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研究 | 为什么选必修3第3课“阿拉伯文化”需要单独设一个子目?
2025/3/31 13:42:26 阅读:67 发布者:
在讲授高中历史选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3课《古代西亚、非洲文化》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疑问——为什么“阿拉伯文化”需要单独设一个子目?
第3课课文标题是古代西亚、非洲文化,第一个子目是古代西亚文化,第2个子目是古代埃及文化,第3个子目是阿拉伯文化。
01 教学逻辑的完整性考量
首先看一下教材第3个子目标题和首段。

其中有一句话很重要——“阿拉伯人继承和融合了上述地区的文化遗产……创造了阿拉伯文化。”
再看一下单元导语内容介绍,见下图。

在第二单元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的单元导语中,也有具体分析。明确指出,阿拉伯人继承了西亚、北非、希腊、罗马文明的传统,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文化。
本课以“古代西亚、非洲文化”为主题,前两个子目分别聚焦两河文明和古埃及文明,而阿拉伯文化因其跨地域、跨文明的特性,既无法归入单一区域,又与前述文明存在继承关系,单独设目有助于完整呈现文明发展的脉络。
这一编排既符合历史事实的复杂性,也体现了教材对文明交流互鉴主题的深化。
02 多元文明的融合体地位

摘要:阿拉伯文化单独设子目的原因包括:其广泛的地域覆盖、东西方文化的融合、重要的科学文学成就、作为文化交流桥梁的作用,以及独特的宗教和社会结构。这些因素使其在古代西亚、非洲文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因此教材将其单独列为一个子目。
关键词:阿拉伯文化 子目
阿拉伯文化在高中历史教材《选择性必修3》第3课中被单独设为子目,主要基于以下原因:
1. 独特的文化融合性
阿拉伯文化以伊斯兰教为核心,融合了波斯、印度、希腊等多元文明成果,形成了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体系"。这种跨地域的文化整合能力使其在古代西亚、非洲文化中具有特殊地位,需要单独阐释其形成机制。
2. 东西方文明桥梁作用
阿拉伯帝国通过军事征服和贸易网络,将印度数字、中国造纸术等东方发明传入欧洲,同时保存了古希腊罗马典籍,成为中世纪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核心枢纽。这种特殊的文化中介角色需要专门强调。
3. 突出的科技与文学成就
在数学领域,阿拉伯学者将代数学发展为独立学科,伊本·穆萨的《积分和方程计算法》奠定了现代代数基础;文学方面,《一千零一夜》作为世界级经典,深刻影响了欧洲文学创作。这些成就超越了普通区域文化范畴。
4. 宗教与政治的深度绑定
阿拉伯文化具有政教合一特征,伊斯兰教不仅是精神信仰,更渗透到法律、艺术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种宗教与文化的紧密结合,使其在西亚非洲文化中呈现出独特的社会影响力。
5. 超地域的文化辐射范围
阿拉伯帝国鼎盛时期版图横跨欧亚非三大洲,其文化影响不仅限于西亚,还深刻塑造了北非、南欧等广大区域。单独设目有助于呈现其超越传统西亚地理边界的文化辐射力。
教材通过单独设目,既凸显了阿拉伯文化在保存古典文明、推动科技发展方面的全球意义,也反映了其作为多元文明融合体的独特历史地位。
03 教材文本的常态化整合
李惠军老师特别强调,教材文本的整合至关重要,在历史教学中需要进行常态化实践。
用教材教,首先就得研究教材,读懂教材。其次就是把手里的几本教材融通学习。本课的教学还需要结合纲要(下),选必修2等相关教材内容整合学习。
弄清教材子目编排的立意,分析各子目之间的关系,厘清教学逻辑的完整性,深化文明交流互鉴的主题。
研读教材,分析子目,提炼主题,紧抓课魂。
转自历史园地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