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小学数学大单元备课要怎么做

2025/4/1 17:57:41  阅读:97 发布者:

小学数学大单元备课是一个系统且细致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学情分析、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等多个方面。以下是一个详细的备课步骤:

一、明确单元主题和核心概念

确定单元主题:

根据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本单元所属领域(如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和学段。

对照课标,找到对应的学习主题。例如,三年级上册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单元,其学习主题是“图形的认识与测量”。

提炼核心概念:

核心概念是对数学学科知识有本质理解的基本概念,能串联起单元内的知识点。

例如,在“长方形和正方形”单元中,核心概念可以包括“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等。

二、分析单元教材和学情

单元教材分析:

通读单元内容,了解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建构知识链。

分析本单元在整个数学知识体系中的地位,与其他单元、其他学段相关知识之间的关系(纵向联系)。

找出全单元由哪些部分组成,研究这一单元知识体系及各部分之间的逻辑结构(横向联系)。

使用结构图的方式呈现单元知识的横向和纵向联系,使知识结构更加直观。

学情分析:

通过单元前测、访谈、作业分析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认知特点和学习风格。

诊断学生在本单元的难点和障碍点,预估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三、制定单元教学目标

摘录单元课标要求:

从课程标准中摘录与本单元教学相关的内容要求、学业要求和教学提示。

分解单元学习目标:

基于课标摘录和学情分析,遵循教学评一致原则,分解出具体的单元学习目标。

目标应具有层次性,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维度。

四、整体规划单元教学内容

优化教学内容:

根据单元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学情分析,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和优化。

可以适度增减内容,调整教学顺序,使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设计大任务与子任务:

设计一个贯穿整个单元的大任务,作为核心概念的承载体,驱动学生的学习活动。

将大任务分解为若干个子任务,每个子任务对应一个或几个课时,确保子任务之间具有关联性和层次性。

确定课型:

根据不同课型在单元整体教学中的地位和功能,将课时划分为知识种子课、方法生长课、思维拓展课、整理练习课等。

五、设计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

选择教学方法: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直观演示、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多种教学方法。

对难理解的概念,采用直观、类比、推理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对运用数学思维的题目,设计探究、讨论式的课堂活动。

构建课堂流程:

设计清晰的上课流程,包括引入、新课呈现、练习巩固、拓展提升等环节。

合理安排内容和活动,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

制定评价方式:

设计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包括课堂观察、作业分析、单元测试等。

注重过程性评价和前置性评价,发挥评价的引领、指导、监控作用。

六、精选习题和教学资源

精选习题:

围绕教学目标,精心选择和设计习题,确保基础知识的掌握和思维的拓展。

习题应具有层次性,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整合教学资源:

利用教材、教具、网络多媒体等多种教学资源,丰富课堂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通过动画、视频等形式展示数学概念和过程,使课堂更加直观、生动。

七、撰写单元备课教案

编写教案:

根据以上分析,撰写详细的单元备课教案。

教案应包括单元主题、核心概念、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习题设计、教学资源等内容。

集体交流:

完成个人备课的基础上,可以组织备课组集体交流讨论。

分享备课思路和方法,互相学习借鉴,共同提高备课质量。

八、实施与反思

实施教学:

按照教案实施教学,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反馈。

根据教学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

教学反思:

教学结束后,及时进行教学反思。

总结教学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通过以上步骤,教师可以系统地完成小学数学大单元的备课工作,确保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一、确定单元主题与核心素养目标

单元主题:小数的初步认识

核心素养目标:

数学抽象:使学生能够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小数的概念,理解小数的本质。

逻辑推理:通过比较小数的大小、进行小数加减法运算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数学建模:引导学生用小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如商品价格、身高、体重等,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

数学运算:掌握一位小数的加减法运算,提高数学运算能力。

二、分析单元内容与知识点

单元内容:包括小数的含义、读写方法、小数各部分的名称、小数的大小比较、一位小数的加减法运算等。

知识点梳理:

小数的含义:理解小数表示的是十分之几、百分之几等。

小数的读写:掌握小数的正确读写方法。

小数各部分的名称:认识小数的整数部分、小数点、小数部分。

小数的大小比较:掌握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

一位小数的加减法:掌握一位小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则。

三、了解学情与确定教学策略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的计数单位、数的大小比较等基础知识。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到了小数,但对小数的认识还比较模糊。

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有限,需要通过具体形象的量(如米、分米、厘米;元、角、分)和直观模型(如计数器、方格图)来帮助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学策略:

情境导入

:通过超市购物、测量身高、计算文具价格等具体情境,引导学生感受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直观演示

:利用计数器、方格图等教具,直观演示小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动手操作

: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如用计数器拨出小数、用方格图表示小数等,加深对小数的理解。

合作交流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交流,促进思维碰撞,提高学习效果。

四、设计单元整体教学规划

教学目标细化:

知能目标

知识掌握:学生能够准确识别并读写小数,了解小数各部分的名称及意义。

技能提升:通过练习,学生能够熟练比较小数的大小,理解小数在数轴上的表示方法。

理解目标

概念理解: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小数的含义,明白小数表示的是十分之几、百分之几等分数形式的数。

原理掌握:掌握一位小数加减法的算理,理解为何这样计算,能够解释计算过程中的每一步。

迁移目标

知识迁移:学生能够将小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如用小数表示商品价格、测量数据等。

技能迁移:学生能够将一位小数的加减法运算技能迁移到多位小数的运算中,提高运算的灵活性和准确性。

情感目标

兴趣激发: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特别是对小数的探索欲望,使其愿意主动学习数学。

态度培养:培养学生勇于尝试、积极思考的学习态度,面对小数学习中的困难不气馁,敢于挑战自我。

教学内容安排:

第一课时:认识小数(包括小数的含义、读写方法、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第二课时:小数的大小比较(包括比较方法、数轴上的表示)。

第三课时: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包括计算方法、算理理解)。

第四课时:综合练习与拓展(包括巩固练习、生活中的小数应用)。

教学评价设计: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合作能力、思维活跃度等。

作业评价:分析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小数的掌握程度。

单元测试评价:设计单元测试卷,全面检测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情况。

五、准备教学资源与工具

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用于展示小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小数的读写方法、小数的大小比较和加减法等。

教具学具:如计数器、方格图、米尺、人民币模型等,用于帮助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实物资料:如超市购物小票、商品标签等,用于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工具:

计算器:用于辅助学生进行小数加减法运算。

学习单:设计学习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六、实施教学并反思调整

教学实施:

按照教学规划,有序实施教学。注重课堂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教学反思:

教学效果反思:分析教学效果,了解学生对小数的掌握情况。

教学策略反思:反思教学策略的有效性,思考如何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学生反馈反思: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困难。

调整优化:根据教学反思,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设计。

转自蓝枫研学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