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课堂越上越无“语文味”?剖析底层因素召唤回久违的语文味!

2025/3/28 15:52:03  阅读:75 发布者:

突然间消失的“语文味”

发现了么,曾经火极了的语文课堂评价关键词——语文味,消失了。犹如它兴起的时候,来得猛烈。如今,去得也急。一夜之间,销声匿迹。

回忆一下,多久没有人在评课时提起:你的课,要有语文味!是不是有点怀念那个时代?话虽至此,实则当这个词铺天盖地泛滥的时候,从内心里生出的厌烦感也是分明的。

怀念,因为对如今时尚的不能完全接受。但事实是,无论是是否接受,取代已经发生。就像你睡醒之后,无法回到梦境中一样。现实中,语文课的评价,讲究的是:创设了什么情境,开展了什么任务,进行了什么活动……学习任务群、核心素养、人工智能等热词兴起之后,语文味失宠,黯然退场,退得干净时,不免让人怀念。

失去方知可贵。少了语文味的课,确实让人感觉乏味。与其和漫天卷地的表格味、机器味、主动汇报味混在一起,不如在挨批时,多被指责少了“语文味”。毕竟那还是语文本家的味。而盛行的,已经说不清姓氏了,因为各学科都可以套用,因此也没有人争抢,但所有人都拥有。但语文课毕竟是“得天下”的第一学科,还是有些特色的。

如,一节课上下来,总是读来读去,读得齐齐整整,读得反反复复,虽不见得读出些什么,但读得依然是气壮山河;一节课上下来,讲来讲去,讲得妙不可言,深不可测,但学生能不能接受,端坐正经时的大脑是否接收信息,无人问津;总是连来连去,联系这个,联系那个,拓展得无边无际,仿佛小学语文课堂时乾坤袋,可以装得尽千百年历史,放得下数万年文化。

这样的课,感觉俗套,但是又说不出问题在哪。真要批评时,也许会自惭形秽,感觉自己不入流。

关注最近发表的文章,很少人在对语言文字进行切磋琢磨,也很少人再针对语文学科本质属性的探讨,一看题目就是:项目化、任务群、大单元、跨学科、整本书……也难怪,真要细致入微地写一节课怎么上;写一个细节如何处理;写一个文本解读的妙处等,还真不好发表。太微观,太陈旧了。

阅读整体感觉语文教学在飞速发展,但也许是速度过快,就好像一一路颠簸的高速、车子洒落下,许许多多原因为颤动、颠簸而洒落之下许许多多原先珍贵的东西,课不好听,大多是没有太多人反对的。

翻看陈旧的文献,看到两个非常精彩的案例,极具语文味,让人不禁想念这样的课。

案例1

《荷花淀》中的标点

《荷花淀》中水生把参军的事实告诉妻子后,水生嫂说“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 ”一位中学老师就这一言语形式中的那个句号作了如下分析:这个句子里的句号不能改为逗号。“如果改为逗号,那么水生嫂支持丈夫参军是假,拖后腿是真。采用句号情形就大不一样了,一方面,水生嫂深明大义,支持丈夫参军。另一方面又需要丈夫的爱怜。前者刁滑,后者温柔而多情。

案例2

《祝福》中的语序

四婶先后两次阻止祥林嫂在祭祀时插手酒杯和筷子,语意没有变化,但句型却不相同。第一次是在祥林嫂再嫁回鲁镇后,四婶的说法是:“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第二次是在祥林嫂为摆脱非人处境,极力挣扎,捐了门槛之后,四婶的说法是:“你放着罢,祥林嫂!”两句话一比,不仅后句略去了“我来摆”,而且把“祥林嫂”与“你放着罢”的位置作了颠倒。

这个语序绝不是无意的颠倒。两句话虽说都属祈使句,但颠倒前的语气比较平和带有交代说明的意味,而颠倒后的语气简直就是一道绝对的命令。这里虽然只是简单的句式变化,但如果能把学生领入祥林嫂当时所处的情境,就不难理解,正是这简单的句式变化暗示着祥林嫂的社会地位在一阶阶下降,她的生活的地盘也在一圈圈缩小。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校里应该有一种高度的语言素养, 有一种对词的高度敏感的气氛。”上文两例不需要更多解析,都在90年代生成并发表,放置今天看依然让人喜欢,这是心中语文课应有的样子,是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高度的语言素养”的课,是极有语文味的。

反观今天的语文课,为什么不好听?也可以从王尚文教授发表在90年代的经典观点中找到问题的关键。王教授在《语言·言语·言语形式──试论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一文中做如下论述:

语言是一套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是社会成员共同用来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言语则是个人运用语言的过程或结果,前者即所谓“言语行为”,后者即所谓“言语作品”。强调区分“语言” 和“言语”的语言学家索绪尔指出 《语言和言语》是相互依存的 语言既是言语的工具,又是言语的产物 ”  飞语 言存在于言语之中,言语是语言的一种具体表现。

言语作品是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的统一,任何言语内容都不可能脱离一定的言语形式,任何有效的言语形式也都不可能不表现一定的言语内容,两者互为依存,不可分割。但两者又不互相等同,言语形式是言语作品外部的方面,表现为有形的线性结构,直接诉诸人们的感觉、知觉,属于物质的范畴。而言语内容则是一个言语作品内部的方面,是人们的认识和情感,本身无形无色无臭,只能存在于一定的言语形式之中。

所谓对语言文字的正确理解,必然基于确切地把握具体独特的言语形式,而正确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就是根据情境和需要尽可能完美地组织言语形式的能力……文学科则以教材的言语形式为教学内容。质言之,其它学科重在教材“说什么”,语文学科则重在教材“怎么说”,以使学生从中学习如何具体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本领,培养读写听说等语言能力。

“怎么说”的角度去上课,应该能召唤回些久违的语文味。

例如统编六年级下册的《腊八粥》

开篇有话写道“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合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地装着,大匙大匙朝嘴里塞灌呢!

此处的“叹气”极为精彩。可以让学生欣赏沈从文独特的语言文字驾驭功夫。还可以思考:这么多的词语,为什么沈从文单选择“叹气”?“叹气”一词写出了什么?“叹气”有着怎样的表达效果?感受作家独特的语言风格,就可以借细节见微知著。

再如此文中的这一句“栗子已稀烂到认不清楚了吧,饭豆会煮得浑身肿胀了吧,花生仁吃来总该是面面的了!”沈从文连用了稀烂、肿胀、面面的来形容锅中栗子、饭豆、花生仁等的变化。用词的丰富,刻意的回避重复,以及词语体现出的形象画面感,都可以让学生关注和比对。沈从文语言表达的功夫,细读方可感受。教师也可以设计让学生做一个“连线与配对”。思考为什么花生仁对应的是面面的?而饭豆对应肿胀。栗子刚跌进锅的时候是粉碎,之后是稀烂。学生理解词语细节,感受作家用笔精致,才能学到“怎么说”的秘妙。

还如《北京的春节》

老舍坦言按老北京的规矩,进入腊月后一直到正月十九的残灯末庙,春节方才过完。近两个月的春节,作者是如何选材的呢?为什么要详细写出除夕及元宵等日子?选择素材的依据是什么?如果让你来写宏大的节日,盛大的场面,你会怎么选择?如何安排详略呢?

这样的语文课,让学生读到文本中精彩的内容;让学生获得这些内容背后的组合、建构方法;让学生找到可供迁移的写作规律。课后才能运用课堂中所得。

基于以上案例,再思“语文味”,应该是立足言语形式,坚守语文课的学科属性的形象说法。这是语文课有别与其他课程独立存在的标志。

语文课不是随便读、随意讲、随时拓展的包罗万象的课。语文课有明确目的、有组织、按一定结构连续不断有序进行的自觉状态下的传授活动。其传授手段是技术化的,传授内容是有选择的。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之一是为了获得以汲取思想为主的文章阅读能力;提升消除言意差异,促进言意转换的语文学科专属的阅读能力。

这一能力立足于言语形式,在意文章是如何写成的。完成语文教学任务,不可忽视“习得”,更主要依靠“学得”。让学生随意合作,自由发言的“习得”,不能取代“学得”。一切去除教师指导,强调“组织方式”变化的新型课堂,要防止淡化言语技能训练。言语技能训练是语文教学的基本途径,也是语文教学专业化的关键。否定了“怎么写”的言语技能训练,也就否定了语文教学、语文教师的存在必要性。

如此看了,在这一时代下,我们要重新审视一些流行的课堂教学行为:填单子、摆桌子、围圈子、扯着嗓子朗读、七拼八凑地开“杂货铺”……越上越无语文味,丢失的是每一个学生学习语文的志趣,丧失的是语文教师的专业尊严。

转自语文榕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