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且听且思-学习与交流六

2022/9/14 9:56:01  阅读:557 发布者:

线上听课引发的

--有关“运算律”教学的思考

临近端午节这周,按照学期初的教学计划,各校已基本进入单元复习阶段,听了几节四年级老师的在线课堂。巧合的是,听的课都涉及到了“运算定律”这一主题内容,更巧的是,几位老师都是三十年以上教龄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她们的课堂各有千秋,各具特色,总结起来有以下几个共同点:

线上课堂

1.关注到了知识结构,对单元内容进行梳理,练习题中运算定律的应用由整数拓展到小数,体现了一致性。

2.复习阶段的线上教学留给学生线下巩固做题、学生解释说理、说方法的时间较多,学生的主体性在复习课中体现较为明显。

3.注重强调学生说理表达的完整性,教师能耐心给予指导。

4.教师都能非常熟练地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线上授课,分组考勤、主持人、抢麦、批注书写等功能的应用,基本能实现师生之间隔屏学习的完整表达。

其中,三小徐老师的课堂营造的氛围好,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且兴趣浓厚,我觉得主要缘于以下几点:

1.教师的问题设计有思考性。比如,复习加法结合律(a+b+c=a+(b+c)时,让学生编一道题能用到结合律并思考,什么情况下要把bc结合?编题是一个综合运用知识的过程,学生需要想:要怎样的三个数、在什么情境下产生这三个数、为什么要结合另外两个数、这两个数需要凑整十还是整百等等。学生大脑飞速旋转的过程中还要抢麦排队,这对于孩子们来说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2.选择合适的情景解释运算性质。比如,复习减法性质a-b-c=a-b+c),教师提示,想一想买东西的时候会不会遇到这种情况,具体说一说怎么运用。这种现实情景学生是很熟悉的,因此编题时,主要想数的特点,哪种情况需要用到连减,哪种情况用减‘和’更简便,这样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和活动经验去想问题,自然更感兴趣。

3.对于难点问题进行归纳整理。乘法分配律是一个难点,因此,教师梳理出几种类型,每种类型6道题,学生从多题中更容易发现规律,从特殊到一般,总结出算法,老师则从6道题目中只选择一道最简单的让学生理解并计算,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也提高了课堂的实效性。

思考

听完这几节课也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在刚出台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运算律”在内容要求、学业要求和教学提示上是怎么叙述的呢?在使用现行教材的情况下,怎样做好有效衔接呢?带着这些问题我查阅了很多资料,并做了一些内容和观点上的梳理,提供给大家,希望我们一起思考并进行教学实践。

“运算律”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的具体叙述如下:

内容要求

学业要求

教学提示

探索并了解运算律(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能用字母表示运算律

能说出运算律的含义,并能用字母表示;能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形成运算能力

通过实际问题和具体计算引导学生用归纳的方法探索运算律、用字母表示运算律,感知运算律是确定算理和算法的重要依据,形成初步的代数思维

“运算律”在义务教育小学阶段有多少课时呢?除了在四年级下册教材中以独立单元出现,在五六年级还有哪些呢?我也做了简单梳理:

四年级下第三单元运算定律:7课时

四年级下第六单元小数的加法和减法:1课时

五年级上第一单元小数乘法:1课时

五年级下第六单元分数的加法和减法:1课时

六年级上第一单元分数乘法:1课时

六年级下第六单元整理和复习:1课时

  通过整理发现“运算律”的内容分布在四五六年级两个学段共计12课时,那么在阶段性教学中怎么理解和把握教学提示的“感知运算律是确定算理和算法的重要依据”呢?提炼专家的观点如下:

  一、数学中的运算律主宰运算

“运算律是算术和代数的主宰”,这是引自李尚志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教授)的一句话,怎么理解呢?用李教授在网易公开课“数学大观”中的两张图片来说明,请大家阅读。

【注】转自:全景式数学

二、“运算律”教学要体现运算的本质

《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大道理-核心概念的理解与呈现》一书,张殿宙先生与戎松魁先生关于“加法和乘法交换律”的谈话给我很多启发,虽然“运算律”从四年级才开始独立呈现,但是从一年级教学加减法运算开始,我们就要厘清运算本质,正本清源,通过“数数”活动来理解“运算律”。数,源于“数(三声)”,又源于用,在用中数(三声),是孩子认识数的最重要的活动。张殿宙先生说加法概念是来自于添加或合并的操作活动,基本数学活动一定会包括“数数”这样重要的活动。下面我拿“数石子”为例来阐述在一二年级我们教学加法和乘法时,运用“数数”来理解加法和乘法交换律,从运算本质上构建“运算律”。比如:教学加法时,有左右两堆石子,教师引导学生先数左边有4颗石子,接着再数右边的3颗石子,或者先数右边的3颗石子再数左边的4颗石子,不论先数哪边,其结果都是一样的。因此4+3=73+4=7是一样的,所以4+3=3+4,这对于小学生来说是非常直观易懂的。同样教学乘法时,在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材主题图基础上,可以创新使用教材,比如:把最后一幅图中的小朋友用两排石子代替,可以竖着数,每列2颗石子,共7列,72相加,写作2×7也可以横着数,每行7颗,共2行,27相加,写作7×2。不管竖着数还是横着数,结果都是14,所以2×7=7×2。通过“数数”的操作活动,明确了72相加和27相加之间的区别,以及用“竖着数”“横着数”这样的生活化语言,说明了等式成立的合理性。  

 因此,建议老师们从一、二年级教学加法和乘法时,从“数数”的操作活动中就开始有意渗透“运算律”的教学,把握好“运算律”在三个学段的排列线索,厘清运算的本质,感悟运算的一致性,逐步形成数感、运算能力和初步的推理意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做好新课标与现行教材的有效衔接。

以上均为本人听课、看书所感所思,如有不妥之处敬请谅解。

转自:海滨小学数学教研工作室”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