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括是根据要求搜集信息、整理信息、传递信息的逻辑思维过程,不仅要呈现显性的、静态的成果,更要呈现经过分析、分类、比较、抽象、综合、推理等获得成果的隐性的、动态的过程。培养概括力须在课堂教学上下功夫。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设计合适的教学活动,提供具体清晰、操作性强的方法指导,帮助学生有效提高概括能力,提升思维品质。
一、提升概括力的教学设计的关注点
基于学生概括力提升的教学设计要关注以下三点。
第一,精选适宜的短文本开展课堂教学。课文通常以万字以内的短文本居多。名著阅读基本上都是长文本。根据初中生每分钟500字的默读能力要求,3000字左右的短文本一般在6分钟内能够读完,最适合课堂教学选用。
第二,设计阶梯型、可见式、系统化的学习任务。学习活动设计要面向每个学生,教学起点要对准班级学生水平的低洼处,用任务驱动教学,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有步骤的、层进式的学习活动中有效填补思维盲点,不断优化思维模式,从本质到技能全面提高概括能力。
第三,重视课堂教学到课外阅读实践的能力迁移。课堂教学以短文本为主,主要任务是教方法;课外阅读实践以长文本的名著阅读为主,主要任务是用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训练,掌握概括的方法,形成思维本能,教会学生在阅读和生活中自由运用概括能力。
二、以《老山界》为例的基于概括力提升的教学流程
基于概括力提升的教学流程,主要包括全景扫描、合理筛选、快速聚焦、精准概括、多方交流、积极展示、批注运用、成果融合等8个步骤。其中,前6个步骤在课堂上完成,第7个步骤在整本书阅读中完成,第8个步骤在写作实践中完成。限于篇幅,本文以教学《老山界》为例,只对前4个步骤的活动设计及具体实施作阐述。
1.全景扫描
全景扫描式阅读强调全面、快速。全面是为了覆盖所有文本信息,防止重要信息遗漏;快速是为了排除干扰,尽快找到关键信息。
基础任务:浏览课文,用横线画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句,用波浪线画出文中表示地点的词句。
时间类词句:下午;天色晚了;天黑了;黎明;下午两点多钟……
地点类词句:山沟;路旁有一间房子;金沙江;大渡河;雪山;草地……
该任务重点训练学生根据要求筛选信息并进行分类整理的能力。全景扫描以“时间”“空间”为关键词搜集信息,在布鲁姆学习金字塔理论中处于“知识”和“理解”的层次,属于低阶思维,学生很容易完成。
2.合理筛选
学生从多个信息中选择关键信息,需要经过比较才能完成。比较分析涉及高层次的思维能力,所以该环节需要教师对有困难的学生予以指导。比如,教师可提供这样的方法指导:第一步,按照时段、地点相近的原则合并相关词句;第二步,找出明显的时段和地点,明确事件发展的脉络;第三步,用最合适的词语概括时间词和地点词。如此,对相近的信息进行合并,对连贯的信息进行切分,对主要信息进行留存,方法明确,难度自然就降低了。
请看下面学生自主学习后的成果展示:
3.快速聚焦
如果事件比较琐碎,学生梳理信息时往往难以下手,这时教师就要提供范例支架,帮助学生快速聚焦文本,完成任务。比如,教师可以借助“谁”“什么”“哪里”等疑问词,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提取高质量信息——用封闭式提问引导学生经过思考作出优化选择,用开放式提问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找到更多隐藏的信息。请看下面以第一组“下午·山沟”为例的提问式引导:
师:“我们”为什么要进房子里去呢?
生:“歇一下”,就是休息。
(师板书“休息”。生批注。)
师:只是坐着休息吗?
生:还攀谈聊天。“我们”谈红军,谈苛捐杂税,谈生活情形;她说军阀欺负老百姓。
(师板书“攀谈”。生批注。)
师:除了聊天,“我们”还做了什么事情?
生:她给“我们”煮粥吃。“我们”送她一袋米。
(师板书“煮粥”“送米”。生批注。)
师:“我们”还做了其他的事情吗?
生:写标语,烧水喝。
(师板书“写标语”“烧水喝”。生批注。)
这样引导,教师通过板书直观呈现所有事件,有利于下一步简要概括;学生通过旁批记录思考过程,可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如此逐段细读,旁批,概括琐碎事件要点,学生便可形成如下学习成果:
4.精准概括
学生由于内容理解不到位、思考角度不相同、表达方式不统一,概括内容时往往会出现较大差异。精准概括以综合分析为基础,而且读者通过文本与作者交流后输出的阅读理解成果会有一定的创造性,所以精准概括难度比较大,属于高阶思维活动,需要教师提供更为明确的方法指导。
(1)琐碎事件合并法
琐碎事件合并法指把旁批中列出的事件按照一定原则进行整合。需要注意的是,整合不是简单地拼接,而是要按照理性思考总结出来的原则进行整合,突出分析和综合的思维功能。比如,第一组事件由“休息、攀谈、煮粥、送米、写标语、烧水喝”等组成,这些事件都是“我”进入瑶民家后发生的,所以可以概括为“造访瑶民”;第二组事件主要写了“砍竹子、做火把、看奇观、说励志话语”等登山过程中发生的事,所以可以概括为“努力登山”。用这种方法精准概括,要求学生对所有事件进行关联,在分析每一个小事件的基础上完成概括。
(2)主要细节突出法
主要细节突出法指把作者着力强调、渲染的细节予以突出和强化。精准概括意在通过丰富的细节捕捉与提炼关键信息,充分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细节有主次之分,学生要在比较分析中剔除次要信息,保留主要信息,即“要在背景图中看到主体意象”。比如,第三组事件主要写了“酣然入梦”“看夜景”“听声响”等场景,行文语言优美,虚实结合,富有诗意的想象力,营造出静谧的氛围,而且作者在写作时放大了细节,虽然从时间上看属于睡眠时段,但细节都聚焦于“醒”时的见闻,所以概括时要突出“露宿冻醒”——“露宿”指条件艰苦,“冻醒”指天气严寒,冻醒后看到的景物则表现了红军战士乐观顽强的革命精神风貌。
(3)重点事件组合法
重点事件组合法指根据作者的表达意图对主要事件进行精减与串联。学生面对信息量大的文本,精准概括时必须先从琐碎的信息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再根据对写作意图的理解进行概括。这个过程涉及阅读、理解、分析、筛选、综合、概括等思维要素,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很高。比如,第五组事件主要写了“登顶”“跑下山”“煮粥吃”,突出表现了下山的愉悦感和煮粥吃的悠闲感,与前文紧张的登山形成对照,体现了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所以可概括为“休息下山”。
概括力的背后是思维力,根据事理逻辑对叙事链条的合理性进行检验是精准概括必须经历的一环。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发表个人见解,只要学生能合理运用所学方法完成任务,就要给予肯定。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把五个事件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逻辑链条,精心修改,反复打磨,直到得到理想的学习成果。
请看下面《老山界》事件概括学习成果:
5.第5步到第8步
限于篇幅,本文对基于学生概括力提升的后4个步骤只作简要说明。
第5步,多方交流。学生完成概括后要与同桌或更多同学交流,在直观比较中发现异同,不断修补、纠偏,让自己的学习成果趋于完善。
第6步,积极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培养表达自信,让概括力成为个人形象的一部分。
第7步,批注运用。教师布置《西游记》《骆驼祥子》等长文本阅读任务,为学生提供自主训练概括力的支架与空间,让学生运用课堂上学到的方法进行批注,真正通过整本书阅读提高概括能力。
第8步,成果融合。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撰写读书笔记、读后感等,把概括力呈现为“学术成果”,使其成为学生精神成长的见证。
综上所述,基于学生概括力提升的教学活动设计,是有过程、有层次、有梯度的学习系统。其中,全景扫描、精确筛选、快速聚焦、精准概括是在教师提供方法指导下的学生独学;多方交流、积极展示是在教师组织下的学习共同体的组群共学;批注运用与整本书阅读相配套,成果融合与读书笔记、读后感写作相配套,都是在读写任务驱动下的语文能力实践与运用。
三、基于概括力提升的课堂教学需要可见式任务驱动设计
概括力的提升是从低阶思维到高阶思维的发展。学生概括力方面的差异能通过结果呈现,但思维差异是抽象的、隐性的,往往很难观察和表述。教师要帮助学生提高概括力,必须抓住本质问题,在思维训练上下功夫。具体方法是:课堂教学设计重视可见式任务驱动,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在每一个环节客观呈现学生真实的思维状态,及时提供合适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可见式任务驱动设计要求目标可见、过程可见、成果差异可见、能力提升可见、思维发展可见。《老山界》的教学,以“《老山界》按照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展开叙述。以此为线索,概括红军战士翻越老山界的经过”为驱动任务指向学习目标,意在让学生明确学习本课要掌握概括的方法,并提高概括能力。课堂学习过程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指导学生学习概括的方法,包括全景扫描、精确筛选、快速聚焦、精准概括;二是引导学生自我表达和互动交流,包括多方交流、积极展示。学习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和成果差异都客观呈现,有助于学生诊断自身的问题并及时纠正补强。一堂课的学习效果如何,要通过课外的整本书阅读和写作实践来检验,如果说课堂学习是方法输入,那么批注运用和成果融合就是能力输出,但掌握方法和增强能力的背后是思维能力的提升。
学生概括能力的提升不可能通过一堂课一蹴而就,教师应该聚焦学生概括能力的提升,精选文本,设计可见式任务驱动教学流程,通过一系列的课堂教学实践和整本书阅读与写作训练,让学生从“学会知道”到“学会去做”再到“学会发展”,最终获得高阶思维能力。
转自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