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基于“课程原理”的语文学科论文写作路径、类别与策略

2025/3/28 15:19:00  阅读:74 发布者:

学科论文写作应成为教师专业成长、心理成长和生命成长的载体,而不能沦为课题结题、成果申报、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的“台阶”。对于一线语文教师而言,论文写作的基本路径和框架是什么?可以写作哪些类型的论文?写作的策略和方法有哪些呢?本文拟以笔者自身的写作经历为基础,阐述对上述问题的思考。

一、依据课程原理:

语文学科论文写作的路径

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提出了课程研制的基本问题:“学校应力求达到何种教育目标?要为学生提供怎样的教育经验才能达到这些教育目标?如何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我们如何才能确定这些教育目标正在得以实现?”这四个问题分别指向课程目标、课程资源、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后人也称之为“泰勒原理”。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也指出:“各课程标准针对‘内容要求’提出‘学业要求’‘教学提示’,细化了评价与考试命题建议,注重实现‘教—学—评’一致性,增加了教学、评价案例,不仅明确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而且强化了‘怎么教’的具体指导,做到好用、管用。”而各学科的课程标准也包括了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课程实施等内容,这也体现了泰勒的“课程研制”基本原理。

在这种基本原理的指导下,笔者尝试提出语文学科论文写作的基本路径:明确“为什么教”和“教什么”,关注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基于课程理念进行写作;明确“用什么教”,关注课程与教材的逻辑关联,基于教材分析进行写作;明确“怎么教”,关注课程、教材与教学的关联,基于课堂教学进行写作;明确“教到什么程度”,关注课程与教学评价,基于试题研究与命制进行写作。

在这种路径中,教师需要具备论文写作的四种意识:课程意识、教材意识、教学意识和评价意识,确保“为什么教”和“教什么”“用什么教”“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之间的逻辑贯通。

据此,可以形成如下的论文写作框架(见表1):

1 语文学科论文写作框架

图片

从逻辑角度看,课程、教材、教学、评价既呈现为一个线性的过程,即先从课程理念出发,在此基础上依次分析教材、教学、评价,从而形成逻辑闭环;又呈现为一种逻辑互动的结构,例如进行教材分析,必须“上”有课程意识,“下”有教学意识,从而形成“顶天立地式”的教材分析框架。

同理,要进行教学分析,既要考虑课程与教材的指引,也要思考“教得怎么样”。总之,打通课程、教材、教学和评价,这是语文学科论文写作的基本路径。

二、凸显文体意识:

语文学科论文写作的类别

论文写作的路径虽然是一致的,但不同类型的论文有不同的写作思路和框架结构,这就需要在写作时凸显文体意识,在课程原理的指导下,明确所写论文的类型。按照表1中的写作框架,笔者认为语文学科论文写作类别有:

(一)以课程为视点:课程理念阐释类论文

顾名思义,课程理念阐释类论文是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的重要理念、概念、内容进行分析阐释,并思考它们在一线课堂中的落地方式。其写作思路是:先结合教育教学的理论对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概念、内容进行分析,提炼出理论层面的要点,然后阐述如何将它们落实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提出相应的教育教学策略、方法和路径。

《新课标》颁布之后,笔者对“教—学—评一体化”的内涵进行了解读,辨析了“一体化”和“一致性”的差异,并提出了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有效教学框架,写成并发表了论文《“‘教—学—评’一体化”的课程内涵及教学实施——新课标视野下》。

此外,笔者还对课程标准中有关“革命文化”的内容进行了梳理和分析,提炼出继承和弘扬革命文化的“知、情、意、行”四条路径,继而在分析2024年各地中考试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教学建议,写成并发表了论文《新课标视域下语文中考命题分析及教学建议——以“革命文化”为视角》。

这类论文写作的难点是从理论层面对课程理念进行阐释,写作重点则是提炼出落实课程理念的具体路径和策略。

(二)以教材为视点:文本解读与教材分析类论文

从教材角度进行研究和写作,既可以针对教材中的课文进行解读,也可以对教材的助学系统如单元导语、预习提示、课后习题、写作等板块进行分析。

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师最重要的基本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文本解读研究是笔者教学研究的起点,也是十多年来聚焦的学术方向,积累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文本解读类论文写作的基本思路是:聚焦+结构化展开,即文本解读要聚焦于特定的角度,然后对这一角度进行剖析,形成结构化的论证方式。

例如笔者曾聚焦于“人物话语”解读《范进中举》,然后从“话语控制”“话语空白”“众声喧哗”“雅语交际”四个角度进行阐述,写成了论文《〈范进中举〉人物话语探究》。

教师也可以从教材助学系统和教学的角度进行文本解读。例如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多次提到“不同角度”一词,笔者以此为突破口对《我的叔叔于勒》的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进行解读,写成了论文《基于教材解读的小说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确定——从“不同角度”说起》。

此外,针对2024年新修订教材中的“阅读综合实践”“专题学习活动”“整本书阅读”“活动·探究”等新增或修订的内容,教师也可以进行专题研究,在此基础上写作学科论文。

(三)以教学为视点:教学设计、反思与课例分析类论文

课堂教学是教师的立身之本。在课程观照和教材指引下进行基于课堂教学论文的写作,是教师快速提升教学水平的必然路径。

教师上课要经历备课、上课到课后反思的流程,每一个关键的时间节点都可以进行论文写作。备课阶段,可以写教学设计;上课及课后反思阶段,可以写教学反思和课例分析类论文。

1.教学设计

“教师教学设计就是教师运用系统的方法设计课堂教学的过程,这个系统的过程包括:确立学习目的、创设学习目标、分析学生特点、编写测验、选择教学材料、开发课堂活动、选择教学媒体、实施并修改课堂教学。”可见,教学设计是教师上课的“蓝图”。

撰写教学设计的一般路径是:先确定教学目标,然后依据目标设计相应的教学情境、教学环节和教学活动,并呈现各环节的设计意图,以及该设计的创新之处。教学设计的重点是确保设计意图有学理依据,难点则是教学环节、教学活动的创新。

在进行《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时,笔者参考课后习题的提示,结合宗璞的《丁香结》《燕园树寻》《好一朵木槿花》进行群文阅读教学设计,体现出了教学创意,写成并发表《〈紫藤萝瀑布〉群文阅读教学设计》,包括教材解读、设计理念、教学课时、教学过程、教学创新等内容。

2.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对教师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波斯纳的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就是这种意义的直观体现。

朱永新先生说:“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自我觉醒,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观追求。通过多种教育写作形式加强对教育行为的自我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实际上,教学反思是对课堂教学的理性思考,是在教学行为结束之后对课堂进行的回顾与反省。正如刘祥老师所说:“教学反思的本质,是重新梳理、审视与探究已经成为事实的教学行为,从中寻找有价值的经验和无价值的过失。”

例如教师在课堂结束后进行如下追问:本节课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本节课有什么成功经验或须改正的问题?学生有无实际收获?本节课有无更创新的可能?不过,为了让教学反思更有针对性,教师写作时应有聚焦意识,即围绕一个“观察点”或“反思点”进行剖析,而不是对本节课的优、缺点进行面面俱到的阐述。

执教完罗森塔尔的《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后,笔者从文体特征入手,围绕课文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反思。这篇文章是一篇新闻,应该按照新闻的文体规范确定教学内容,但这又是一篇非常特殊的新闻,在教学时又要适度突破文体规范。据此笔者写成并发表了论文《文体规范:坚守还是冲破——从〈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教学说开去》。

3.课例分析

课例分析类论文的写作要立足于反思自己课堂和分析他人课例,从某一理论点入手进行分析,总结教学得失及改进方向。其写作路径是:首先择取有价值的课例进行研读,发现课例的亮点或不足,然后从课程标准、教材理念、教学理论和方法等角度进行分析。

这类论文的写作难点是如何将理论和课例进行深度融合,或从理论角度分析课例,或以课例片段印证理论。

例如笔者分析某教师执教的《乡愁》课例,针对课堂教学中忽视朗读、忽视问题整合、忽视学生主体性等问题,从“通过还原矛盾,实现深度的文本解读”“通过朗读体验,实现深度的情感参与”“通过活动探究,实现知识的整合与迁移”三个层面进行分析,这三个层面同时又指向深度学习的理念。据此写成并发表论文《深度学习视域下的“浅文深教”策略——以〈乡愁〉教学为例》。

(四)以评价为视点:试题研究与命制类论文

试题命制与研究是一线教师的重要工作,更是教研员工作的生命线。试题研究类论文主要分析试题的命题理念、命题形式、命题规律,在此基础上把握命题的趋势,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和备考建议。进行试题研究,或针对某一省市的题目进行分析,或针对某一年度的某种题型进行分析,以求把握命题特点与趋势。

例如笔者对2023年度中考试卷中文学类文本阅读题目进行梳理与分析,总结出“基于链接材料的综合探究”“基于情境设置的任务解决”“基于嫁接理念的试题耦合”“基于学科大概念的命题探索”“基于逆向思维的试题设计”等命题特点,并针对这些特点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在此基础上,写成并发表了论文《2023年中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命题特点与教学建议》。

此外,笔者还从课程标准中的“复杂情境”入手,在阐述“复杂情境”内涵和特征的基础上,按照“复杂的日常生活情境”“复杂的文学体验情境”“复杂的跨学科学习情境”三个类别,对原创试题的命制进行研究,写成了论文《基于复杂情境的初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研究》。

三、实现写作转型:

语文学科论文写作的策略

让论文写作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助推器,教师不仅要在意识层面高度重视,认识到写作对于教师成长的重要意义,还应学会使用一定的策略和方法。具体来说有如下几点:

(一)变“经验总结”为“理论应用”

论文写作离不开教师的教学经验,但仅仅总结教学经验是不够的,还需要用理论来检验经验、优化经验,最终使得教学经验成为有学理依据且值得推广的教学成果。

例如在进行课例分析时,就可以从理论视角进行观照。笔者听完某教师执教《溜索》后,一直在思考:这篇诗化小说的教学落点究竟在哪里?是小说的文体要素,还是这一篇小说的文本特质,或是阅读这类小说的能力?联想到埃里克森和兰宁的著作《以概念为本的课程与教学》中提出的“知识的结构”和“过程的结构”,笔者将其应用于对本节课的分析,写成并发表了论文《基于“概念性理解”的初中小说阅读教学——以〈溜索〉为例》。

(二)变“散点写作”为“聚焦写作”

身边有教师写论文存在着一种“散点写作”的倾向,就是论文没有固定的选题和写作思路,想起什么就写作什么。其实,教师可以尝试进行“聚焦写作”,即围绕某一话题或主题进行持续性写作。

例如笔者曾聚焦“大概念”进行研究,在着力厘清其内涵的基础上,从阅读方法、阅读策略、不同文体的阅读等侧重面进行课例分析,写作了系列化的论文,累计有10余篇。此前也曾对《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进行专题研究,围绕这篇课文写作并发表了8篇论文。

聚焦写作有助于突破教育教学中的难点问题,形成教师个人的科研课题、成果,促使教师从“经验型教师”成长为“学术型教师”。

(三)变“为写而写”为“读写结合”

专业阅读和写作是密不可分的。没有专业阅读提供的理论支撑,论文写作必将停留于浅层次的总结。如同“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的道理,论文写作的功夫也在“写”之外。纯粹“为写而写”,无法写出高质量的学科论文。阅读教育理论、课程与教学论、教育测量与评价等方面的著作,有助于掌握理论工具。

此前笔者研究“教学评一体化”一直不得法,总是在自己的认知范围里徘徊,写出来的论文既无新意也无深意,后来围绕这个话题进行专项阅读,读完了30余本相关的专业著作后,对“教学评一体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再围绕该主题进行论文写作,就更得心应手了。

(四)变“偶发写作”为“持续写作”

由于工作的特殊性,一线教师鲜有意识和时间进行写作,“偶发式写作”较为常见,比如教育行政部门举办征文比赛,学校要求教师期末交一篇文章,课题结题时需要提供一篇论文等,教师才会进行专业写作。

其实,教育写作的要义在于坚持,写一篇教育文章并非难事,难的是长年累月的坚持。笔者曾提出一个较为绝对化的观点:“一个人只要能坚持写作,他就能够坚持做任何事情。”之所以有这种想法,是因为专业写作不同于日常写作和文学创作,它是一种以专业知识和专业行为为基础的文字表达。

专业写作对于很多教师而言,是一件很痛苦、很困难的事情。偶发性的写作无助于提高专业水平。笔者每年坚持写作25万字左右的教育随笔、10万字的学科论文,这也促进了自身专业水平的提升。

当然,学科论文写作的选题与路径是多种多样的,写作类型、策略和方法更无法穷尽,笔者所论及的路径、类型和策略,只是对个人写作经验的梳理与提炼。立足于课堂,再结合课程、教材和评价进行写作,不失为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

转自新课程评论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