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有值得推荐的好做法吗?
2025/4/1 14:06:29 阅读:93 发布者: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要求“……落实健康第一教育理念,实施学生体质强健计划,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各学校相应纲要要求,紧锣密鼓地进行进行设计和安排。经过查阅资料总结如下:
一、活动时间安排方面:
校内时间:保证每天 1 节体育课,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每天 1 节,每天至少 30 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鼓励探索实施上、下午各开展 1 次。
校外时间:鼓励家长引导孩子在放学后、周末及节假日进行适量的体育活动。学校可布置体育家庭作业,要求家长陪伴孩子共同锻炼等。
二、活动内容设计方面:
体育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设计多样化的体育课程,包括球类(足球、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等)、田径(跑步、跳远、跳高、投掷等)、游泳、体操、武术等。也可将新兴体育项目纳入课程体系,如飞盘、软式棒垒球、匹克球等。
大课间活动内容:可以开展全校性的集体活动,如广播体操、韵律操、啦啦操、武术操等;也可以组织传统体育活动,如跳绳、踢毽子、滚铁环、竹竿舞等传统游戏;还可以进行小型的球类比赛、趣味运动等。
校外体育活动内容:家长可以带孩子参加户外活动,如登山、骑行、徒步、露营等;也可以让孩子参加社区组织的各类体育活动和竞赛,如篮球比赛、羽毛球比赛、亲子运动会等。
三、活动方式选择方面:
集体活动:以班级、年级或学校为单位组织集体体育活动,如大课间体育活动、全校性的运动会、广播体操比赛、团体操表演等。这种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同时也便于学校统一组织和管理。
小组活动: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开展小组竞赛活动,如小组跳绳比赛、接力比赛、篮球小组对抗赛等。小组活动可以增加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竞争意识。
个人活动: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项目进行个人锻炼,如跑步、跳绳、踢毽子、武术、轮滑等。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提供相应的场地和器材,方便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个人活动。
家校合作活动:学校可以组织一些家校合作的体育活动,如亲子运动会、家长志愿者带领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等。通过家校合作,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体育活动时间,还可以促进亲子关系的发展,提高家长对学生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
转自体育教学研究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