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教研论文是“做”出来的

2025/4/15 15:47:30  阅读:78 发布者:

文章从开始时的稚嫩,到后来的成熟,再到后来的深度。论文写作也会经历这样一个过程。我们抛开态度问题来看教师的论文质量,客观存在着有些教师写的论文比较浅,浮于表面,缺乏创新性;有些则相对比较深刻,且有新意,能给人以较多的启发。我们便可以说,后者的质量相对高一些。对于此种现象,有老师在羡慕的同时,会心生困顿:同样是很认真地写,为什么别人能够写出质量比较高的论文,而我却写不出来?“好”论文究竟是怎样写出来的呢?我们说,“好”论文是“做”出来的。表达得更为具体一些,一线教师写出的高质量的论文一定是写作者在“做”扎实研究的基础上总结提炼出来的。

先是“做实”

实践性是教师职业的基本特点,“做实”基于实践的研究是经验生成的基础。教师日常工作时碰到问题是常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是必须。比如,新课程实验开始后,课程理念与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间便存在着很大的落差,使得教师在实践新课程时,有了许多的不适应。

教学时,我们到底以讲授为主,还是以学生主动探索为主?课堂上产生的错误,要不要作为学习资源加以应用?怎样的课堂才是体现“学为中心”理念的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了,教师又该如何进行有组织的教学?如何让一节课张弛有度,知识技能的掌握与学习素养的发展能够同步发生?等等问题,是需要教师通过教育教学实践才有可能探索解决之道,也才会有深入思考的需求,产生研究的冲动,积累问题解决的体验,也才使得经验提炼与总结有基础。

再是“做好”

这是指围绕研究主题的学习来说的。教师写作的高质量论文,除了有实践作基础之外,一般还需要有理论的支撑。对于写作者来说,要想在这个方面有所突破,离不开围绕研究主题的学习,包括理论学习与相关文献的延展性学习。

当然,教师论文写作中围绕主题的学习,不只指类似于“临时抱佛脚式”的理论学习,更应该进行基于主题深度理解的理论涉略,以及基于主题的针对同类实践或相近实践的文献的延展阅读,从而找到关于研究主题的新的突破口。这种学习具有解惑与积淀的作用,也只有建立在此特点上的学习,才有可能写作出有“创新”意味的论文。

唯有做到一定量的文献阅读与主题学习,才有可能知道别人已经做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没有涉略到?我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去探索(或总结)更有意义,也更具创新性?我们说,这也应该是教师论文写作中需要“做”好的事情。

最后“做深”

一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除了表现出“创新”意味,一定还会有厚重感。

所谓厚重感,主要是指文章体现出来思考的厚度与深度。厚度是从文本的整体架构角度来看的,质量高的论文一般表现为层次清晰,且能够逐层推进,体现逻辑性,所选材料丰厚,且针对性强。深度是从文章表达的角度来看的,质量高的论文一般表现为对主题的解读比较深刻,能够抓住问题的本质展开分析与讨论,并能做到逻辑清晰,阐述到位。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要想写出一篇高质量的论文,需要写作者“做深”问题聚焦的思考,努力让关注的视角突破常规,凸现创新性。比如,英语学科中关于“学习支架”的探讨,已经是一个被广泛讨论的话题,若教师的论文写作只是从“学习支架”的设计出发去总结方法,提出建议的话,显然实用意义降低了,还不太容易体现新意。此时,写作者若能对一线教师的英语课堂中“学习支架”的设计与应用进行一次深度调研,发现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且对这些问题进行归类解读,深度剖析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然后再提出相应的对策。

我们说,因为有了对这些问题的深度解读,感知其真实存在,需要实实在在去解决,那么,探索的方法也便有应用的价值与意义。由此进行的论文写作,也会更有意义,更能体现成果的价值。

转自小学数学教师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