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为什么要研究传统语文教育和教材
在基础教育阶段,语文教育是最基本的,或者说,是教育的第一个层次。儿童、少年只有先学了语文,才能进一步学习自然的、社会的各种常识;再进一步,学习各种或某种专科知识和技能;更进一步,研究探求高深的知识、理论和技能。
现在,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育还不够理想,有作得比较好的或者很好的,但是比例不大,也有作得相当差的。这种情况,对于以后各层次的教育很不利。总的说,对现代化建设是不利的。因此,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不少教师重视了,作了不少研究工作和各种实验。然而,苦于成效不十分显著,或者在某一处或某一点上有些成效但未能推广。今天,在已经或即将进入信息社会的时代,语文教育本身就肩负着很重的责任,它已经不仅仅是为别的学科、为接受更高的教育服务的了。
语文教育的效果不理想,症结何在呢?
因素自然是多方面的。单从学术研究这个角度来说,有一个非常重要之点,即,没有足够的重视传统,正确的对待传统。
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有四千多年,其中大部分是封建社会,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中间没有大的间断。即使1911年之后,封建主义在不少方面仍然延续着。它钻进了社会的每个阶层,每个角落,教育领域自不例外。时间久,方面广,深入,逐渐形成了传统。既成传统,力量就强大顽固,使人很难跳得出来,以至习焉不察,身在其中而不自知。一种文明或文化,生命力如此强,存在这么久,其中必然有异常优秀的、超时间局限的东西,但它毕竟是封建社会的产物,无可避免的也有大量封建主义糟粕。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精华与糟粕,并不是泾渭分明,整整齐齐分成两大块,互不相谋,各走各的路,成双行齐步走过来的;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忽而此前,忽而彼后,犬牙交错,错综复杂,像泥石流那样滚落流动下来的。教育自同此理。任何事物都不是突然之间从天上掉下来的,各有它的来踪去迹。连前人都知道,“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前边说,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有做得比较好或者很好的,其中不无传统经验在起作用;有做得相当差的,其中更不免有传统糟粕方面的影响。然而,除去少数专门研究传统的人之外,大都是不自觉的,至于是否还有遗珠没有受到注意,是否有把精华误认为糟粕,一股脑儿抛弃,误把糟粕(或者不触动实质,只改头换面一下)当成精华而抱住不放,诸种情况,都还说不十分清楚。因此,客观冷静的,科学的,认真研究研究传统,十分必要。首先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真正做到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对今天和今后以至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贡献。同时,只有对自己的家底有了数,才谈得上参考借鉴别人的理论和实际经验,为我所用,不至于从外引进我们自己本来就有的东西。或者反之,夜郎自大,闭关锁国,以为“万物皆备于我”,不理会别人有比我们先进的东西。
02
为什么要从研究历代的语文教材入手
根据古代历史的记载,从春秋战国时代起,各诸侯国互相交往,派出的“外交”人员都那么能言善辩;从西周时代起,历朝历代,出现了那么多优秀的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以至自然科学、应用科学著作。从这些事实似乎可以推断,古人有一套或几套行之有效的语文教育的办法。可惜,只有东鳞西爪的叙述,缺少详备的记载。所以流传下来的教材就显得特别宝贵。
说实在话,研究历史上的语文教育,求之于教材往往比求之于史传记载的章程、条例更可靠可信一些。教材是实际使用的,而其余则往往是作出来的文章,说得头头是道,但与实际不见得相符,回顾清末的《奏定学堂章程》以及随后相继而起的“课程纲要”“课程标准”之类,就都说得言之成理,但实际的教育教学与之出入很大,大多是各学校各教师各行其是。
古今中外,语文教材对社会的发展变化最为敏感。它反映产生它的社会背景,包括文化传统、风土习俗等等,反映当时社会主导的思想意识,以及教育观点、教育政策,可以说语文教材是语文教育、思想教育、知识教育的综合性教育读物。语文教材充分体现本国母语的特点,使得思想教育、知识教育以及语文教育便于为儿童、少年所接受。语文教材又受母语特点的制约,如果使用教材得法,语文教材又会起到规范语言,纯化语言,促进语言发展的作用。所以研究教材的意义很大,收获会是多方面的。
但是,教材并不易收集。小孩子念的书,念完就破烂不堪了,或者当作废纸处理了,极少人注意收集保藏,书商也不屑于买卖这种不值钱的书。作者为此花了很不小的力气,花了很多时间。如果说本书有什么特点,有点什么贡献的话,资料收集得多些是很重要的一条,居然还编成了一份《蒙学书目》。虽然它不可能是十分齐备、完善的。
03
社会背景和语言文字
社会背景、语言文字是对语文教育和教材起制约作用的两个重要方面,前边已谈到。这里作一些补充。在整个封建社会及其延续期间,起主导作用的始终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当中有过一段“百家争鸣”,但到西汉就“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了。所谓儒家思想包括孔子学派和源出孔子的思孟学派,以及发展到宋代演变出的程朱理学,再发展演变出(特别到明代以下)的道学。那已经步入封建社会的没落阶段了。儒家思想之外,又加入了佛家思想。东汉时期印度的佛教传入我国,到魏晋南北朝而大普及。后经唐初抵制了一下,并没能把它压下去。至少,作为一种思想,长期存在着,并且也分了不少流派。此后,佛学和儒学逐步靠拢,互为表里,相互为用。原始的儒学,后起的理学、道学,外加上佛学,这几种思想在传统语文教材中都有充分的反映,我们研究传统语文教材接触到的主要也就是这几种思想。社会上自然还有些别的思潮,例如打着道家老子的招牌而产生的道教及其各种流派等等,在传统语文教材中也有反映。清末维新运动之后,出现过一些用传统形式传播“新学”以至基督教思想的教材,但为时短暂,书也不多,在社会上没起多大作用。总的情况如此,所以除非很有必要,这些就不多去重复了。
关于语言、文字要略多补充几句。汉语是一种“非形态语言”,就是说,语言成分由小向大组合的时候,没有繁难的形态变化的那种制约,只要意义上合得拢,符合习惯,就能组合,非常灵便自如。基本的语言成分——词,大都是单音节的和双音节的,多音节的极少。汉字是一种独特的文字体系。每个字表示一个带声调的音节(不是一个音素),有一定的形体,表示一定的(一个或多个)意义。汉字的形体有很大的特点。古人说汉字有六种造字方法,实际上从秦始皇统一文字之后,所谓“形声”字逐渐成为汉字的主体。所谓“形声”,就是说,这个字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形旁”,表义,一部分是“声旁”,表音。表音问题不去说它。这里只说说形旁表义。
秦始皇“书同文”,在篆书的基础上形成了隶书,基本上没有象形的味道了。所谓“形”旁,并不象形,它表示的不是这个字的确切含义,而是提示一个意念范围,引起人们联想以至想象。可以说,它已经成为一个很有用的“符号”。“氵”,提示这个字的意义是液体范围的:“油,酒”,“汗,泪,涕”,乃至自然界里容纳水的东西:“江,河,湖,海”。这个作用非常大,几乎使每个常用字都成为多义的。甲字同乙字合用是一个意思,同丙字合用是另一个意思,同丁字合用又是一个意思。如:“柴米油盐”,“油腔滑调”,“油头滑脑”,“添油加醋”,“春雨贵如油”,“焚膏油以继晷”,等等。由于前两个特点,汉语的基本语言成分——词在语言里已经很够活跃了,再有这么一种文字,在书面上,如虎添翼,达到了千变万化,用法无穷的境地。这三个特点合起来,产生了这样三个后果:容易造成整齐的句子,可以通篇是三字句,或四字句,或五字句;容易构成对偶;容易押韵。且不说这些后果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单就编写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材而论,是非常有利的。
04
对传统语文教育的理解要更全面一点
以往,由于我们集中注意到封建社会晚期科举考试、八股文为害之大,对后世不良影响之深,曾经对传统的语文教育有一种误解,认为,传统的语文教育就是先在官学或者根据官家要求所办的学塾里教学“三,百,千”,接下去教学儒家经典,非常狭窄贫乏,目的就在于应科考,考中了去做官,既不提倡博学多闻,也不注意语文知识。当然,封建社会的教育,必然是为封建统治服务的,这一点毫无疑问,然而封建社会也不乏有识之士,他们早就提倡广泛读书,接触社会,获取多方面的知识、技能,也注意到要教给学童一点必要的语文知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如果单是正统的儒家经典,哪有“万卷”?“万”极言其多,反正,绝不仅仅是四书、五经、九经、十三经。不单单提倡坐在屋里读书,还提倡走出书斋去“行万里路”以增广见闻,接触了解社会。如果只是死读“圣贤书”,怎么可能产生那么多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科学家,产生琳琅满目的文学著作和各类优秀史籍?怎么可能产生蔡伦、张仲景、毕昇、祖冲之、宋应星、李时珍等等那么多作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从封建社会的基础教育阶段就有一路和“三,百,千”“八股文”走着另一条道的思潮和实践。研究传统语文教育不应忽视这一类的思潮和实践经验。这样,我们对传统语文教育的理解会更全面一点。
总之,蒙学、蒙书是祖国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往对此研究很不够,并且往往有所偏。或者认为它一切都好,或者认为它一无是处。这项研究课题,应当赶紧补作。
转自语文教育研究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