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熟悉的知识激活陌生的语言--关于语文知识背景在英语教学中的迁移
2025/3/31 14:03:49 阅读:62 发布者:
在教育领域不断探索与革新的当下,如何优化教学方法、提升学习成效成为众多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最近,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饶有趣味且极具实践意义的问题:在小学英语实际教学中,若能巧妙且有效地将学生在语文课上积累的文化知识加以合理运用,同时紧密结合英语的词汇运用、句型语法等要素,是否能如同神奇的魔法一般,极大地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更为显著地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效果呢?
英语学科,越来越强调它的功能性和实用性。2011版和2022版课标都认为,英语学科应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不同的是,新版更关注英语的人文性价值。从了解“英语国家”到把视角放在“中外”,既体现了英语作为国际广泛用语的重要性,又凸显了学外语对孩子的价值感——助力中外文化交流,帮助开眼看世界,进而体会多元世界,学会理性思考,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那么,从讲好中国故事这个层面出发,英语教师如果能在教学中,有效利用学生已有的传统文化背景知识,对于新课标下的英语教学的实施会产生哪些影响呢?
一
降低认知压力,促进语言理解
英语作为外语的学习,本身就有语言层面的难度,如果再加上语言所承载的西方文化,对于中国的学生来说,则会在理解上产生双倍的压力。汉语作为学生的母语,在语文教材中呈现的传统文化内容,比如,传统节日、神话传说、历史人物等,通过汉语这个载体,成为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试想,如果将这些知识作为英语学习的背景素材,解决了语言背后文化知识缺乏的问题,然后再在此基础上进行英语语言层面的学习,是否可以有效降低学生对于这个陌生语言的学习压力,是否可以有效促进语言的理解和学习效果呢。
比如:学生在语文课学过《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等神话故事,英语阅读中接触Chang’e Flies to the Moon时,无需额外解释故事情节,就可直接聚焦语言学习目标(如动词过去式、描述性词汇)。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可以有效减少学生对文本内容的陌生感,提升对文本阅读的流畅度;帮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语言形式(词汇、语法)而非内容理解上,从而提升学习效率。
二
强化跨文化意识,提升语言表达深度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如果能将学生的语文背景知识考虑进去,将对中西文化异同的对比设计到英语的教学环节中,引导学生去思考,使学生从被动的语言接受者,变成主动的语言学习者。让学生明白,英语不仅仅是语言的一种形式,更是不同文化的承载者。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掌握英语语言形式这个层面,而是能在跨文化语境中应用这门语言,实现更精准、有深度地对中国文化的独特性表达。
比如:学生们在英语课上学习“Couplets symbolize wishes for the New Year.”时,学生将语文课上“春节贴春联”的习俗用作中文背景知识,用英语作为载体,描述春联所蕴藏的象征意义(如“Red means good luck.”),而非仅停留在文字表面的翻译上。这样,在英语教学中,通过融合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增强语言输出的文化内涵,使英文的表达更具感染力。
三
激发语言学习兴趣,建立内部情感连接
相对于学生不熟悉的西方文化背景,再加上陌生的语言词汇和表达形式,熟悉的传统文化相关的主题更容易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增强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动机和参与度。
比如:通过学习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端午粽》一课,学生已经对端午节的文化意义有所了解,英语课上阅读“Dragon Boat Festival”的相关绘本或英文语料时,学生会体会到陌生文字背后熟悉的文化,就更容易产生共鸣。学生在熟悉感产生的同时,更愿意主动学习英文的表达,甚至在通过英语老师初步解决了学生语言层面上的问题之后,学生就更愿意分享类似“My grandma likes making Zongzi with red beans.”,或者“We eat Zongzi on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to commemorate Qu Yuan.”。由于关于端午节和粽子,在之前的语文课中,通过熟悉的汉语描述,学生有了更加具体形象的画面,在面对比较陌生的英文时,学生对如何用英语来表达这个节日就更加感兴趣,在教学活动和实践上,参与度会更高。因此,通过“熟悉的内容+新的语言形式”这种组合,不仅能够减少学生对英语的畏难情绪,还会激发学生的表达欲,增强课堂的互动性。
四
促进学科融合,提升综合素养
语文与英语的跨学科联动,能够帮助学生通过对中西方文化的对比,构建更完整的知识体系,培养多元文化视角下的批判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比如:语文课学习成语“亡羊补牢”后,随后就可以在下一步安排一堂英语阅读课:寓言故事Mend the Fold After Losing the Sheep。学生在语文课上,对成语“亡羊补牢”有了初步的了解,那么在英语阅读课上,教师就不用花太大的力气在通过英文语言的学习帮助学生理解故事内容本身上,而是抽身出来,帮助学生进一步在英语的实际应用上,更上一阶。可以在教学环节中,用更多的时间,让学生用英语分析故事想要表达的寓意(如“It’s never too late to correct mistakes.”),并进一步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后提出建议,形成生活智慧。让语文学科和英语学科联动,可以帮助学生打破学科壁垒,实现语言能力与文化素养的同步提升,也能培养学生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而回归到语言学习本身。
将语文与英文两个学科进行融合,利用语文文化背景,实现英语教与学的实效性。通过这种知识的迁移,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树立文化自信,成为兼具国际视野与中国文化根基的双语学习者。更期待有一天,学生在学校里的各个学科之间,都能有一根线,实现学科的串联和融合。让学生能在现代AI和未来科技的助力下,用批判性思维构建相互独立且又互相联结的全面知识体系,成为科技的主人和文化的传承人。
转自明师俱乐部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