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更好地使用教材课后题?
2025/3/27 17:00:02 阅读:76 发布者:
我一直认为,2016年版统编教材教读课文后的习题,体现了“教学评一致性”的要求,即课后习题与单元导语、预习提示都保持着高度的一致。用好课后习题,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构建起相对完整的初中语文知识体系,同时也能够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但在平时的教研过程中,我发现很多教师只注重对课文的解读,讲解之后就布置学生做学习辅导上的练习题,根本不关注课后习题。在我看来,课后习题可以单独使用,作为学习本课后的集中回顾,也可以有机融入教学过程中,例如转化为教学环节中的问题、情境、活动等。最近,我在《初中语文教与学》2024年第7期读到了张建美老师的一篇文章《统编初中语文教材课后题的校本化应用——以七年级上册为例》,我不仅感受到张老师在教学上的用心,同时也学习了将课后习题应用于教学的具体策略。原文提出了四条策略:扩大内容广度,帮助学生提升思维品质;强化生活联系,提高学生的实践意识;引导比较阅读,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设置学习情境,提高学生的投入程度。我学习之后总结出来的策略是:
第一,拓展延伸。有的习题只涉及某一篇课文,教师可以将其改编,尝试链接其他课文。例如七年级第一单元第4课后有一道题指向的是对《次北固山下》的理解,教师发现可以将这道题与本课中的其他诗歌联结,于是将题目改为:“本课由四首诗歌组成,其中和‘水’‘风’相关的诗句,除了《次北固山下》中的‘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还有《观沧海》中的‘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天净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请同学们朗读诗歌并展开想象,描述这三句所展现的情景。”这样习题不仅涵盖面扩大了,同时对学生提升类文联读能力也有促进作用。再比如,把课后习题“古诗词中多有借明月抒发思乡怀人之情的诗句,朗读下列诗句,体会诗人的情感”改编为“本课四首诗歌中除了多次出现‘月’,还多次出现‘日’,如‘日月之行’‘海日生残夜’‘夕阳西下’。请结合这些诗句说说你对‘日’的理解。”这种改编,不仅把课后题中抽象的设问变得更加具体化了,而且还引导学生关注古诗词中的重要意象,以及诗人借助意象渲染意境、抒发情感的方式。第四单元第12课《纪念白求恩》课后练习第三题:“背诵课文第4段。将这一段划分为两个层次,并说说这两个层次之间是如何过渡的”,这一题目隐含的知识与能力,也可以迁移到其他课文中,这样就可以改编为:“背诵课文第4段。将这一段划分为两个层次,并说说两个层次之间是如何过渡的。同时,回想《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百草园和写三味书屋的两部分又是如何连接过渡的。”应该说,这样的改编思路值得其他教师学习。
第二,提供支架。如上所述,有的课后习题指向性不太明显,语文程度较低的学生会有一种无从下手的感觉。此时,教师就需要给学生搭建回答问题的支架,使得抽象宏观的问题变得具体可答。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后第四题第三问:“仿照这段文字(第2段描写百草园的文字),描写一处景物,用上‘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个句式,并注意合理安排描写的顺序,运用多种描写手法”,这个题指向性相对明确,其实也是语言建构与运用的体现。作者的改编思路就是将其具体化,比如“我们的学校被誉为‘京城最美校园’,请仿照第2段,描写学校的一处景物,用上‘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个句式,并注意合理安排描写的顺序,运用多种描写手法”,这个改编就是将“一处景物”具体化为“校园里的一处景物”,同理,还可以换一个场景,例如写写班里的同学,学校里发生的事情等等。这样,学生在进行语言片段训练时,就更有抓手了。再比如《狼》课后第五题:“发挥想象,将本文改写成一则白话故事。注意充实内容,增加对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教师将其具体化为:“发挥想象,将本文改写成一则白话故事。注意充实内容,增加对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同学们可以考虑一下叙事的角度,例如从其中一只狼的角度讲故事,或者从屠户的故事讲故事。也就是说‘我’就是一只狼,或者‘我’就是屠户,‘我’就是‘场主’,‘我’就是路人甲,等等”。如果是课后原题,学生很容易将“改成白话故事”理解为“翻译原文”,然后补充一些描写之类的语言,这样的训练效果有限。作者创造性地引导学生变换视角重新讲述故事,再加入相关的描写,这样的效果会更好。
第三,读写结合,迁移运用。例如《秋天的怀念》课后第二题是:“课文平静的叙述中蕴含着感人的力量,这主要体现在一些细节中。文中哪些细节最让你感动?为什么?可以参考下列细节,也可以自己再找一些。”文中的某些细节让你感动,这是较为笼统的。作者增加了一个要求:“在你的生活中,在和师长、同学等的交往中,有没有一些感人的细节,说出来,和大家分享。”再比如《皇帝的新装》课后练习第四题:“说真话需要勇气,有时还要付出代价。思考一下,如果你当时也在游行现场,会怎样做?然后结合生活体验,讨论关于说真话的话题。”虽然我认为这道题本身存在着逻辑问题,因为童话中的小孩说真话,并不是因为他很有勇气,而是没有陷入骗子的逻辑前提中。但即使如此,也可以组织学生讨论一下这个问题,教师提供的讨论方案是:“请同学们以班级里的学习小组为单位交流,每个同学发言一分钟。发言内容包括两部分,一是说说自己的一点不足,二是对自己右边的同学提一点建议或意见。每个小组安排一名同学做记录。”这就是将课文中的相关话题迁移到实际生活情境中。
总之,我学习本文后,感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很有自己的思考,能够运用创新的办法。使教学达到更好的效果。优秀的教师从不照本宣科,此为最大的感悟。
转自咱们的语文课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