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五大要素及提升教学效果的五大策略
2025/4/1 17:52:38 阅读:74 发布者:
课程思政的核心通过课程的教学来对学生的价值观进行引领和塑造,这里的关键是“通过课程”,所以我们需要关注的最重要部分是课程本身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是什么?如工科类课程的工匠精神、工程伦理,医学类课程是救死扶伤、敬佑生命,经管类课程的公平公正、经世济民等等,这些思政元素需要在教学中通过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学设计来实现内化,那么如何判断价值观的教学效果呢?价值观和态度互为表里,态度的背后是价值观,价值观的表象是态度,所以价值观的教学也就是态度的教学,价值观的改变也必然带来态度的改变。
影响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因素也就是制约价值观形成的因素有哪些呢?通过对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我总结了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认知。人对事、物、人的看法都来自于自己的认知,或者说我们所有的价值判断都来自于我们的认知,我们说出的话、做的事、以及进行的价值判断都是我们认知的投射,虽然它未必是真相,但却反应了不同人的价值观。认知既指人所受的教育,也指我们目前所掌握的信息。
第二,环境。人在不同的环境中长大价值差距也会很大,如南北方、中外、城市和农村等都有很大的不同,甚至是家庭、学校、宿舍、班级、课堂都会给人的价值观带来很大的影响。教师实际上是学生在学校所接触的最大的环境,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学生的价值观。
第三,身份。同样的一个人当在工作中或生活中的角色发生改变以后,其价值观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如:原来是职员后来变成了领导,原来是孩子后来变成了父母,原来是健康人后来变成了病人,不同的身份也会有不同的价值观。另外,人处在不同的系统中也会有不同的价值观,如家庭系统、朋友系统、工作系统、社会系统、国家系统,我们在不同的系统中有不同的角色,这些系统和角色也会影响人的价值观。
第四,行为。虽然我们经常说态度决定一切,但是行为也会反作用于态度,我们经常会把自己的行为合理化,如迟到、开车插队等,我们最终会给自己找到理由,使其合理化,并且最终让行为和态度达成和谐统一。
第五,情感。当人对事、物、人有不同的情感时也会表现出不同的态度,引起情感的因素很多,如兴趣、效能、获得、需求等等,但是情感是影响人的态度和价值的重要变量。
那么如何引领学生的价值观,或者说如何改变学生的态度呢?态度改变的总体策略是要用情境和问题来冲击学生固有的价值观,引发学生的思考,当学生体验到的情境和自己固有的价值观产生强烈冲突时,才会产生认知的不和谐,从而引发自身的反思,进而才有可能改变原有的价值观。教学设计需要将道理包装到情境、案例、故事中,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让学生自己体悟出属于自己的道理。
具体来说,我也总结了五大策略。
第一,提供信息。人对于自己知道或者不知道的事情,都会根据自己的认知进行假设或者评判,因为人的大脑没有那么较真,所以我们经常在侃大山的时候,无论什么话题总能说上几句,而这些都是我们自己认知的投射,未必是真相,甚至为一些问题会出现抬杠的情况。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提供权威的、可信度高的、被数据证实了的关键信息,才能让人信服,从而改变人的固有价值观。
第二,树立榜样。这个世界如果没有榜样,我们将没有参照,而什么样的榜样往往决定了不同的价值观,如有的人的榜样是英雄、而有的人的榜样是坏人,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树立正确的榜样,越能让学生够得着的榜样越能起到更好的示范作用,教师自己本身就是学生最好的榜样。
第三,引导行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我们经常会让其合理化,所以要引导学生正确的、高尚的行为,并持之以恒最终使之形成习惯,这都会极大改变学生的价值观,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首先教师要身正为范,要求学生做到的我们也要做到,并且还需要通过角色扮演、情境模拟、理实一体等方式让学生践行。
第四,调换环境。这种环境可以是真实的环境也可以是虚拟的环境,如角色互换、剧本秀等形式,让学生体会不同角色、不同系统下人的体悟,从而改变其价值观和态度。
第五,动之以情。要引领别人的价值观,首先需要得到对方的认可,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如果没有情感,没有人会相信别人的道理,所以教师需要首先和学生建立起情感,其次还需要讲所讲的课程赋予价值,这样学生才能从课程学习中体悟到价值所在,才能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融为一体。
课程思政的本质是价值引领,而价值引领并非易事,需要多管齐下,持之永恒才会收到效果。
转自i教学i思考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