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普遍的事实:大家都觉得课堂需要变,但都觉得变课堂是最难啃的骨头。这些年,校长老师们走访过的课改先锋校、听过的课改示范课、接受到的课改理念,名目繁多,也或多或少产生过变革课堂的冲动。
为什么很多人行动的小船只是看似在漂泊,但实际上并没真正发生多少位移?课改行动的小船不会走远,并非外部的风浪不够,而是用于固定小船的那个“锚”没有被打捞起来。
推崇“做起来就精彩”的新教育实验,从起步阶段就把“构筑理想课堂”作为重要行动之一,并用“六度”“三境界”勾勒出了好课堂的画面。客观地说,新教育早期提出的“六度”“三境界”,对改变“教为中心”的课堂范式,提供了有烛照作用的理念价值,解决了“去哪里”的问题。但对于“如何去”的行动路径,还不甚明了。
可以这样说,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特别理想,又特别难以抵达。能不能有一个系统、结构,牵引着追寻理想课堂“三重境界”的探索者们,登堂入室,渐入佳境?
近两年,“学为中心”理想课堂改革共同体,在深度触摸四川宜宾凉水井等课改先锋校样本的基础上,跳出经验主义的窠臼,用系统思维,对一批课改典型经验进行了科学的萃取,形成了一整套可复制、可创生的课改方法论、课改节律表、课改工作坊,让所有加入共同体的成员校快速入轨,开挂起跑,做成“让天下没有难做的课改”。
有人说“学为中心”理想课堂是个伪命题,因为理想的课堂本来就应该是“学为中心”,没有人会把“教为中心”说成是理想的课堂。我觉得在理想课堂前面加不加“学为中心”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样的课堂能不能体现三重境界,以什么为依托落地三重境界。
以我的观察,当下“学为中心”理想课堂改革共同体,在推动理想课堂三重境界的落地方面,已经有了可靠的着力点。
一案三单:落实有效学习框架
落实有效教学框架,是新教育理想课堂的第一重境界。新教育认为:“教师们缺乏一个关于课堂的公认的结构,一个能够反映、帮助理解课堂上教师之教与学生之学的结构。”“新教育有效教学的框架,首先可以视为我们的一个理解课堂的工具。”“新教师可以把它作为‘地图’来引导自己穿越最初的教学迷径;有经验的教师可以把它作为‘支架’以使自己的工作更有效率;大家可以借助它作为‘工具’,努力改善教学。”
新教育所倡导的“有效框架”到底是什么样子?十多年前,新教育也从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估几个维度提出了自己的简易框架。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当年的框架还是站在“教”的立场进行的改良,且这样的框架在实践层面上似乎还缺少操作性。
“学为中心”课改共同体基于“让学习真正发生”的逻辑起点,建构了以“一案三单”为重要特征的“有效学习框架”,形成了从课前预学、课中共学和课后续学的完整闭环。课中共学环节,又明确了“预学检测”“探究深思”“明辨建模”“当堂反馈”四个课堂基本流程。
为了更好地凸显新课堂“学”的特征,“学为中心”课改共同体还分别提取出“学、问、思、辨、行”“入、放、收、成、用”的五字诀,作为学习流程中的学生学习行为和教师助学行为的画像。
“学、问、思、辨、行”取自于《中庸》“博学之(输入)”“审问之(疑惑)”“慎思之(质疑)”“明辨之(解惑)”“笃行之(输出)”,是中国古代先贤崇尚的治学行为。“学为中心”课改共同体用这五个学习要诀,作为新课堂框架中的学习行为,既体现了“中国立场”,又符合所有关于高效学习的“世界眼光”。
关于“入、放、收、成、用”的教师助学行为画像,也许还不是最理想的表述方式,但在转变由教师高控制的课堂行为方面,指向性十分明确。“入”,即导入、带入、融入;“放”,即放手、放心、放开;“收”,即收心、收行、收思;“成”,即成理、成型、成模;“用”,即用理、用型、用模。从这五个助学行为动作,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已经被退到了学习活动的后场,充当起了“学习型教练”的角色。
框架是事物内部结构的体现,有什么样的结构就有什么样的存在方式。以“一案三单”架构起来的有效学习框架体系,为构筑“学为中心”的新课堂提供了“结构性保底”。
任务设计:发掘知识的伟大魅力
最近,山东卫视的“超级”语文课有些火了。大家都觉得这样的语文课热闹,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十分了得。我观看了几集之后,似乎觉得超级语文课“超级”了的是教师,而不是学生。那样的课,本质上还是“教为中心”的表演课。教师技艺高超的课,是教师把本该让渡给学生的学习权利霸占了,是一群孩子配合着教师完成“一个人的知识叙事”。
这样的课最典型的特征,就是教师在反复的追问、碎问,完成自己的教学流程。表面看,似乎是提问的角度独特,问出了“语文味”,但是忽视了一个事实:教师问得津津有味,不一定会带来所有学生的“语文味”。
由老师挖出来的知识的伟大魅力,是老师咀嚼过的味道,学生可能听懂了,豁然开朗了,但这并不代表着学生就经由发掘,形成了素养。
“学为中心”课改共同体,在引导学生发掘知识的伟大魅力方面,特别强调用“大任务”驱动学习过程。老师对文本的挖掘成果,全部体现在任务设计上。这就如同登山的导游一样,他会告诉游客应该站在哪个角度才可以看到最美的风景,而不是代替游客去看风景。
“学为中心”理想课堂上的学习任务,体现“少即是多”的哲学思想,不求面上挖抗,但求点上打井。一般一节课的大任务在3个左右,且每个任务都要试图体现四个要素:学什么——明确学习的内容,尤其注重具有思维含量的内容;怎么学——明确完成学习内容的方法,个人自学、对子互学、小组群学、公共分享等;学多久——标明每个任务的学习时长,并在课堂实施过中采取倒计时方式;学得怎样——用简易的评价量规,让学生通过自我评估、同伴评估方式,了解自己的掌握程度。
支离破碎的课堂提问,知识被碎片化了,能力被边缘化了,学生很难在那样的学习设计中,去发掘知识的伟大魅力。要素齐全的“大任务”,是引领学生发掘知识伟大魅力的支架。
课堂上是给“担架”,还是给“支架”, 这是“教为中心”和“学为中心”的分水岭。
对话合作:知识、生活与生命深刻共鸣
说到共鸣,我们的头脑中会自然而然地想到交响乐队,在那样的场景中,所有乐器都会围绕主旋律一起响,不会有哪一种乐器在逃离演奏、虚假演奏。因此“交响的课堂”,成为了知识、生活与生命深刻共鸣的最生动的意象。
“学为中心”的理想课堂,一直强调把“对话合作”作为课堂改革的突破口,提倡无对话不学习,无合作不学习。我们应该看到,在素养导向的语境下,不让每个学生都能进入对话状态的课堂,不能称之为素养导向的理想课堂。
当下,很多老师也都觉得不组织合作学习的课堂,会被人诟病。因此,在很多公开课上,老师们都会安排一至两次合作学习。但是,由于合作学习的任务不明确,合作学习规则不清晰,合作学习的训练不到位,超过90%的课堂上的合作学习都流于形式,没有能够实现所有学生参与对话的“共鸣”式学习。很多老师都有“合作学习,爱你不容易”之感。这也造成了公开课装模作样搞合作,常态课一讲了之的状况十分普遍。
“让同学成为同‘学’”,是“学为中心”理想课堂的一条重要理念。我们用“能一起解决”“通过小组讨论”“同学互助”“同桌互问”等作为“同学”的具象目标,倡导“交响”的课堂,“没有沉默者”的课堂。
让学生真正合作起来,并非一件易事,它至少需要这样几个要件支撑:一是设计合作的任务。不是所有任务都有合作学习的必要,学生能独立完成的基础性问题就没有合作的价值,只有冲刺挑战性问题才应该进入合作程序。二是进行系统的合作规则训练。如何进行对子互学、如何小组群学、如何公共发表、如何提问、如何倾听、如何质疑等,“学为中心”课改共同体都已经完成了相应规则的制定。在系统规则的引领下,学生才会逐渐成为有思想的表达者。三是对话空间的营建。秧田式的空间,适合灌输;团团坐围坐空间,适合对话。好的空间要有利于教师靠近每个学生,有利于生生之间对话,有利于学生公共发表合作成果。
合作学习的空间,除了在座位上需要改变秧田式的排列方式外,还要有展示学生合作成果的界面,让学生的思维过程实现“可视化”。四川宜宾凉水井实验学校正在建设的六边形教室,教室的四周会有更多的直立着的书写板。杭州云谷学校每个学生的课桌都是可以直接书写的白板。这样的学习空间,正在孕育着新的课堂教育学,为保障每个学生公平而有质量的学习权利,提供更人性的生态场,支持“学为中心”的课堂完美落地。
转自静夜思享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