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撞思维火花 研磨助力创新——青岛市小学道德与法治“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市域德育课程整合”推广会暨课堂教学改进研讨会顺利进行
2022/4/12 10:54:07 阅读:562 发布者:chichi77
冬日暖阳,清风拂面,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青岛市教科院徐开颜老师、崂山区教科室徐君燕老师及其他区市教研员、崂山区各小学道德与法治骨干教师相聚在崂山区育才学校参与线下教研活动,和千余位线上观摩的老师举肩并进、齐研共讨。
课例展示
首先,是三位老师进行课堂教学展示。第一位展示的是青岛市崂山区育才学校的连晓磊老师。
连老师执教四年级上册的《从白色污染说起》。老师利用谜语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分不同的场景探究见过哪些塑料制品,以此来了解塑料的特性及被广泛使用的原因;连老师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了解白色污染,针对它的广泛使用以及它的危害,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辩论是否要使用塑料。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了解到了塑料的特性优点以及它存在的危害性,而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减塑方案”来优化使用塑料制品,将课堂中所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实现真正德育。
崂山区第三实验小学的刘雁玲老师执教六年级上册的《特殊关爱 助力成长》。
刘老师从情景故事入手,利用情景串层层引导学生去观察和思考,来自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关爱以及法律保护,带领学生认识到各种政策法规保护未成年人的权利,作为未来的建设者如何去回报?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自己的法律地位。特别是在最后,刘老师和学生共同探讨“留守儿童”的问题,让学生从家庭、学校、社会以及留守儿童自身等方面来说一说,如何更好的关心和援助留守儿童,进而培养学生的社会认同感和责任感。
来自市南区实验小学的郑妮老师执教二年级上册《可亲可敬的家乡人》。郑老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熟悉的家乡人以及家乡人所做的事情,让学生体会到不同行业的人为城市的生活和发展所做出的辛苦付出。特别是在游戏体验环节,让学生去感受自己与家乡人共存的生态关系,从身边让人感动的故事到中国的感动人物,唤起学生心中对各行各业家乡人的感恩和尊重,最后引导学生从实际行动做起,从举手投足的小事做起,这样道德与法治课堂对学生的道德生活就具有了指导意义。
经验交流
崂山区西韩小学的姜俊老师进行了主题为《红色精神润心田 铸魂育人励少年》的经验交流。姜老师以五年级上册教材为例,从明知、创情、践行三个方面进行分享,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中要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利用多种形式深化情感、延伸道德与法治课堂实现执行合一,将资源利用好、传承好。
教学反思
首先,三位老师就自己执教的内容进行了反思和剖析。
随后,市北区教研员徐璐老师肯定了三位教师的课堂,指出精彩的课堂就应该做到教材使用有创造、情境创设接地气、小组合作显实效、板书设计见特色;同时,没有完美的课堂,只有更好的课堂,徐老师就统编版的教材特点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教材内容不能丢,正文内容要重视。
崂山区教科室徐君燕老师指出,道德与法治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学科,要想真正上好这门课,需要认真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充分研究学情,以此提高课堂的实效。特别是青年教师,在课堂学习目标的设置上,一定要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知道通过课堂教学能够把学生引到哪里去、培养什么样的核心素养,要通过听课、磨课、评课等方式不断的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总结分享
青岛市教科院徐开颜老师分享《打造有品质的德育课堂》。徐老师指出,一堂有效的课,要精致有品质、要思维有含量、要温暖有感知、要目标有方向。徐老师以《从白色污染说起》为例,进一步阐述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就学生辩论是否要继续使用塑料制品。徐老师从哲学的高度指出,在我们的道德与法治的德育当中,要给学生以哲学启蒙,在课堂当中要善于运用建构主义学习观,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去理解新知,抓住任何教育时机,给予学生充足的发展。
同一个课堂,同一个梦想,怎样备好一堂课,怎样上好一堂课,怎样使课堂有自己的特色,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带着评课专家的鼓励和点拨,相信老师们在教学艺术的探索之路上会继续前行,不断实践,博采众山之石,筑建自己的教育城池。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