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作业设计 |统编语文教材八下第一单元作业设计实践探索

2025/3/31 14:00:13  阅读:87 发布者:

作业是为完成既定学习任务而进行的学习活动,能够帮助学生巩固学习内容,掌握学习方法,养成学习习惯,提高思维品质,具有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功能。[1]在整合资源实施单元教学已成为语文教学常态的当下,设计与之配套的单元作业也成为势在必行的教学举措。

教师要想设计出优质的语文作业,必须以教材为中心,以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和全面发展为着力点,让作业设计与教学内容相辅相成,成为相得益彰的共同体,努力实现作业的发展功能。

一、单元作业设计与教学内容的一致性

(一)单元作业目标与教学目标的一致性

单元作业目标应与单元教学目标保持内在的一致性。作业作为教学的必要辅助工具,必须通过发挥其作用,形成与教学的合力,助力学生思维能力的再提升,提高单元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统编语文教材八下第一单元由鲁迅的《社戏》、贺敬之的《回延安》、刘成章的《安塞腰鼓》、吴伯箫的《灯笼》四篇课文组成。这四篇课文体裁各异,所表现的社会生活更是与学生熟悉的社会生活相差很大,但有两个共同点可以为设计高质量的单元作业提供抓手。

首先,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民风民俗。民俗文化是与大众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现象,更是一种世代传承的生活模式。在教学中融入民俗文化,能够实现审美教育功能,让学生在民俗文化的熏陶中感受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进而树立爱家乡、爱国家的精神品质。

其次,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及写作技巧抒发了作者的独特情感。比如,《社戏》以记叙、描写为主,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的穿插使用为烘托气氛和抒发情感起到了重要作用;《安塞腰鼓》句式多变,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大量运用,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相结合,使文章语言丰富、画面感十足,传递的情感也更为真诚丰富。

基于此,便可将本单元教学要解决的基本问题确定为“依托民俗,抒发情感”,即“依托独特的民俗民风,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抒发情感”,进而将本单元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五点:

1.阅读课文,梳理并分析文中人、事、物、景的基本特征。

2.运用图式法分析并梳理文章内容及其表达情感之间的关系。

3.运用圈点批注等方式学习作者在文中使用多种表达方式抒发情感的写作技巧,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4.阅读《社戏》删减掉的部分,搜集有关我国鼓文化等民俗文化的资料,将课文中的人、事、景、情、文化内涵等串连起来,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及其深刻的思想内涵。

5.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根据材料内容和表达需要进行文学创作,将情感寄寓于家乡的民俗元素中。

与此同时,可以将与之相对应的单元作业目标确定为以下四点:

1.夯实基础,通过课后作业灵活落实字音、字形等语文基础知识。

2.学习运用互联网搜索、筛选资料,并通过整理相关资源拓展阅读视野。

3.通过课后作业加深对不同表达方式及其写作技巧的认识,并在作业实践中灵活运用。

4.由朗读到创作,综合运用听、说、读、写学习实践活动,抒发对家乡的独特情感。

(二)课时作业内容与教学重难点的一致性

单元作业目标与教学目标保持内在一致是单元教学的基础。一个完整的语文单元教学会持续数周,每一篇课文的教学又会分为数个课时。因此,每一课时的作业内容都必须与本课时的教学重难点保持一致,才能充分发挥作业的价值,让学生每一天的学习都有所收获。

请看下面《回延安》第1课时作业示例:

1.基础类作业。

1)任选《回延安》中的一节,运用朗读符号为该节诗歌进行朗读设计。

2)在朗读设计的基础上,结合课上所学及自己的理解,设计一份朗读脚本。朗读脚本应包含朗读字、词、句时的重音、停连、语速、语气等内容。

朗读脚本示例:

2.拓展类作业。

小明同学在学习过程中对比兴手法非常感兴趣,阅读《关雎》后他制作了一张表格。请你阅读《回延安》,品味其中比兴手法的运用,并仿照小明制作的表格,说一说《回延安》中作者是如何运用比兴手法的。

《回延安》作为一首抒情诗,运用“信天游”的形式,以激情昂扬的语言,让丰富的意象承载着地域特点奔涌而出,在充满乡土气息的景象中,表现了延安精神和时代精神,抒发了对延安和革命的真情实感。第1课时的教学,无疑要将重难点放在朗读和对比兴手法的学习上,所以第1课时的两类作业也要与课堂教学重难点相契合。

二、作业设计的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作业类型的确定

语文作业的设计,需要借助资源类、策略类、操作类三种工具。资源类,如背景资料、知识框架等;策略类,如概括、联结、图像化等阅读策略;操作类,如表格、思维导图、流程图等。[2]充分整合利用这些工具,设计多种类型的语文作业,能够从不同角度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1.基础类作业。

基础知识包括汉字的音、形、义,以及语言的准确、连贯、得体和修辞方法的使用等多方面的内容。基础作业便是帮助学生在课后强化语言运用的重要一环,是课时作业必不可少的内容。

2.拓展类作业。

拓展类作业是在课堂教学内容得到巩固后,围绕某一主题,通过扩展学习资源实现能力提升的作业。这类作业更侧重于学生习得知识后的能力提升和思维进阶。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资源或自主搜集的资源完成更具挑战性的任务,是拓展作业的核心。

3.实践类作业。

实践类作业侧重趣味性和实践性,往往是将学习和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在真实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学生发展思维,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同一类型作业间各有侧重

同一类型的作业并不意味着其形式和内涵也要完全相同。同一类型的作业往往需要以学生的能力发展为着眼点,侧重对学生不同学习能力的培养。比如,以《社戏》三个课时的基础类作业为例,第1课时的作业主要应侧重于识记和掌握重点字词,包括读准字音和写准字形;第2课时的作业则要将侧重点指向理解重点字词并初步学会运用,如“省”的两种读音及其在字典中的三种释义,并要求学生在理解其词义的基础上,判断含“省”的不同词语中“省”的读音;第3课时的作业侧重点则要变为灵活运用,即基于前两个课时对重点字词的识记、理解进行运用。如此设计,同为字词积累的基础类作业,便会因侧重点的不同而让作业更为多元,从而使学生的语文能力也得到进阶式发展。

(三)不同类型作业间互补

同一类型的作业会因侧重点的不同而将学生某一方面的能力提升到新的高度。与此同时,学生的语文能力从单一向全面发展,则需要多种类型的作业进行互补。

请看下面《社戏》第2课时的实践类作业和《安塞腰鼓》第1课时的拓展类作业。

1.《社戏》第2课时实践类作业。

探寻家乡的民俗

民俗文化是与大众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现象,也是老百姓世代传承的生活模式,包括民间流行的风尚和习俗等。同学们对自己家乡的民俗了解多少呢?请给同学讲讲自己家乡的民俗。

【任务小贴士】

同学们在完成本项任务的过程中,可以运用访谈和搜集资料等方法,丰富自己的民俗知识,增强探究学习的广度和深度。

1)访谈法

结合八年级上册学习新闻单元掌握的知识与自己的知识储备,设计访谈提纲。访谈对象可以是相关专家或家中的长辈。访谈形式可以是线上访谈或线下座谈。访谈结束后,要对相关记录进行整理。

2)搜集资料法

运用互联网搜索与家乡民俗有关的关键词找寻资料。

2.《安塞腰鼓》第1课时拓展类作业。

预习提示是学习课文的导引,同时也指出了学习课文的重点所在。本单元的前两篇课文《故乡》和《回延安》均设有预习提示,请结合《安塞腰鼓》所学知识,为其拟写预习提示。

这两项作业看似形式完全不同却具有共性。首先,这两项作业的形式均起到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社戏》第2课时的实践类作业是“探寻家乡的民俗”。初中生求知欲强,探索欲旺,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探寻家乡的民俗,会让他们的探究兴趣高涨。《安塞腰鼓》第1课时的拓展类作业是为《安塞腰鼓》拟写预习提示。教材中的自读课文前没有预习提示,让学生为《安塞腰鼓》写预习提示,对于好胜心强、展现欲盛的学生来说,无疑是给他们搭建了一个更高的学习台阶。其次,这两项作业虽然外在形式不同,但内在的思维能力培养指向却同阶。“探寻家乡的民俗”培养的是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利用访谈或互联网搜集家乡的民俗,则能够让学生获取更多的资源为己所用。拟写预习提示培养的是学生归纳、整合信息的能力。学生拟写预习提示,需要提取和整合课文信息,并在吃透课文的基础上,对知识点进行归类,进而提取重难点,才能完成此项任务。这两项作业一扩一缩,一为搜集,一为整合,能够让学生对课文和其他学习资料的认知得以全面提升。

“双减”背景下,机械化、重复性的语文作业必将被淘汰,创新作业设计已然是大势所趋,用多元化的作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作业设计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不仅能够让学生在课后巩固所学语文知识,还能够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转自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