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研讨 | 循规蹈矩 放大胆子——二轮复习初探
2025/3/31 13:36:08 阅读:87 发布者:
转眼间,时间已经来到了三月底四月初,距离高考也只有六七十天了,各学科基本都已经进入到二轮复习。但是对于新教材,面对新高考二轮复习该如何有效进行,大家也都是在摸索中前进。
常规而言,高考复习会有三轮甚至是四轮。一轮复习的时间跨度比较长,一轮复习一般都采用地毯式复习法,将教材的知识细化、深化。由于新教材包括两本纲要和三本选必,一线教师在一轮复习的过程中或将选必融入纲要,或将纲要融入选必,总之是对两类教材进行整合融合。所以,新教材的一轮复习时间相较于老教材可能会更长一些。这样无疑就压缩了二轮复习的时间。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二轮复习该如何开展成为摆在一线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一线教师更需要解放思想,敢于尝试不同的,甚至是非常规的复习策略,以提高复习效率。
新教材的一个特点就是把“通史”和“专题史”相结合,即纲要教材以时间为线索,选必教材以专题为抓手。所以对于一轮和二轮复习,就需要将“时间线索”和“专题知识”相结合。如果一轮复习是将选必融入了纲要,以时间为线索展开,那么二轮则需要侧重于专题;反之,如果一轮复习是将纲要融入了选必,以专题的方式开展,那么二轮就需要以时间为线索进行历史知识的串联。通过纵横交错,开展结构化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教材的内在逻辑,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
一轮复习已经比较细致了,那么对于二轮复习就需要有的放矢,做到“精中求精”,放大胆子,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做到“背—讲—练”一体化!
第一,以专题为基础,用好选必教材。在一轮复习过程中,采用的是将选必融入纲要,以时间为线索进行历史知识的串联、扩展和深挖。所以在二轮复习中,就需要以专题的形式开展,形成不同专题的纵向认识。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用好选必教材,选必就是很好的专题教材。当然这里不是对选必的重新讲授,而是需要引导学生梳理不同专题内容演变过程及其原因,帮助学生掌握其内在逻辑。这个梳理过程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去做,教师负责点评和总结。“磨刀不误砍柴工”,这个过程看起来会很慢,但是一方面这个过程是建立在坚实的一轮复习基础之上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所以学生做起来也不会占用很多时间;另一方面按照专题进行梳理的过程正是学生将知识内化的过程,是一个有效转化的过程。
第二,以试题为导向,进行精讲精练。试题训练对高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自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在新高考下,单纯的题海战术已经不合时宜了。这里更多需要的是对试题材料、背景知识和选项的分析与思考,对出题意图的精准定位,对教材知识的有效迁移。所以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面对试题都要强调一个“精”字,要“精练”“精讲”,着重于提高效率,追求“质”的提升,而不是单纯量的积累。
第三,以教材为根本,实施“一课一清”。对于二轮复习该如何进行,无论是身边优秀的前辈,还是线上培训都会强调教材的重要性。而令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刘明昊老师关于二轮复习指导建议(这里强烈推荐 B 站中的“刘明昊老师的桃花源”),刘老师直接点出了学生背书的重要性。其中让我特别震撼的是刘老师讲座中所展示的一则事例,如下图:
说实话,看到这则事例的时候,着实有些惊掉了下巴,分析教材居然可以分析到这种程度!这种学习法看起来很老套,甚至是有些“落后”,但是这其中也有其自身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一方面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死记硬背是很难形成这么大容量的长久记忆的,为了提高读背效率,学生必然会多次翻看相关知识点,也必定会对教材中的知识进行总结思考,主动探究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从而形成结构化知识体系;另一方面这套统编版教材的质量是很高的,学生在读背的过程中,自然也会积累专业术语,提高概括能力,形成理性的思维模式。我们常说新高考注重的是学生的能力,但能力是需要落地的,提高能力是需要实现载体的,能力一定是建立在扎实的基础知识之上。在一问三不知的状态下是很难谈能力的。其实纵观历史成绩拔尖的学生,无一不是对教材知识了然于心的。所以,尽管高考时间一天天临近,但依然要督促学生完成读背任务,实现“一课一清”。
鉴于新教材在河南使用的时间还不是很长,再加上今年是首届新高考,所以对于如何有效开展二轮复习还没有一个非常成熟完善可以形成普遍共识的策略。但是不管采用什么方式都需要分析学情,既要遵循复习规律,有一个整体的复习规划,稳扎稳打,走好每一步。同时又要能够在新背景下敢于放手,大胆尝试,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动起来,思考起来,教师要更多承担任务设定者和督促完成者的角色。正所谓既要“循规蹈矩”,又要“放大胆子”,着眼于学生复习的实效。
转自历史园地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