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认知策略是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策略,包括对自己认知过程的了解和控制策略,有助于学生有效地安排和调节学习过程。它包括计划策略、监视策略、调节策略三部分。
(一)计划策略。
这一策略是根据认知活动的特定目标,再认知活动开始之前计划完成目标所涉及的各种活动、预计结果、选择策略,设想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预估其有效性等。学习中的计划策略包括设置学习目标、浏览阅读材料、设置思考题以及分析如何完成学习任务。合理的学习计划是顺利完成学习活动和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内容。优秀的学习者应该能够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自己的学习风格、学习环境等具体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计划,选择有效的学习方法与策略,并对活动过程进行积极的监控,及时发现学习活动中的问题并进行相应的调整减少学习活动的盲目性和不合理性。
(二)监视策略
这一策略是指在认知过程中,根据认知目标及时检测认知过程,寻找两者之间的差异,并对学习过程及时进行调整,以期顺利实现有效学习的策略。监视策略主要是学习者警觉自己在认知过程中注意和理解方面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及时加以调节,因而不同于对整个认知活动过程的监控。具体包括领会监控、集中注意。领会监控是指学习者在阅读过程中将自己的阅读领会过程作为监控意识对象,不断对其
进行积极的监视和调整。领会是阅读过程中最重要的目标。领会监控策略能够使学习者警觉自己在注意和理解方面可能出现的问题,以便发现并及时进行补救。集中注意力能有效提高学习的效果。在集中注意的过程中,可以采用明确当前学习目标的策略。知道并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随时提醒和监控自己是否完成了学习任务。如果还没有的话,那么它会让自己将注意力保持在学习材料中。
(三)调节策略
这一策略是指在学习过程中根据对认知活动监视的结果,找出认知偏差,及时调整策略或修正目标;在学习活动结束时,评价认知结果,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修正错误,总结经验教训等。调节策略能帮助学生矫正他们的学习行为,使他们补救理解上的不足。要能够有效进行学习活动中的调节监控,对学习活动进行及时评价是一种重要的策略。学习中的评价
能够使学习者及时获得信息反馈、有效分辨错误、及时强化学习成功感、激发学习者不断学习的积极性。
元认知监控策略的这几个方面总是相互联系在一起而发挥作用的。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一般要先认识自己的当前任务,然后使用一些标准来评价自己的理解、预计学习时间、选择有效的计划来学习或解决问题;其后是监视自己的进展情况,并根据监视的结果采取补救措施。
对应教学上:
1.注重元认知监控和调节的教学是提高学习策略教学的有效技术。元认知能意识和体验学习情境中各种变量间的关系及其变化,并导致感情活动的形成。而成熟的学习的调节与控制则能根据上述体验来监视并控制学习方法的使用,使之自始至终伴随学习过程并适合于新的情境下的学习。
2.有效运用教学反馈
反馈能改进学习,提高学习的效果。研究证明,如果降低训练的速度,增加反馈,使学生知道他们运用策略的不足之
处,评价训练的有效性,理解学习策略的效应;或者体会到学习策略的确改善了他们的学习,学生就更有可能把学习策略运用于更为现实的学习情境中去。
3.提供足够的教学时间
学习的调节与控制是否自动化、学习方法的使用是否熟练,是学习策略持续使用和迁移的条件之一。为此,提供给学生足够的策略训练的时间,使之达到自动化的程度也就非常有必要了。一些学者认为,只有当学生能够真正理解选择恰当学习方法的重要性的时候,他们才可能策略地学习。而要做到这一点,则必须提供足够的、长期的教学时间。
以上摘抄自教育心理学上的对元认知策略的描述。记得我当班主任时经常给学生提起“成功”的一个公式,我认为这是最为实用的一个公式。成功=明确目标+详细计划+马上行动+检查修正+坚持到底 仔细对照公式,我们会发现它是符合元认知中的三个策略的,有计划(目标)、有监控(反思)、有调节(修正)。考试结束后,我们也经常说要查漏补缺,多多反思,其实都是运用了这些策略。我当班主任管理学生时,每天都让学生写《成长日记》,其中有一项就是对自己一天的学习情况打个分数(100分满分)。有时找学生谈话,我问学生的第一句话就是“你对自己近来状态打多少分?”“为什么打这个分?”都是引导学生反思,自我监督调节,从而达到自我教育。
前几年特殊时期,学生在家学习,我两天让学生上传一次自我反思,我再汇总梳理反馈,最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图:



参考deepseek:提高高三历史学生的元认知策略,需要从目标设定、自我监控、反思调整三个核心维度切入,结合学科特点与应试需求设计具体方法。以下为系统性方案:
一、构建历史知识体系的元认知框架
1. 时空轴可视化训练
操作:要求学生用坐标轴绘制历史大事件时间线(X轴为时间,Y轴标注政治/经济/文化维度),用不同颜色标注事件间的因果/对比关系。
元认知作用:强化对历史逻辑链的主动梳理能力,培养全局视角下的知识关联意识。
2. 概念分层拆解法
操作:面对复杂概念(如“洋务运动”),引导学生用金字塔模型分层:顶层(本质:自救运动)→中层(表现:军工/民用企业)→底层(关键人物与事件)。
元认知作用:训练学生识别信息层级,避免机械记忆。
二、题海战术中的元认知干预
1. 错题归因模板
模板:
错误类型:知识盲区/审题偏差/逻辑链断裂
关联考点:______(对应教材章节)
修正策略:精读课本地图补充细节/圈画题干时间关键词/绘制因果流程图
效果:将订正过程转化为元认知训练,减少重复错误。
2. 命题人视角模拟
任务:选取重点章节(如辛亥革命),要求学生以命题人身份设计3道选择题,并撰写答案解析。
进阶:小组互评题目,用“是否暴露常见误区”作为评分标准。
三、冲刺阶段的元认知强化工具
1. 5分钟碎片化自测
操作:每天随机抽取3个历史时段(如1895-1912),口头陈述该阶段重大事件逻辑链,放学后回听并标注遗漏点。
原理:通过输出倒逼知识体系检索,暴露思维断点。
2. 应激反应训练
场景模拟: 在模考中植入突发干扰(如临时更换材料题朝代),考后分析学生在陌生情境下的应对策略(跳题/强关联/时间分配)。
教师反馈:提供《应激决策评估表》,量化评估策略有效性。
四、数据化追踪与个性化方案
1. 建立元认知成长档案
记录维度:
- 每周计划完成率(目标设定合理性)
- 同类题型错误下降曲线(策略有效性)
- 主观题得分波动与答题步骤优化关联度
2. 动态调整机制
案例:对“擅长记忆但分析薄弱”的学生,减少时间轴绘制任务,转为提供10组对比史料(如康梁变法与明治维新奏折摘选),强制撰写差异分析提纲
五、教师角色转型关键点
课堂示范: 讲解例题时外显思考过程,如:“我现在注意到题干中的‘自然经济解体’,这提示我要联系列强入侵的双重影响...”
反馈话术升级:避免“记住这个知识点”,改为“你如何确保下次遇到类似情境能调用这个结论?”
工具包发放:编制《历史元认知自查清单》(含20个自问自答句,如“我是否考虑了地理环境对该事件的影响?”
实施效果预期:8周内,学生平均审题失误率下降40%,主观题得分方差缩小25%,学科焦虑指数显著降低。此方案通过将元认知训练嵌入具体历史学习场景,实现策略迁移与应试提分的双重目标。
转自历史教学与阅读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