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与交流(七)
2022/9/14 9:57:32 阅读:306 发布者:
听+研+思
听课
本周听课内容有:运算律、四则运算、小数的意义和性质、鸡兔同笼的复习课及复式条形统计图等内容,总结起来有以下亮点:
1.线上课堂教学规范。教师都能提前进行考勤管理,关注学生着装和精神面貌,关注学生听课情况、坐姿、书写和用眼卫生。
2.课前热身重拓展。师生的热身互动,趣味问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比如王老师的“2分钟讲堂”,知识内容涉及历史、地理、社会生活、科技等多方面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既拓宽知识面又能让学生很快集中到课堂中来。
3.体现学生主体意识。复习课以学生回顾和梳理为主,归类练习中发现学生问题并查漏补缺。
4.信息技术水平普遍提升。白板的书写功能掌握熟练,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回答即时性进行板书,通过听、说、写、看达到较好的线下学习效果。借助天津市基础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中的“精品课程”资源,能创造性有效使用。
线上研修
6月9日下午,全体数学教师参加了马云鹏教授作的关于《数与代数领域的主要变化与改革》的讲座。马老师从主题整合的背景、“数与运算”和“数量关系”两个主题的具体分析以及通过“单元整体教学-小数的意义”为例为大家详细解读了在新课标理念下的数与代数领域应把握的核心概念、内容及其所对应的核心素养,对数的认识和数的运算教学过程中怎样实现一致性的教学给出了指导性建议。
思考
通过本周的听课与反思,学习与交流,对于“新课标”理念下如何 理解“一致性”逐渐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思考。新课标提出的“一致性”,即核心素养培育的一致性,小学、初中、高中要形成一个整体设计,既有阶段性、又有发展性。原来的教学我们是按照自然单元,一个单元几课时、一课时几个例题这样的教学,学生一个一个知识点的去学,相对比较零散,怎么去改变这种散点式教学方式呢?那么通过对数学内容的整合,建立好结构,就是对核心素养的落地提供的一个新视角。吴正宪老师说,一致性反映的是学科本质,比如整数、小数、分数,它们的形式不一样,长得不一样,小数有小数点儿,分数有分数线,但是这三个领域的数要讲成一个理儿,贯通成一致性,就要把它们的外衣脱掉,去掉形式化的东西,一层一层地走进它的内核本质,把最本质的东西提取出来,就要进行推理、概括、形成模型,而这个过程就是数学化的过程,数学化的学习过程是实现一致性的基本路径,它为改进课堂教学提供了抓手。因此,教学中要改变“一个一个例题的散点教,一个一个习题的重复做”的碎片化学习状态,要从数学的本质和儿童认知视角将知识内容进行统整,充分体现知识之间的密切关联。也就是常说的建好“承重墙”,打通“隔断墙”。
对于新课标中“一致性”如何落地的问题,需要通过教材这个媒介实现对知识本质的理解,因此,教师的理解程度直接决定着能把教材处理到哪个水平,认真对标整体性分析教材是关键。比如,一年级教学11的认识,充分利用小棒、计数器体验两个1长得一模一样,为什么它们的大小不一样?左边的1表示一捆小棒,右边的1表示一根小棒。它们的位置不同,表示的意思不同。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不可能告诉他们计数单位,数位这些抽象的概念,通过几何直观让孩子们有一个感悟就可以。但老师心里要有计数单位、数位、进率、十进位值制这些核心概念,知道与后面知识的关联。等到了四年级,教学0.66,学生讨论,这两个6表示的意思一样吗?第一个6表示6个0.1,第二个6表示6个0.01。虽然它们长得一样,但它们的位置不同,计数单位就不同。这个语境对于孩子们来说很熟悉,横跨了四年,再来回顾11和0.66,它们是不是一个大群里的东西呢?显然回答是肯定的。它们虽然样态不一样,内涵是一致的,都是以十进制计数。这个时候就要为学生贯通整数和小数的一致性。这是马芯兰老师实现整数与小数数系统一的结构图。
为实现教学中“一致性”,“大单元整体教学”的理念或者说是方式就是一个很好的抓手,它可以跨越时空,在不同时间段,完成一个知识群的学习,在大单元背景下,教师的教学需要做到两个方面,一是对数学学科内容进行结构化的整合,以结构化促进内容的整体把握,二是改进课堂教学方式,以主题学习统领实现深度覆盖,促进融会贯通。这样教师就能引领学生在不同知识领域和主题学习中,让学生形成一个个相互贯通的整体结构,并伴随学生学习的全过程。随着学生接触知识的增多,核心素养的多方面涉及,逐步形成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因此,新时期下新课标对教师提出更高要求,唯有不断学习与思考,提升业务能力才能驾驭好课堂。
附:学习吴正宪老师讲座笔记
转自:“海滨小学数学教研工作室”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