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语文学习活动设计与实施的策略探究

2025/3/27 15:39:14  阅读:82 发布者:

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是通过一个又一个有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来完成的。以习作教学为例,教师在设计与实施学习活动时,须充分考虑学科要求,确保学习活动既有宏观的育人高度,又有契合学科的深度,同时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效度。

1

学习活动设计与实施的高度

“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重”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语文学习的目标、过程及评价均须体现课程育人的高度。学习活动的设计也应如此,在提升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注重引导学生热爱生活、亲近自然、关注社会,学会与自己、与他人、与自然、与社会相处,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能力。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以下简称“统编教科书”)明确体现了叶圣陶的“习作即育人”理念。语言是表达的载体,思维则是表达内核。学生内心的世界观将直接影响其文字表述的内容,故在表达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向上、向善、向美是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设计语文学习任务,要围绕特定学习主题,确定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以郭文祥老师执教的《我和____过一天》为例,其习作活动流程可概括为:聊故事—想故事—讲故事—试写故事—微课和故事—修改故事—分享故事。学习活动的实施呈现为依据学情、板块贯通、逻辑关联的结构化状态。聊故事指向真实生活、中国文化、单元阅读经历,其中的文化育人,润物无声,解决了习作动机,也就是“为什么写”的问题;想故事、讲故事是要解决“写什么”的问题;试写故事和微课交流是要解决“怎么写”的问题;修改和分享故事是要解决“写得如何”的问题。这一系列学习活动逻辑严密,不仅解决了习作的动机、内容、方法及效果等关键问题,还巧妙地将育人功能融入表达学习过程中,值得推广。

2

学习活动设计与实施的深度

从编排来看,这篇习作所在的单元有三个语文要素,分别是“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神话中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和“展开想象,写一个故事”。单元习作编排遵循“阅读铺路,由读到写”的编写理念,构建了清晰的学习目标与实践路径。通过阅读《盘古开天地》等课文,学生边读边想象奇幻场景,感受神话的神奇与人物的鲜明特征,并尝试将阅读所得转化为习作素材。单元整体教学强调基于单元语文要素的整体设计与分步实施,旨在通过读写结合的方式提升学生的想象能力与习作能力。在习作中勾连单元阅读学习的收获,可以形成指向想象能力培养的“组合拳”,帮助学生形成核心素养。

从学生习作来看,要创作一个想象故事,有四个基本的要素需要确定,就是定人,定事,定场景,定情节。中年级的年段要求是写清楚,郭老师创设的多种学习支架,如“一句话说思路”“借助教材图片”“微课范例”等,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提供了有效的帮助。这些支架契合想象类文体写作的基本规律,即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有助于学生在习作学习中形成表达素养。

3

学习活动设计与实施要有效度

当前,习作教学存在“指导课热热闹闹,回家动笔困难重重”的问题。王荣生曾专门批评中小学写作教学缺乏过程指导。因此,教师应借鉴伴随式全程习作指导理念,通过开发情境任务解决习作动机问题,将任务分解为具体学习活动,实施全程导航式学习以解决学生在内容与方法上的困惑。同时,建立明确的评价标准以衡量写作成果的质量。

当然,这是从日常习作的指导角度来说的。对于公开课、示范课及赛课等特定场合,如何在有限的40分钟内精准传授习作知识并提供有效支架仍是一大挑战。以《我和____过一天》为例,教师需着重在“和”与“过”两个字上下功夫:前者强调双主角的共同经历,后者则指向想象的神奇与独特表现。如此方能体现与特定对象共同度过一天的特殊意义与价值。

语文活动的设计与实施需坚守儿童立场,从重教转向重学,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变为助力学生用知识和技能突破重难点,解决复杂情境下的问题。

4

学习活动设计与实施

须妥善处理的三对关系

在学习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中,为了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全面发展,教师需要处理好以下三对核心关系。

(一)处理好“阅读”与“表达”的关系

阅读是表达的坚实基石,没有深入的阅读,表达往往显得空洞无物。阅读为表达铺设了道路,只有情动而辞发,表达才能真挚感人。统编教科书强调“读写并重,共同发展”,这为教师指明了教学方向。

例如,教师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时,可以在阅读课后设计表达活动,让学生描述自己与妈妈之间的温馨故事。在教学口语交际时,可以结合单元阅读内容,设计情境对话,让学生在模拟交流中锻炼表达能力。在单元教学结束后,还可以鼓励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定期举行读书分享会,让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和收获。

(二)处理好“学科属性”与“育人功能”的关系

教师需要在语文教学中既关注学生的语言表达,又注重培养他们的品德和价值观。表达课的初衷是帮助学生“乐于表达,善于表达”,在生活中能够自如地与人交流,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新时期的表达课要树立整体教学意识,将“学科属性”与“育人功能”紧密融合,努力做到“教—学—评”一致。

例如,教师在教授古诗《静夜思》时,除了让学生理解诗词的意境,学习表达技巧,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并表达自己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在教学“日积月累”时,可以选取富有教育意义的名言警句,让学生在背诵的同时,理解并内化其中的道德观念。或设计跨学科的表达活动,如结合历史小故事,让学生编写短剧或进行角色扮演,既锻炼表达能力,又培养历史思维和价值观。

(三)处理好“规范语言”与“训练思维”的关系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语言表达正处于形成期,教师需要引导他们使用规范的语言,并通过语言表达训练来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语言的内核。清晰的思维才能产生清晰的表达。因此,训练表达即训练思维,修改习作的语言,就是帮助学生厘清思维,提升认识。

例如,在《我和____ 过一天》的教学中,教师在选材阶段可以先引导学生思考“我和谁在哪里,干什么?”,帮助学生选取熟悉的生活主题,使他们在完成习作时思考并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和观点。在构思阶段,可以先让学生用思维导图或提纲的形式整理思路,如这一天做了哪些事?最重要的事情是哪件?让学生用“开始……然后……最后……”等语言形式进行简单描述,梳理核心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凸显“共同经历”,以确保表达的清晰性和条理性。在修改习作《我和____过一天》时,要引导学生在思维上体现想象的神奇,在表述上注意写清楚“神奇的景象”和“独特的表现”,注重从思维和语言两个层面给予指导,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表达的不足之处,并指导他们进行调整和改进。

处理好以上三对关系,可以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综合素质。这需要教师在学习活动设计与实施中注重整体性、关联性和发展性,并持续精进自己的教学技艺。

转自小学教研在线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