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课标两年,学习任务群再思考

2025/3/27 16:28:27  阅读:126 发布者: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明确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设计语文学习任务,要围绕特定学习主题,确定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学习任务群,指向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变革,肩负着培育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使命。

课标施行已经两年。两年来,“学习任务群”这一概念正逐渐从“课标表达”走向“课堂行动”,从“专家语系”走向“一线思考”。学习任务群,正通过教学内容、课堂结构、对话方式等不同路径,静悄悄地改变着常态课堂的样态。但是,透视“学习任务群”这一热词,我们也能清晰地发现,学习任务群距离“落地生根”仍需时日,学习任务群亟须从“三种现象”中挣脱:

一是学习任务群的“神化”。课标颁布以后,一批课标专家和课程专家通过讲座、文章等方式,从不同角度解读学习任务群的概念、内涵以及实施路径。但是,专业化的解读,让原本就距离遥远的概念更加遥不可及,更加高高在上——学习任务群被“神化”。

二是学习任务群的“虚化”。课标是课程实施的底线,具有规定性和指导性。因此,学习任务群是一线教师无法绕道的教学内容和组织形式。但是,面对“自上而下的概念”和“先于课标的教材”,“学习任务群”在一线教师,特别是普通教师的教学生活中,似乎还停留于“教案中”与“口头上”——学习任务群被“虚化”。

三是学习任务群的“简化”。作为一个新概念,学习任务群需要专家的理论“打开”,更需要一线骨干教师的行动“破冰”。课标颁布以来,许多骨干教师以统编教材为例,以“专家解读+自我理解”的学习任务群,重构语文课堂。今天的语文课堂,的确出现了肉眼可见的变化。但是,细心研究这些变化不难发现,当下很多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的课堂组织,更多地追求“任务的设计”,而忽略了“任务之间的内在联系”,课堂中有了一个又一个“任务”,但是没有成“群”——没有“围绕特定的学习主题”,学习任务群成为“教学流程图”的变身——学习任务群被“简化”。

课标指出:语文学习任务群由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组成,共同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作为一个全新的概念,其价值和使命在于推动语文课程的落实,推进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郑桂华教授在《义务教育语文学习任务群的价值、结构与实施》一文中指出: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课程观,要求其课程内容组织形式在综合性和实践性方面必须更具有规定性,其整合不是外在而是内在的,不是局部而是整体的,不是短暂而是能持续发挥作用的,借此实现课程目标、课程组织以及学习过程的紧密融合,这便是“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担当。

语文课堂的教学组织不能“无‘群’不欢”。两年来,学习任务群已经成为新课标语境下的“流行色”,言必谈“学习任务群”,教必设“学习任务群”,研必评“学习任务群”。当下,没有学习任务群的语文教学似乎寸步难行。但是,是否所有的文本内容都需要以学习任务群的形式去组织?不同年龄的学生是否都能接受学习任务群的学习方式?这些回到教材、回到学生的原点问题,需要我们一线教师冷静思考。

学习任务群亟须跳出“一篇课文”的樊篱。梳理当下“乱花渐欲迷人眼”的任务群教学,特别是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等四种学习任务群的教学设计,更多的是在“一篇文本”的有限空间内的“舞蹈”。因为无法跳出“一篇文本”的限制,任务群的设计就显得简单化、形式化,无法助力学生的阅读活动。

以学习任务群为呈现方式的语文教学,需要从热热闹闹、精彩纷呈的言说,走向扎扎实实、散发效能的行动。

01

学习任务群:要跳出“一篇文章”与“40分钟”的束缚

学习任务群是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呈现形式。因此,学习任务群的呈现样态由课程内容决定。“新课标引入学习任务群,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要打破以课时、课文为组织单位的形式,便于以教学管理为要的教学组织模式,让语文学习回归社会生活的本质。”但是,综观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不论是教学现场的学习任务群,还是期刊中已经文字化的教学设计、课堂实录中的学习任务群,基本上都是在一篇文章的内容之内,甚至是一节课40分钟的教学时间之内。我们不妨看两个案例——

一位教师执教四年级下册的《猫》,结合文本特点,围绕“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设计了系列学习任务:任务一,介绍作者,听舒乙谈父亲;任务二,整体感知,听老舍聊猫;任务三,细读品味,听老舍话猫;任务四,迁移习作,学写法秘妙。在任务三中,又依次安排了三个活动:活动一,创意批注;活动二,接龙趣说;活动三,情境演读。

另一位教师执教一年级下册的《荷叶圆圆》,也以“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的形式,安排了系列学习任务:任务一,进入情境,体会语言美感;任务二,直击现场,品味语言活力;任务三,角色扮演,感悟语言魅力;任务四,想象表达,迁移语言积累。

研读上述两个案例,我们不难发现,以学习任务群的方式呈现的教学,让课堂的流程更加清晰,让教学的板块更加突出。但是,再细品两节课设计的学习任务群,我们也不禁产生这样的追问:案例一的设计,能否称为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的教学设计?案例二设计的学习任务群,是否适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

案例一中,四个环节虽然都以任务的方式呈现,但是前三个环节“听舒乙谈父亲”“听老舍聊猫”“听老舍话猫”,只是教师“教的方式”,不是学生“学的任务”,只有第四个环节的“学写法秘妙”可以作为学生的任务来落实。再聚焦第三板块的三个活动——“创意批注”“接龙趣说”“情境演读”,更具有学习方式的特质,是学的活动方式,不构成学的任务驱动。

案例二拥有了学习任务群的特质,任务指向明确,也具有操作性。但是,面对一年级的学生,学习任务群的设计理性,可能会遮蔽《荷叶圆圆》这一儿童诗的感性。这一设计指导下的一年级儿童诗的教学现场,可能理性过度,童趣与妙趣会被冲淡,这就违背了“儿童阅读儿童诗”的初衷。

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当下很多的学习任务群是“戴着镣铐的舞蹈”——无法跳出文本与课时的禁锢,不能回到文本与儿童的视角。在案例一中,如果教师从“这一篇”跳出来,站在“这一单元”的视角,学习任务群一定会纲举目张,豁然洞开。这是一个“动物单元”,安排了三篇动物的文章,《猫》《母鸡》《白鹅》,还安排了两个“阅读链接”,组块式呈现了“同一作家的不同动物”——老舍先生的《猫》和《母鸡》;“不同作家的同一动物”——丰子恺先生的《白鹅》与俄国作家叶·诺索夫的《白公鹅》。这样的教材编排,需要我们不能只看到“树叶”“树木”,还要看到整片“森林”——基于单元视角的学习任务群设计,可能会更有利于四年级的学生从不同角度“体会作家如何表达对动物的感情”。

案例二中《荷叶圆圆》的诗歌教学,比学习任务群设计更加重要的是,教师要能够发现并基于《荷叶圆圆》的文本特点——充满童趣,充满想象,具有丰富的画面感、声音感、色彩感;更要找准一年级学生阅读儿童诗的喜好方式——不是一个又一个任务的驱动,而是在摇头晃脑的朗读中感受,在具身角色的体验中感受,在美轮美奂的情境中感受。鉴于此,如果没有学习任务群的捆绑,学生或许可以更加自由地感受“荷叶”如何“圆又圆”。

薛法根老师在《语文学习任务群的内涵解读与实践建构》一文中指出:语文学习任务群采取立足核心素养的单元整体教学,整合目标、情境、任务、活动与评价等诸多要素,突出内容重组与流程再造,形成了新的单元教学结构,实现了整体教学的综合效应。跳出文本与教学时间的框框,学习任务群才能走进“教学新时空”,开启“学习新样态”。

02

学习任务群:要有灵魂地存在

课标明确指出,“学习任务群”需要围绕“特定学习主题”,需要存在“内在逻辑关系”。“学习主题”是学习任务群的“灵魂”,“逻辑关系”是学习任务群任务与任务集群的“纽带”。王荣生教授将语文课程中的“学习主题”分为四个层级:课程层级、学习领域层级、单元层级、课文层级。不论是哪一个层级的“学习主题”,都需要我们穿过“文本”的外壳,触摸作品的灵魂——“主题”。

三年级下册的《鹿角与鹿腿》是一篇寓言故事。鹿在欣赏自己角的美丽时,抱怨自己腿的难看;但在遇到危险时,鹿的腿却在帮助自己逃生,而自己美丽的角却被树枝卡住,差点让其“送了命”。短小的故事,蕴含着深刻的哲学的思辨。教学中,我们以“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为抓手,依次安排四项阅读任务,统摄阅读全过程:借助“矛盾”,产生阅读期待——在“何为美”的各抒己见中,形成观点碰撞;利用“矛盾”,梳理故事情节——引导学生分别从“角”和“腿”两个角度讲述故事内容,在把握内容的基础上,形成情节冲突;聚焦“矛盾”,辨析故事哲理——围绕“角的美丽”与“腿的有用”展开辩论,在观点争辩中努力逼近“真理”;联结“矛盾”,学会辩证思维——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寻找生活中、身边的“角与腿”的故事,让寓言故事的思想光芒照进学生的现实生活。

上述学习任务群的教学设计,从《鹿角与鹿腿》的故事内容出发,以课文层级的“矛盾”为学习主题,以“思辨”为纽带,不仅服务于教师的“教”,更助推学生的阅读思维沉潜于故事情节与蕴含的寓意之中,让古老的寓言故事的阅读,散发出时代的光芒。

三年级下册的《赵州桥》是一篇说明性文本,可以围绕“实用性阅读与交流”设计学习任务群。任务一:制作赵州桥的“名片”。这一任务引导学生在阅读此类文本时,要学会提取文本的主要信息,发展学生的信息提取力。任务二:绘制赵州桥的“图片”。这一任务让学生借助插图和文本语言,读懂赵州桥的雄伟和坚固,发展学生的阅读理解力。任务的落地,可以聚焦“创举”,引导学生感受赵州桥设计的巧妙,并通过“绘制赵州桥”直观感受赵州桥的设计之“创”。任务三:设计赵州桥的“文案”。这一任务设计的目的在于,转化文本的书面语言,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语方式,向游客推介历史文化遗产赵州桥,发展学生的语言移植力。推介的过程,不仅是对赵州桥特点再熟悉的过程,更是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的过程;不仅是对文本书面语言再内化的过程,更是文本语言的运用与交流的过程。上述“学习任务群”聚焦“赵州桥”,以“实用性”为灵魂,让学生的言语思维在说明性文本的语言中得到了发展。这样的学习主题,源于课文层级,但更指向学习领域层级。

陆志平在《语文学习任务群的五个关键词》一文中指出:“学习任务群”要“以语文课程核心素养为纲”。“以核心素养为纲,就不是以知识为纲,不是以能力为纲,也不是以文本为纲。”“语文教学应突出重大主题内容的学习,从而实现以文化人,培根铸魂。”“学习任务群”的设计,要努力穿过内容与形式的面纱,以素养形成为出发点,以学习主题为落脚点,让学习任务群的每一项任务都能像石榴籽儿一样紧紧地团聚在一起。

03

学习任务群:要向四面八方打开

好的学习任务群设计,是在大单元、大情境的背景下,冲破“线性流程设计”的固定模式,围绕“学习主题”向四面八方打开的过程。这样多维视角的任务设计,有利于让文本知识立体化地呈现,更有利于学生在丰富多彩的任务执行中,砥砺能力,形成素养。

五年级下册的《军神》一课,教师围绕“神”这一题眼,设计了两个学习任务:任务一,聚焦刘伯承的语言,感受其“军神”形象;任务二,聚焦沃克医生的语言,感受其“神态”描写。前一个任务中的“神”,指向文本内容,旨在通过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等描写,感受叙事性作品刻画的丰满的人物形象。后一个任务中的“神”,指向写作方法,旨在通过沃克医生的心理与神态变化,感受侧面描写对于“军神”形象的作用。两个任务,一个指向内容,一个指向写法,相辅相成,不仅有助于感受刘伯承的军神形象,而且落实了单元语文要素,提供给学生表达的技法,发展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课标在拓展型学习任务群中提出了“整本书阅读”的概念。相对于“一篇文本”和“一个单元”而言,整本书拥有了更加宏大的意义世界,为学习任务群的设计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统编教材也为这一课标精神的落实提供了具体的平台。教材从一年级开始,每一册都安排了一个“快乐读书吧”的内容,还在许多经典名篇之后,通过“阅读链接”板块,向学生推荐了一大批必读的、可读的整本书书目。课标精神和编者意图让“整本书阅读”成为语文教师的“必修课”,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必答题”。

五年级下册“快乐读书吧”推荐书目《红楼梦》的整本书阅读教学,我们先后设计了如下的阅读“任务群”——任务一,读故事,梳理“关系图”(小关系:宁国府与荣国府的人物关系;大关系:“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人物关系);任务二,读情节,感受“红楼语”(宝黛初见的细节描写;刘姥姥进大观园的细节描写);任务三,读游戏,感受“红楼趣”(集中交流《红楼梦》中的游戏,感受书中青年男女的生活日常);任务四,读菜单,感受“红楼味”(交流《红楼梦》中的菜单食谱,感受四大家族的富贵豪华);任务五,读诗词,感受“文化红楼”(交流书中的诗词文化,初步感知“红楼诗词”的博大精深);任务六,读风景,感受“园林红楼”(阅读书中的园林风光,感受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景语”)。

《红楼梦》是中国经典文学的巅峰,是一本值得一辈子去阅读的经典名著。小学生初读《红楼梦》,读懂了多少,读懂了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教师独特的设计,为学生打开一扇又一扇窥见“红楼风光”的窗户,让学生在初读的管窥中,产生再次捧读“红楼”,甚至一辈子不断阅读“红楼”的期待与可能。整本书阅读是“长程阅读”,不是一节课的事情,需要教师读前推荐、读中指导、读后交流。上述一系列任务的设计,改变了“线型设计”的思维,特别是后面四个任务的设计,是以“红楼文化”为核心,向四周散发的“伞状设计”。这样的设计,都是基于小学生阅读“红楼”的不同阶段,设计的走进“红楼”的系列阅读活动。

《红楼梦》是一本大书,基于“整本书阅读”的学习任务群的设计,需要教师既要入乎其内,看到情节与人物;更要出乎其外,看到《红楼梦》这一经典文学所蕴藏的丰富的文化资源,多维度、全景式设计学习任务群,丰富学生的整本书阅读过程。向四面八方打开的任务设计,为学生提供了多维的学习选择和实践体验。

04

学习任务群:要在“设计感”中让“任务”软化

小学生的语文学习,不只有语言的积累,更要有思维的发展;小学生语文学习的过程,不能只有理趣,更要充满童趣和妙趣。从高中走进小学的学习任务群教学,不论是学习任务群的分类,还是具体的学习任务群的设计,都具有很强的理性思维。为了助推小学生更好地学习,“学习任务群”需要追求“设计感”,通过“设计感”让一个又一个“任务”更贴近儿童,更适合儿童的学习。

“语言文字的积累与梳理”属于“基础型学习任务群”,承载着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夯基”的重任。这一学习任务群不只属于低年段学生,而是应该贯穿学生每个年段的语文学习。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过去,我们习惯于通过大量的积累,丰厚学生语文学习的基础。今天,学习任务群视阈下的语文“打基础工程”,不仅强调积累,更强调梳理。

语言文字是学生语文学习的“柴米油盐”,海量而又琐碎,死记硬背不是最佳路径。在设计“语言文字的积累与梳理”这一学习任务群的过程中,我们要善于寻找知识与知识的联系、善于发现知识与生活的关联、善于创建知识与学生的链接,在“梳理”的过程中,让语言文字去碎片化,实现语言文字的组块式呈现。

在低年段,我们可以用词串、汉字开花、字理识字等方式,让汉字学习有形式、有趣味。在中高年段,我们要根据文本特点,抓住重点,引导学生在“积累与梳理”的过程中服务于文本的阅读,追求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刷子李》一文时,教师专门设计了一个词语学习的任务,依次呈现如下三组词语:

①一身黑衣黑裤,一双黑布鞋;白得透亮,白得清爽;

②悠然摆来,悠然摆去;抽一袋烟,喝一碗茶,刷下一面墙;

③半信半疑,发怔发傻。

学生先读准字音,再发现规律(每组词语前后之间的联系)。然后,运用三组词语,整体感知故事内容。这样的学习任务的设计,强化了学生对文本中关键的语言文字的“梳理”,使其从“碎片”走向“块状”,便于学生更好地夯实学文的基础。

课标在拓展型学习任务群中安排了“整本书阅读”和“跨学科学习”两个任务群形式。如果说基础型学习任务群“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是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柴米油盐”,那么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中的“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就是学生语文学习的“一日三餐”——通过发展型学习任务群,把语文的“柴米油盐”加工成语文学习的“正餐”。而拓展型学习任务群中的“整本书阅读”和“跨学科学习”就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大餐”。“大餐”不可能天天有,但学生的语文学习不能缺少“大餐”的饕餮体验,而且语文学习的“大餐”更需要“仪式感”——在“设计感”中实现“仪式感”。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版)》指出:“原则上,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课标针对语文学科的“跨学科学习”又专门指出:“本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联结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为了落实新课程、新课标关于“跨学科学习”的精神,我们提出了“课程戏剧”的概念,用“课程戏剧”的仪式感和设计感丰富学生跨学科学习的体验。

我们的课程戏剧不是戏剧教育,戏剧教育的专业性窄化了义务教育的应有担当;我们的课程戏剧也不等同于教育戏剧,教育戏剧在内容上超越教材,在形式上更加自由。我们的课程戏剧是用教育戏剧的视角审视国家课程体系,特别是以戏剧的方式优化课程建设,整合教材内容,设计学习场景,在学科内、学科间以及学科与生活中寻找联系,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维感官,开展学习活动。这样的活动强调学生参与性与互动性的学习任务,让知识隐身,让学习过程妙趣横生。

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是一个童话单元,我们以课程戏剧的方式开展跨学科学习活动。在学生学习完这一单元的四篇童话故事以后,我们链接单元后面的阅读资源《月亮姑娘做衣裳》,然后选择最喜欢的一篇童话,让学生在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帮助下,编写台词剧本(语文、道德与法治学科),设计角色服装(美术学科),选择舞台音乐(音乐学科),布置演出场景(美术、科学学科,同时请家长参与)。二年级的学生在这一跨学科的、富有仪式感的学习“大餐”中,大快朵颐,尽享跨学科学习之趣。

转自语文教育研究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