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大单元备课是一个系统且细致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学情分析、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等多个方面。以下是一个详细的备课步骤:
一、明确单元主题和核心概念
确定单元主题:
根据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本单元所属领域(如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和学段。
对照课标,找到对应的学习主题。例如,三年级上册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单元,其学习主题是“图形的认识与测量”。
提炼核心概念:
核心概念是对数学学科知识有本质理解的基本概念,能串联起单元内的知识点。
例如,在“长方形和正方形”单元中,核心概念可以包括“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等。
二、分析单元教材和学情
单元教材分析:
通读单元内容,了解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建构知识链。
分析本单元在整个数学知识体系中的地位,与其他单元、其他学段相关知识之间的关系(纵向联系)。
找出全单元由哪些部分组成,研究这一单元知识体系及各部分之间的逻辑结构(横向联系)。
使用结构图的方式呈现单元知识的横向和纵向联系,使知识结构更加直观。
学情分析:
通过单元前测、访谈、作业分析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认知特点和学习风格。
诊断学生在本单元的难点和障碍点,预估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三、制定单元教学目标
摘录单元课标要求:
从课程标准中摘录与本单元教学相关的内容要求、学业要求和教学提示。
分解单元学习目标:
基于课标摘录和学情分析,遵循教学评一致原则,分解出具体的单元学习目标。
目标应具有层次性,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维度。
四、整体规划单元教学内容
优化教学内容:
根据单元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学情分析,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和优化。
可以适度增减内容,调整教学顺序,使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设计大任务与子任务:
设计一个贯穿整个单元的大任务,作为核心概念的承载体,驱动学生的学习活动。
将大任务分解为若干个子任务,每个子任务对应一个或几个课时,确保子任务之间具有关联性和层次性。
确定课型:
根据不同课型在单元整体教学中的地位和功能,将课时划分为知识种子课、方法生长课、思维拓展课、整理练习课等。
五、设计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
选择教学方法: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直观演示、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多种教学方法。
对难理解的概念,采用直观、类比、推理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对运用数学思维的题目,设计探究、讨论式的课堂活动。
构建课堂流程:
设计清晰的上课流程,包括引入、新课呈现、练习巩固、拓展提升等环节。
合理安排内容和活动,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
制定评价方式:
设计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包括课堂观察、作业分析、单元测试等。
注重过程性评价和前置性评价,发挥评价的引领、指导、监控作用。
六、精选习题和教学资源
精选习题:
围绕教学目标,精心选择和设计习题,确保基础知识的掌握和思维的拓展。
习题应具有层次性,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整合教学资源:
利用教材、教具、网络多媒体等多种教学资源,丰富课堂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通过动画、视频等形式展示数学概念和过程,使课堂更加直观、生动。
七、撰写单元备课教案
编写教案:
根据以上分析,撰写详细的单元备课教案。
教案应包括单元主题、核心概念、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习题设计、教学资源等内容。
集体交流:
完成个人备课的基础上,可以组织备课组集体交流讨论。
分享备课思路和方法,互相学习借鉴,共同提高备课质量。
八、实施与反思
实施教学:
按照教案实施教学,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反馈。
根据教学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
教学反思:
教学结束后,及时进行教学反思。
总结教学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通过以上步骤,教师可以系统地完成小学数学大单元的备课工作,确保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一、确定单元主题与核心素养目标
单元主题:小数的初步认识
核心素养目标:
数学抽象:使学生能够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小数的概念,理解小数的本质。
逻辑推理:通过比较小数的大小、进行小数加减法运算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数学建模:引导学生用小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如商品价格、身高、体重等,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
数学运算:掌握一位小数的加减法运算,提高数学运算能力。
二、分析单元内容与知识点
单元内容:包括小数的含义、读写方法、小数各部分的名称、小数的大小比较、一位小数的加减法运算等。
知识点梳理:
小数的含义:理解小数表示的是十分之几、百分之几等。
小数的读写:掌握小数的正确读写方法。
小数各部分的名称:认识小数的整数部分、小数点、小数部分。
小数的大小比较:掌握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
一位小数的加减法:掌握一位小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则。
三、了解学情与确定教学策略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的计数单位、数的大小比较等基础知识。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到了小数,但对小数的认识还比较模糊。
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有限,需要通过具体形象的量(如米、分米、厘米;元、角、分)和直观模型(如计数器、方格图)来帮助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学策略:
情境导入
:通过超市购物、测量身高、计算文具价格等具体情境,引导学生感受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直观演示
:利用计数器、方格图等教具,直观演示小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动手操作
: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如用计数器拨出小数、用方格图表示小数等,加深对小数的理解。
合作交流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交流,促进思维碰撞,提高学习效果。
四、设计单元整体教学规划
教学目标细化:
知能目标
知识掌握:学生能够准确识别并读写小数,了解小数各部分的名称及意义。
技能提升:通过练习,学生能够熟练比较小数的大小,理解小数在数轴上的表示方法。
理解目标
概念理解: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小数的含义,明白小数表示的是十分之几、百分之几等分数形式的数。
原理掌握:掌握一位小数加减法的算理,理解为何这样计算,能够解释计算过程中的每一步。
迁移目标
知识迁移:学生能够将小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如用小数表示商品价格、测量数据等。
技能迁移:学生能够将一位小数的加减法运算技能迁移到多位小数的运算中,提高运算的灵活性和准确性。
情感目标
兴趣激发: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特别是对小数的探索欲望,使其愿意主动学习数学。
态度培养:培养学生勇于尝试、积极思考的学习态度,面对小数学习中的困难不气馁,敢于挑战自我。
教学内容安排:
第一课时:认识小数(包括小数的含义、读写方法、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第二课时:小数的大小比较(包括比较方法、数轴上的表示)。
第三课时: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包括计算方法、算理理解)。
第四课时:综合练习与拓展(包括巩固练习、生活中的小数应用)。
教学评价设计: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合作能力、思维活跃度等。
作业评价:分析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小数的掌握程度。
单元测试评价:设计单元测试卷,全面检测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情况。
五、准备教学资源与工具
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用于展示小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小数的读写方法、小数的大小比较和加减法等。
教具学具:如计数器、方格图、米尺、人民币模型等,用于帮助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实物资料:如超市购物小票、商品标签等,用于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工具:
计算器:用于辅助学生进行小数加减法运算。
学习单:设计学习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六、实施教学并反思调整
教学实施:
按照教学规划,有序实施教学。注重课堂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教学反思:
教学效果反思:分析教学效果,了解学生对小数的掌握情况。
教学策略反思:反思教学策略的有效性,思考如何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学生反馈反思: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困难。
调整优化:根据教学反思,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设计。
转自蓝枫研学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