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8月19至21日,第一届山东省中小学实验教学能力大赛在潍坊举行。比赛包括实验教学理论考试、常规和数字化实验设计及操作、实验教学说课等三项内容,成绩占比为2:5:3,主要考查教师实验教学的基本功、实验教学的创新能力、实验的设计和操作等多个方面的能力。此次比赛,山东省教育厅高度重视。实验大赛比赛内容全面,比赛过程紧张又充满激情。
参赛选手精心准备、全心投入,充分展现了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实验设计及操作能力;尤其是在创新实验说课环节,选手们通过引进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在实验器材、实验内容、实验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创新,让人大开眼界,不禁惊艳于他们打破常规的创新思维、赞叹于其探索求真的科学精神。
城阳区第六中学邹传龙、青岛市实验初级中学刘奕林、西海岸新区灵山卫中学徐瑞芹及青岛启元学校于淼四位教师参加了本次比赛,并全部斩获一等奖。成绩的获得实属不易(山东省生物学科共54个选手参赛,一等奖获奖比例仅为20% ),这也归功于青岛市生物学科实验教学的常态化实施,以及参赛教师优良的实验教学能力。此次比赛,也收获了宝贵的参赛体验和经验。
扎实备练、沉稳应对
---青岛市城阳第六中学 邹传龙
参加本次实验能力比赛的最大感受就是“不确定”,不确定会抽到什么样的常规和数字化题目,不确定在实验过程中会出现什么意外,不确定评委会问什么样的问题。但确定的是只有保持心态沉稳、扎实地设计和练习所有课标中规定的实验,才能脱颖而出。
本次比赛我是青岛市四位选手中第一个进行常规和数字化实验的选手,在陌生的仪器准备室抽签后,打开“盲盒”,呈现的是常规化实验“观察鸡卵的结构”和数字化实验“呼出气体和吸入气体成分的比较”以及两张实验报告单和一张密封纸。利用最快的速度去挑选仪器,找遍了所有角落,就是没有发现氧气传感器,咨询实验员说没氧气传感器,实验员说:“肯定有,自己找”。礼貌地再次提醒实验员真没有,这个时候实验员才发现前面的选手把氧气传感器都拿走了,没放回来。找到仪器后,还剩余一部分时间,在头脑中迅速把两个实验的基本流程进行了回顾,并将实验步骤简要写在了实验报告单上。然后就被叫到了比赛室。
首先进行的是常规化实验,在此实验设计和操作中,我贯彻动脑、动嘴、动手相结合的原则,重视实验课中的猜测、逻辑推理、质疑、辩论等理论性探究和社会性活动。渗透了跨学科知识的融合。首先以这枚鸡蛋能否孵化出小鸡为情境,一步步探究鸡卵的基本结构:辨一辨:认识鸡卵的形状;握一握:感受卵壳的坚韧;泡一泡:感受气孔的存在;撕一撕:观察内外卵壳膜构成的气室;猜一猜:系带的功能;比一比:胚盘的大小和颜色深浅等。在动脑的驱动下进行有序的实验操作,认识鸡卵的基本结构。然后通过探究卵壳的基本成分和力学构造渗透化学、物理学知识和生物学知识的融合。最后以鸡卵拓展到其他鸟卵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总结鸟类能够在陆地上繁殖后代的原因。
接着就是数字化实验,快速的将氧气传感器、二氧化碳传感器、相对湿度传感器和气液相密封实验器、数据采集器、计算机连接,然后打开计算机中的通用软件,进行变量的添加、数据的统计。但意外出现了:呼气后,数据稳定后才能记录呼出气体的成分,但数据怎么也稳定不下来。最后发现:呼气后需要堵住气液相密封实验器的吹气管才能确保数据稳定。迅速将数字化实验重新操作,并继续回答了评委的连珠炮的提问。对我而言,实验设计和操作实验也拉上了帷幕,长舒一口气,赶紧奔赴下一轮创新实验说课……
通过本次实验大赛,让我认识到只有在一线教学中将理论和实践结合,扎扎实实上好每一节实验课,才会在山东省实验能力比赛的舞台上不慌、不乱,才能为培养孩子们的创新实践能力创造有利条件。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山东省青岛实验初级中学 刘奕林
第一次有机会参加大型现场比赛,对我来说更多的是一次专业成长的体验、一次磨砺与挑战。踩着时间完成了试卷理论知识考试,实验说课整体也比较顺利。第二天下午的实验操作,抽到的题目是《观察酵母菌和霉菌》和《观察种子呼吸作用吸收氧气产生二氧化碳》,因为时间原因,数字化实验最后一步和配套的报告部分内容没有完整完成。
比赛过程虽有缺憾但更多的是成长,反思整个实验大赛的准备及比赛过程,让我收获颇丰。首先,在比赛的推进助力下,我阅读了众多与生物学教学相关的书籍,和专家一起研究课标、分析教材,学习数字化传感器的使用,既增长了见识也拓宽了视野;第二,意识到教师只有具备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强大的心理素质和随机应变的能力,才能从容面对现场各种挑战;第三,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师是实践者、行动者,必须增强实操技能和经验积累,才能在课堂上让学生真正有所学有所得。
感谢领导、同事、比赛战友们给予的帮助、鼓励和建议,让我不断充实武装自己,肯定自己的价值,认识自己的不足。我将整装出发,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心有烁光,行而不辍,未来可期
--青岛西海岸新区灵山卫中学 徐瑞芹
历时3个月的实验大赛落下帷幕,一路走来,得益于强大的教研团队的磨砺、督促和精益求精,才有了最后精彩的实验说课展示。
在实验操作的准备过程中,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实验操作视频,从每个实验的实验理论、可操作性、科学性的角度理顺、实操练习,教研员、同事、学校都给予了莫大的支持,最后呈现的结果都凝聚了团队的智慧和力量。
实验教学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只有教师具备了较高的实验教学能力才能带领学生进行探究实践,发展核心素养。大赛期间我深刻体会了“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的省赛初衷,也感受到老师们的精彩和自己的不足。在新一轮的课改中,唯有不断探索和尝试,打破常规,创新思路,才能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过程艰辛,助力蜕变
--青岛启元学校 于 淼
在实验教学说课环节中,以《菌与城的独家记忆——探秘发酵现象》为题,从实验器材、实验内容、实验教学方法等方面,对“观察酵母菌”和“发酵现象”实验进行了创新。采用项目式学习方式,以驱动性问题“如果你是《舌尖上的中国》节目组编导,如何呈现家乡的特色发酵产品呢?”为主题,将课上与课下相结合,引导学生基于本土特色发酵美食,统整相关实验,形成四个项目组,让学生像学科专家一样探究实践,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在实验设计与操作环节,抽取的常规实验题目和数字化实验题目分别是“探究酒精或烟草浸出液对水蚤心率的影响”、“研究鱼类的呼吸”。实验设计与操作需要自选实验器材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尤其是“探究酒精或烟草浸出液对水蚤心率的影响”实验需要用给定的95%的酒精溶液自行配制不同浓度的酒精溶液,实验时间非常紧张,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对教材中的实验能够精确把握、熟练操作,并且拥有严谨细致的科学精神。
准备比赛的过程虽艰辛,但充满意义。通过本次比赛,我对实验教学有了更深的认识,并且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实验教学基本功以及实验创新意识,从创新实验教具与实验教学方法的角度提升实验教学的效益,助力学生的成长成才。
本次大赛得到青岛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张玉坤老师及备赛团队的老师们的大力支持和指导,每个优秀的实验设计方案都凝聚了团队的智慧和力量。
转自:“青岛初中生物教研”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