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研讨•设计•展示:学科素养导向下的小学体育大单元教学设计与实施

2022/9/8 9:43:59  阅读:1166 发布者:

研讨•设计•展示学科素养导向下的小学体育大单元教学设计与实施

经过714日、725日两次线上研讨,以及多次线下自主修正之后,816日,石峻名师工作室“大单元教学设计与实施”专题研讨活动在龙湾区天河第一小学举行。此次活动是温州市石峻工作室第九次活动暨浙江省石峻网络工作室第四次活动。本次研讨活动以水平二(三年级上)《足球:多种形式传球的活动方法及综合活动》大单元教学为例,主要围绕为何进行大单元整体设计,如何进行大单元设计,如何实施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大单元等问题展开交流和研讨。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体育教研员蔡景台老师;工作室导师、浙江省特级教师石峻老师及石峻名师班成员等150余人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参与了活动。

01

为何进行大单元整体设计

浙江省特级教师石峻老师提到进行此次水平二(三年级上)《足球:多种形式传球的活动方法及综合活动》大单元教学设计是一次重要的探索和引发。第一,从“新常规 新设计”单个课时的设计到整体单元的设计,到未来大单元的设计是一种趋势。第二,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大单元整体设计能够提升“教会、勤练、常赛”的实效性。大单元体现的是一种教学思想,它不仅仅是“量”的意义上的大。以此次足球:多种形式传球的活动方法及综合活动》大单元为例,是将足球多种形式的传球的零碎的知识通过结构化地组织,转化为系统性的认知结构和整体性、生长性的认知能力。第三,大单元体现了课程实践。石峻老师提到在《新课标》和《省纲要》指导下,以《足球:多种形式传球的活动方法及综合活动》大单元教学设计为例,首先,学生要理解传球的动作方法有哪些?比如原地脚内侧传球、移动换位中的脚背正面传球、脚背正面传球。只有理解和学会了什么是传球的动作方法,学生才能正在发现自己与传球联结。才能更好地进行练习和运用。也就是从技术、体能和运用三维度帮助学生掌握单元学习的规律,掌握“练”和“赛”的系统方法,从而更好地进行课程实践,有效地实施“勤练”和“常赛”。

02

如何进行大单元设计

为了进一步理解如何进行大单元设计,石峻老师以《足球:多种形式传球的活动方法及综合活动》大单元教学设计为例,从设计理念、大单元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大单元目标、大单元关键问题、大单元教学策略、教法学法、大单元整体设计(设计思路、过程设计、单元评价)和大单元反思等方面进行了深度解读。其中有以下几个要点:第一,设计理念方面。本次案例提出要深入理解与把握“多种形式传接球的活动方法”内在的关联性与发展性,切合学生已有的运动经验,尽可能让学生掌握单个技术后,进行完整技术及组合动作的体验与比赛。要采用启发式、探究式、合作式等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技战术之间的关联,促进学生形成稳定结构的技战术联结,实现从单一技能教学向结构化教学的根本性转型。第二,大单元教学目标和关键问题方面。目标要包含环境、内容、标准和价值四个维度,做到层层递进。关键问题上要做到关键问题链,根据主要课时的关键问题,设计有针对性的学练活动,通过解决问题,最终达成单元教学目标。比如《足球:多种形式传球的活动方法及综合活动》大单元1-3课时是动作方法,4-9课时是练习方法,10-18课时是运用方法。不难看出,关键问题是环环相扣,紧密联系的。如下图所示。来自文成县职业高级中学的廖晶晶老师主持了点评环节,上课的三位老师老师们分别从设计思路、心中疑虑、今后展望三个方面分享新课改后“学练三个一”设计思路的个人想法。在场的老师们纷纷表示在未来的体育课堂教学中将认真思考情景模式的创建和关键问题的设置,认真寻思“学练三个一”在不同项目中的设计和运用。让学生“在学中练,在练中学”,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和团队学习模式增加运动强度,达到真学习的目的。

第三, 过程设计方面。大单于的过程设计要依据动作技能形成规律、人体技能变化规律和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规律,挖掘单元育人要素,构建认知、技能、情感有机统一的单元学习过程。比如《足球:多种形式传球的活动方法及综合活动》大单元共安排18个课时,分为基础学习阶段、基本学习阶段和巩固学习阶段,形成“教--评”一致的单元结构化学习体系。第四,大单元评价方面。以评价为导向的逆向设计,是单元精准落实的前提。在“大单元”视域下,评价围绕“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三维度。通过构建“学、练、赛、评”一致性的大单元评价体系,精准把握学习在足球传球学习的各个环节、各个阶段达成的表现标准,做出及时有效的评价,从而促进核心素养导向下“教会、勤练、常赛”在《足球:多种形式传球的活动方法及综合活动》大单元学习过程中同步精准、有效落实。

03

如何实施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大单元

为进一步检验《足球:多种形式传球的活动方法及综合活动》大单元设计,探索“教会、勤练、常赛”在教学实践中的实施路径,构建有效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新模式。研讨会从培养学生足球运动技术、体能和运用三维度,由本次大单元设计的核心成员执教,展示了相关课例。温州市滨海学校朱舒情老师展示了《足球:多种形式传球的动作方法118-1课时、《足球:多种形式传球练习方法518-8课时、《足球:多种形式传球的运用方法918-18课时共3个课时。让与会老师清晰的看到动作方法课、练习方法课与运用方法课的不同。参加展示课例的学生在运用课中展示出了球类技术最终走向赛场,突出运用,特别是在游戏和比赛环节中时间分配、练习强度和密度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温州市实验小学张海涛老师展示了《足球:多种形式传球的动作方法—脚背正面传球的动作方法》183课时。张老师在单一身体练习安排了三个学练内容分别为“两人一组踢固定球”、“两人一组上一步踢固定球”、“两人一组上三步距离1-1.5米脚背正面传球”。给与会老师展现了在动作方法课中单一身体练习在整个基本部分的比重最大,时间最多。

龙湾区永中第一小学王素娜老师展示了《足球:多种形式传球的练习方法218-5课时。王老师在组合练习中安排了三个学练内容分别是“连续跑动+传球接龙(3米)”、“连续跑动+传球接龙(5米)”和“脚内侧运球+变向+脚内侧传球”。给与会老师展现了在练习方法课中组合练习在整个基本部分的比重最大,时间最多。另外王老师在课堂中注重过程性评价,巧用激励语言和小组合作法。比如,王老师及时给予最先完成传球20次的小组掌声;比如,王老师通过2人一组到4人一组传球比快比稳,利用游戏闯关的形式不断激发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等,这些在大单元教学中的组织变革、教法学法都给与会老师很大的启发。龙湾区海城第一小学涂成森老师《足球:多种形式传球的运用方法118-10课时。涂老师在比赛环节安排了两个学练内容分别是“区域13+双球门射门比赛”和“区域12+双球门射门比赛”。温州市龙湾区永兴第一小学项有宝老师展示了《足球:多种形式传球的运用方法318-12课时。项老师在比赛环节安排了两个学练内容分别是“2V1比赛”、“2V2比赛”。温州大学附属第一实验小学王家愧老师《足球:多种形式传球的运用方法518-14。王老师在比赛环节安排了两个学练内容分别是“区域3V3+2攻守比赛”和“区域3V3比赛”。三位老师给与会老师展现了在运用方法课中游戏或比赛在整个基本部分的比重最大,时间最多。展示课例,从实践出发,为与会教师,提供了教学方法创新的思路和教学改革的新视角,为构建大单元教学设计与实施提供了可借鉴的实施策略。

04

大单元整体设计与实施研讨感悟

八月的天气骄阳似火,学员们学习的热情也是如此。俗话说良师有信念,科研有力量。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体育教研员蔡景台老师对此次活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同时也提出来几点思考?第一,《足球:多种形式传球的活动方法及综合活动》大单元在实际落实过程中如何安排课时学习的时间呢?是连续上足球课?还是一周一节呢?第二,大单元安排与学校体育课程架构如何更好的紧密联系?第三,如何进行在大单元中进行学科的融合?五育并举?蔡老师和与会老师的交流、探讨让老师们多了很多思考点、研究点,也让我们在大单于整体设计与实施的路上更多了力量。

1

涂成森 龙湾区海城第一小学

新课标下大单元的教学设计与实践,不仅能落实学练赛一体化的需求,而且围绕大单元的学习目标,运用目标链和关键问题链更能促进学生主动的学练。

2

张海涛 温州市实验小学

兴趣是最好的朋友,方法是最好的老师!本课本本份份按照单一练习;组合练习;游戏(以脚背正面传球为核心)的理念逐步推进。学生具备较好的足球基础,所以学练过程中能够较好的达成本课目标。因为天气炎热,课堂的节奏和强度较预设有所降低,略显遗憾!

3

朱舒情 温州市滨海学校

感谢师傅搭建的学习平台,“一个人会走得很快,一群人会走得更远”。本次足球大单元设计的撰写在团队的努力下经过多次修订取得了良好的进展,完善了大系统的设计,大单元中学练三个一的整合以及关键问题的层层递进促成我们构建了整体框架,使我受益良多。

4

项有宝 温州市龙湾区永兴第一小学

本单元围绕着多种形式传球进行编写,包括正脚背和脚内侧的传球。以此内容为基础加入动作组合、个人的跑动配合等,简单的内容却有复杂变化、有效的方法带有欢乐练法,能很好的促进学生兴趣的发展。

5

王家愧 温州大学附属第一实验小学

通过本次的学习以及参与大单元教学设计与试课,让我受益匪浅。大单元教学不仅提升了教师在教学设计时的系统意识,而且还锻炼了教师的综合能力,从而帮助学生更有效的学习技术动作并运用。

转自:温州中小学体育教研”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