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和需求是校本研修的起点,主题式校本研修的主题来源于学生、教师、学校的真实、共性和急需解决的问题。
很多学校年年、期期、月月甚至周周都在开展校本研修,但为什么教师参加了这么多校本研修,自己的教学问题仍然没有解决?这就需要我们反思:校本研修锁定了问题吗?这些问题是老师需要和可能解决的问题吗?校本研修为老师认识与解决问题提供了哪些帮助?校本研修让老师亲历了研究、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吗?其实,这可能就是校本研修没有找准真实有价值的研修问题,导致校本研修还没有开始就可能已经偏航了。
那什么是问题?我非常赞同这样的说法:问题是一个要解决的困惑,一个要克服的障碍,是需要跨跃的,横亘在当前情景抵达期待结果之间的一个鸿沟。这个困惑、障碍和鸿沟是任务承担者自身的,不是他人的。是面临挑战性任务而没有责成办法完成时产生的。对于当前教师来说,就是面临课标对教学的新要求没有现成办法实现时产生的。问题要指向任务,问题与任务共存;要指向承担任务的人,与人适配。
问题固然客观存在,但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适合通过校本研修去研究、去解决。作为校本研修研究解决的问题呈现隐性特点,真正有引领性和探究价值的问题不会自己从天上掉下来,也不会主动从地底冒出来,高质量共性的问题需要通过诊断调研才能精准,才能作为校本研修的起点。
校本研修问题诊断的指向是厘清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面临的困惑、问题及专业发展需要,所以,校本研修问题诊断要有逻辑思维,需要有明确递进思路的引领,让校本研修问题诊断真实发生、真实有效。
前不久蹭了黄佑生老师关于校本研修问题诊断和主题提炼的讲座,他的观点让我豁然开朗,深受启发。在对讲座内容梳理内化的基础上,站在巨人肩膀上去再认识校本研修问题诊断,结合个人对校本研修肤浅的理解和认知,我觉得基于目标导向和方法优化的校本研修问题诊断,一般可以按照提出问题、关联问题、追问问题、聚焦问题、论证问题的递进思路依次展开。
一是提出问题。教师针对教学现象和个人复盘反思,提出自己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一个难点、痛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避免老师们提出的问题过于宽泛,建议问题诊断前最好给教师明确一个问题思考的方向,便于更好地聚焦问题。
例如,一所学校某一学科近年来测试成绩一直不理想,学科教研组就针对这一现象,组织教师围绕“如何真正提高学生学科成绩”展开思考。教师通过对现象的观察和反思,分别从如何促进学校教学管理科学行、如何提高教师学科教学能力、如何通过有效教学优化课堂效率、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良好的习惯、如何提高学生练习的质量、如何提高家长支持配合程度不高等方面,提出了很多个性化思考的问题。
二是关联问题。分析教师所提不同问题之间的内在关联,凝聚共性需求,整合或商讨出一个趋于一致性的难点、痛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建议教研主任或教研组长牵头,在校本研修团队引领下,教师全员参与讨论交流,逐步形成共识,让问题聚焦化。
以上述案例为例,在关联问题阶段,校本研修团队引导教师对学校管理、教师教学、课堂效率、学生习惯、作业质量和家庭支持等不同问题进行分析,最终找出了这些问题的关联点——学生作业质量方面存在问题,从而关联得出“为何学生作业多但学习效率却不高?”这一难点问题。
三是追问问题。围绕“为什么出现这个问题”,组织教师进行层层追问。追问的过程需要团队的参与指导,示范引导教师进行专业、理性的思考,剖析问题,进行问题归因。
针对上述案例中的“为何学生作业多但学习效率却不高?”这一关联问题,引导教师继续追问:如何提高学生作业质量、促进学生有效学习?这个问题是关键核心问题吗?这个问题有内涵和价值吗?这个问题可以细化为哪些探究要点等等。追问是探究问题的本源,寻找问题产生的真实原因,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反思、凝聚共识。
四是聚焦问题。从追问的系列问题中遴选迫切需要解决、且可能带动其他问题解决的关键问题。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引导教师分析判断追问的系列问题中,哪个是最关键的问题,从而找到问题的“根”。
例如,上述案例中,教师在“如何提高学生作业质量、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追问中,提出了一些列问题:如何设计与检查课堂作业?如何优化设计课外作业?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作业习惯?如何批改作业才能促进学生学业成绩?高质量作业种类有哪些?作业布置的份量和时机如何把握?家长如何有效参与到学生作业质量提高当中?……最后在校本研修团队引导下,引导教师逐步聚焦到关键核心问题:如何设计学生的高质量作业?
五是论证问题。学习国家政策(如课标、指南、文件等)和有关理论,论证关键问题是否具有解决的可能和寻找相关学理依据。论证问题就是要思考问题的专业内涵,挖掘问题的价值所在,找到问题的探究要点,细化问题的逻辑结构,判断关键问题能否通过校本研修解决,解决这个问题的时机是否合适等,并预设问题解决的主要策略等。
上述案例中,指导团队带领教师一起查阅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双减”政策等中关于学生作业设计的指导性意见和要求,论证“如何设计学生的高质量作业?”这个问题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并依据“教学评一致性”等新理念,预设解决这个问题的若干策略。
转自荷风笙雅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