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使学生写好作文,关键就要引导学生从社会生活、实践、阅读中寻“源”累“材”,引来源源不断的作文之“活水”。当代社会日益变化的动态信息以最大力度承载了文化教化意义与功能,社会为我们提供了最好的语文教材,这是读语文、写作文最好的契机。
陶行知说过:“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它离不开生活。”写作的素材多半来自作者的现实生活。教师应教育学生留心生活,要将媒体、网络上的热点话题和社会新闻引进语文学习和作文教学中。要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写作的同时,提高综合素质的能力,把作文训练和人的养成教育结合在一起。
一
让学生有的放矢地留意和思考身边的事,塑造他们的品格
我们说话、写话,其实都是在塑造自己的品格,在积累我们的人文知识,在一点一点提高我们的文化层次。而社会新闻是我们写作文的源头活水之一,借助它滋润学生求知若渴的心田,借助它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与传递……
例如,我提供了一条消息,汶川大地震第二天,在一个废墟里,发现一个年轻妇女,虽已亡故,她身下的一个婴儿却活着。手机里有一条已经写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这条“母爱短信”几乎家喻户晓,现在却发现这是网友自编的。我问学生,对这样一条消息,你有何评论。学生讨论:对这条新闻报道,我们或许不必责怪原创者善良的初衷,或许也不得不承认,它的社会反响、实际效果是积极的。但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同意连基本的新闻要素都缺失的所谓新闻堂而皇之地进入新闻媒体,进而成为历史的一部分。新闻永远姓“真”,新闻永远不能与虚假为伍。这样的评论,就显示了他们对真善美的品格的追求。
所以,每天语文教师要留一点时间给学生阅读新闻,通过辨别、分析与评论,塑造并彰显个人的品格。
二
引导学生认识媒体报道的焦点,进行深度思考,提高他们的思维品质
在作文教学中,要把思维品质的培养作为思维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平时,学生对生活中的事物往往缺乏深度思考,其思维的丰富性、思维的生动性、思维的广阔性、思维的深刻性,都乏善可陈,提起笔来就感到没东西可写。
如在阅读奥运新闻时,我问学生,“一诺千金”的品格,中华民族自古有之。兑现申奥承诺,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更是不畏艰难、全力以赴。遭遇突如其来的雨雪冰冻灾害和蓄谋已久的人为干扰,中国人民办好北京奥运会的信心丝毫没有动摇。大家能说说这“一诺千金”的品格在举办奥运会中的意义吗?学生讨论后回答:兑现承诺,中国正以诚实、守信、负责的形象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奉献奥运,中国人也正以排除干扰、专心做事的务实风格赢得国际社会的赞许。可以说,履行承诺、筹办奥运的过程,也是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进一步融入国际社会,进一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过程。
可见,作文是学生知识、智慧、认知能力、创造能力的反映,写作文,要求学生把自己生活中所见、所闻、所做、所感,通过大脑分析、综合、判断,重新加以组织,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种过程既有形象思维训练,又有逻辑思维训练。所以写作文可以挖掘学生的智力潜能,促进创造能力的发展。如果一个人的思维陷入混乱,思想落入俗套,那还说什么“话”呢?
三
在分析社会热点话题中,让学生用心去感受生活,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趣味在分析社会热点话题这一过程中,会产生一种想写的冲动,不吐不快,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会是“活”的。
比如,同样针对让座问题,报纸上报道有几种截然不同的应对方式:有对不给老弱病残让座的乘客施以“罚钱”“大刑伺候”的(湖南);有以物质“奖赏”奖励示人的(北京);有干脆以“让座50次可获30元公交卡”回扣式进行刺激的(武汉)。手法虽不同,都离不开一个“钱”字。难道,让座问题,真的是钱的问题?我就针对这些做法让学生写评论。
有的学生写道: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让不让座,根本不是赏钱罚钱的问题,而是国民道德问题、社会风尚问题、公众素质问题。有的学生还举例说,在德国没有让座烦恼,只有还座之说。如果一时没有注意到,老弱病残孕站到了座位前,要说“对不起”并立即还座。如果有人就是不还座,很简单,叫警察来执法。
又如,号称投资5亿元人民币拍摄的《赤壁》,单单赵薇扮演的孙尚香一句“天下兴亡,匹‘女’有责”,就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质疑和广泛争议。我就让学生写评论,说说这句台词的荒谬之处。学生在短评中指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明代顾炎武的名句,剧中犯了颠倒岁月的历史性错误,也大大损害了其文学意义和文化内涵,把“匹夫有责”篡改为“匹女有责”,犯有常识性的谬误。在古代,其实“匹夫”中的“夫”,并非局限于男子,而是一种泛指,是所有老百姓的统称。
这样一来,就把语文学活了。
教师在提示思考分析时,要求学生尽可能用自己的语言参加讨论。这样可以提高大脑的综合分析能力,从各方面加强其所形成的联系,促进其发育,提高其思考效果。学生在思考时是伴有一定情感的,教师就要因势利导,激发学生的情感。在分析中要让学生用心去感受生活,在此过程中会产生一种想写的、不吐不快的冲动。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会是“活”的。
例如,“袁隆平陪老伴逛车展挑座驾称酷爱汽车已有六七辆”的配图新闻曾经热爆网络。报道称,袁院士“家里已有六七辆车”,还被一辆“敞篷车吸引”。与往常网络中总是充满仇富的讨伐声不同,网民却一边倒地支持:“袁老就是有七八架私人小飞机也配!”我让学生讨论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回答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真正靠合法劳动富起来的人,以及那些对社会充满责任和爱心的人,公众是绝不会“仇视”的,而是会像对待袁隆平一样,由钦佩、尊重到发自内心地理解、宽容和支持。袁隆平“显富”受热捧,一些富人应该感到羞愧,也值得他们好好地反思。
阅读,是积累作文材料的重要途径。叶圣陶先生在《略谈学习国文》中指出:“阅读是吸收的事情,从阅读,咱们可以领受人家的经验,接触人家的心情。”这里讲的“吸收”,也就是借鉴。同理,具有思维训练的材料获取在很大程度上也能培养一种人生的情趣和智趣来的。
作家周国平说:“如果我是语文教师就抓两件事:一是读课外书的爱好,二是写日记的习惯。所谓语文水平,无非就是这两样东西,一是阅读的兴趣和能力,二是写作的兴趣和能力,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最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真实感受和独立见解。”
我们只有让学生多关注现实,触摸时代的脉搏,才能让他们多一些书卷气,多一些天之浩气,多一些地之灵气。
转自语文教育研究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