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两年,大单元、大情境、大任务教学在一线老师的课堂上被逐步铺开。有些老师为创设情境、任务所投入的精力,已超过了对课文的研究、对语言的品读,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
据我了解,眼下大多数老师,不管初中还是高中,仍以单篇教学为主,只是在少数单元,适当考虑大单元、大任务。不少老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受各种新术语的影响,已不知该如何上课了。
下面,我根据自己51年的教学实践,吸取各地部分优秀教师的经验,谈谈如何备课、上课的问题。
怎么备课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怎么备?仔细读教材,认真想学生。
先说读教材。
千万不要课文还没仔细读,就着急去翻教学参考书,正确的做法是:在仔细读完课文后,要好好想一想,然后带着问题去看教参。看完教参后还得想一想,教参上的分析是否都有道理;如果仍有困惑,再查看相关的其他资料。
读完教材后应该想的问题:
1.这是什么类型的文章?(明确文体)
2.这是为什么而写的文章?(弄清写作背景)
3.这是写什么的文章?(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4.这是怎么写出来的文章?(初步了解文章的写法)
5.最能体现文章特色的重要词语、句子、语段是哪些?
6.文章的重点、难点在哪里?
7.文章哪些地方要详讲,哪些地方可少讲甚至不讲?
再说想学生。
想学生,就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想一想哪些知识是学生已经学过的,哪些内容是学生首次接触的,学生读这篇课文可能会遇到什么问题;再想一想,眼下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怎么样,用什么方法才能解决学生可能碰到的疑难。总之,要多想想怎样使学生真正理解课文,真正学有所得。
以下几点是我在备课时坚持做的,而且有效果。
一是朗读课文。
只有在朗读时,才能认真对待每一个字,而不至于像默读那样迅速浏览。我在备诗歌、散文、文言文时,都要把课文朗读一遍(诗词要读好几遍),叙事类课文的精彩片段我也朗读。备课时读熟了,读得有味儿了,上课时就能用我的朗读营造出引学生进入课文的特殊氛围。
二是关注词句。
备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我特别注意动词;备抒情类作品,我特别关注形容词;备议论类文章,我特别在意关联词和内涵丰富的句子。对这些,我都会反复琢磨,它们用得好在哪里,弄清楚了,才能突出语言文字的运用这一语文学科的特质。词语、句子讲清楚了,就可透过它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育人也就在其中了。
三是突出重点。
有注释的词语我不讲,学生能自己看懂的不讲,学生以前学过的知识也不讲,重点考虑怎么把学生不理解的词、句、段讲清楚,同时考虑要补充些什么相关资料。
四是设计板书。
板书些什么?一是重要词语,二是对全文的归纳(主要内容、写作特色)。我努力使自己的板书做到简明清晰,能让学生看了一目了然。
完成了上述这些,我才写教案。多数课写“简案”,一些重要的课写“详案”。简案包括:①教学目标(要解决什么问题)。②教学步骤(先讲什么后讲什么)。③作业布置。详案包括:①教学目标(一般只有两条,多了不可能实现)。②教学重点、难点。③教学安排(如果两课时,就分课时写出每课时的教学步骤和所使用的教学方法)。④板书内容。⑤作业布置(哪些要做在作业本上,哪些要记诵)。这样的教案,我写了十几年,后来我不写了,只在课本上做各种具体的记号,但备课要想的一条不少。
怎么上课
我所说的课,不是公开课、观摩课、评优课,更不是大赛课,而是指不加任何“包装”的常态课。只要把上面所说的备课内容落实到课堂上就行。
一、几条基本要求
一节课时间有限,教学容量也有限,如能做到以下几条就很不错。
1.教学目标明确,并能将其贯穿教学全过程。
2.教学思路清晰,先讲什么后讲什么,条理清楚。
3.教学方法得当,能突出学生主体,能注意启发点拨,能重视师生互动。
4.教学效果实在,该理解的理解了,该背诵的会背了,该完成的练习完成了。
二、关于导入、结语
多数课文不必有“导入”,重要课文的“导入”因课而异,或讲一则与课文有关的小故事,或引一段有利于带动课文的名人名言,或说一种有助于跟课文作对照的社会现象,等等。总之,要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决不要为博人眼球而来个“导入”,实在想不出,就不要。
结束语每篇课文都该有,或用简要的话归纳小结全文,或提一个问题让学生课后思考,或设计一段带有抒情色彩的话激起学生共鸣,或由课文引伸出几句含有哲理的话,让学生感到意味无穷,等等。多数的课做到第一条就很好。
三、关于分组讨论
眼下大多数课堂的分组讨论都是低效甚至无效的,因为给的时间少,讨论不充分,只是表面热闹而已。讨论要有效,就得认真准备,搞它一节课。(1)每组6~8人为佳。(2)讨论时间要充分,不能才讨论两三分钟就结束,要给学生8~10分钟。(3)讨论的题目要具体、明确,要扣住课文关键内容,切合学生当下认识水平,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欲。(4)讨论结束后,各组要汇报、老师要做小结,尤其要充分肯定学生有主见的观点。
四、关于教学语言
上课效果的好差,跟老师教学语言的运用是否恰当直接有关,不可小视。
有人说,老师的语言有三重境界:第一境界是想得清楚,讲得明白;第二境界是声情并茂,传神动听;第三境界是言有尽而意无穷,能让学生尽情地思考、充分地想象是老师课堂语言之最高境界。这话说得不无道理,但要全部做到,谈何容易。对广大一线老师来说,能达到第一境界就很好,该怎么做呢?①要讲普通话。②要清晰,不能含糊。③要简明,不能啰唆。④要控制好节奏,既不能语速太快,使学生思维跟不上,也不能语速过慢,令学生提不起精神。
五、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向学生提的问题要明确具体,要让所有学生都明白你要他们思考什么,回答什么;有时可把问题重复一遍,并问:“都清楚了吗?”
2.要面向全班听学生回答。虽然每次只有一位学生起来回答,但实际上是要全班学生思考的,所以不能只是站在回答问题的学生身边听他一个人讲,而应该请该学生大声回答,让全班都听到。
3.实事求是评价学生的回答。不能不管回答得对或错都说“不错”“很棒”“非常好”,这是消极认同,不可取。在充分肯定学生回答中的合理部分的同时,应实事求是指出其不足或者错误,以养成学生科学求知的态度。
4.冷静处理偶发事情。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是老师没有想到的,不必慌。如果所提的问题跟课文有关,且有价值,你能回答就马上回答;如一时难以回答,可组织学生讨论;如讨论还不能解决问题,你可以这么说:“首先要感谢某某同学提了一个很好的问题,其次要感谢同学们刚才的积极思考。看来这个问题有一定难度,我们的讨论暂时告一段落,请大家把这个问题带回去继续思考,看下节课谁能首先解答它。我课后也会查资料、请教同事,到时候跟大家交流,好吗?”
5.重视文明礼仪。上课铃响起,全班学生起立鞠躬后,老师应该还礼,不能只是站着,还礼后要说:“同学们请坐。”学生起来回答问题,老师要说:“请讲”,学生回答完了,要说“请坐”。上课时要带着愉悦的表情,说话语气要平和,目光中始终包含着对每位学生的尊重,这些虽属细节,但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使其受到文明的熏陶。
前面我已说过,一节课时间有限,容量有限,很难面面俱到,更不可能堂堂精彩,而只能做自己能做到的。上述一切,大部分是我的亲身经历,说的全是常识,仅供一线老师参考。
新课标的规定很有道理,专家们的报告、文章都有合理的成分,但从当下一线老师的实际来看,要求都偏高,说得都较空,很难达到。我认为,首先还是要抓基础,基础不牢,大厦会倒。不求精彩,先达“合格”,不图高端,先保“底线”。由表面的热闹回归冷静,由抽象的概念回归常识,这是正道。
2022年语文新课标给语文学科的定义是:“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简言之,语文课就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语文老师的任务,就是以课文为凭借,教学生习得语言,学会表达。
时时突出语文特质,处处不忘育人初心,实实在在上好每一节常态课,是每位语文老师的基本职责。
转自咱们的语文课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