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跟“问题学生”过分较劲,或是教师的最大内耗

2025/4/2 13:53:23  阅读:91 发布者:

“问题学生”已成为一个难以回避的现实,也是不少老师颇为头疼的问题。

01、“问题学生”或是个伪命题

每个教师都曾心怀“有教无类”的信念,但现实中总有些学生仿佛自带“抗教育性”,他们拒绝沟通、挑战规则、漠视善意,像一堵吸收所有教育手段却毫无反馈的黑墙,也在慢慢消耗着教师们的教育情怀,以至于个别教师因此而产生职业倦怠。而这些学生就是公众常说的“问题学生”。

不管怎么分班,大多数班级或多或少都有存在一些“问题学生”,要么是学习习惯较差,不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完成听课和作业;要么是学习成绩靠后且缺乏必要学习动力和学习目标;要么是不能严格要求自己,屡次违反校纪校规……这是很多老师颇为头疼的学生。

然而基于教学考核的要求,教师既需要培养高分学生,也需要抓好“问题学生”,避免他们成绩太低而拉低班级平均分,故而部分教师往往会将自己的部分精力投入到这些“问题学生”身上,试图通过教育谈话、特别关注等方式,期望他们能够有所改变,转变学习态度,努力提高自己的成绩,但往往收效甚微。或许心理学中的“自我决定理论”早已揭示,人的改变只能源于内在动机,而非外部施压。当教师将“必须转化某个学生”设定为KPI时,便已踏入自我消耗的深渊,甚至还会影响班级其他同学的教育效果,可谓是出力不讨好。

这个时候,我们要换个角度来思考,“问题学生”或许是个伪命题。要知道学校教育与工厂生产不一样,不能用同一模具生产统一规格的产品。我们面对的是学生,是实实在在的人,他们受先天遗传、后天环境和教育等因素影响,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品格修养,不可能像工厂生产一样用模具套用,自然也不能要求所有学生都能按照我们的要求来成长和发展。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不妨舍弃救世主的心态,放弃改造“问题学生”的想法,接纳学生的不完美,进而见证生命成长的千百种可能。

放过“问题学生”,也是放过自己,把精力放在更多学生身上,或许会有不同的发现。

02、“问题学生”不是问题,焦虑才是

教育的本质不是改造,而是唤醒,但当我们执着于将“问题学生”塑造成标准答案时,消耗的不仅是精力,更是教育者最珍贵的职业信念。因为当教师用80%的精力应对20%的特殊个体,当办公室的谈话记录堆叠成山却收效甚微,这场较量已悄然变质为自我证明的执念,过度较劲非但无法拯救“问题学生”,反而让多数普通学生在情绪紧绷的课堂中沦为沉默的牺牲品。

毕竟教育是一场未知的修行,教师的个人力量也很微弱,不足以让所有学生都能成为公众所期待的样子,因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不完美的地方,只是“问题学生”不完美的东西更多罢了。而这种不完美的背后往往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多种因素所综合的结果,远非教师单枪匹马能够斩除和解决的。

因此,当“问题学生”转化效果甚微的情况下,不妨转变自己的态度,宽容而不纵容,关注而不较劲,与“问题学生”共存,也是一种不错的教育智慧。对于触及法律底线的原则问题,教师当如磐石坚守;但对于青春期的躁动、认知差异导致的分歧、家庭创伤引发的乖张,则需要大海般的包容,让彼此的心灵得以松绑。

放下较劲的执念,不是向现实妥协,而是对教育本质的回归。当教师停止用“改造成功率”定义自我价值,当教育系统不再用“问题学生转化率”考核教师,我们或许才能看见更辽阔的教育图景:那些“问题学生”可能永远成不了模范生,但可能在二十年后的某个深夜,突然想起当年那个没有放弃嘲讽却始终给予空间的老师,而那恰恰是教育最深刻的印记。教育的终极胜利,不在于消灭所有问题,而在于让每个灵魂都在碰撞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生长姿态。

转自课题研究Pro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