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教师在备课与执教中,最核心也是首要的行为是什么?毋庸赘言,就是理解目标。
对目标的理解,往往被忽视。正是这样的疏忽,导致学生“所学”并非课程计划中的“所教”。“所教”不等于“所学”,就是无效。
理解目标本身,并非有多困难,恰好因为教科书中呈现的目标为一段陈述性语言,在“一看就懂”的错觉主导下,容易被忽视。以统编教科书为例,教师都知道目标标注在单元导读页面,是一条精准且清晰的信息。因此,很容易简单获取信息,而没有对信息做出分析。分析不在,理解不在。
正确理解目标,在不同的学术主张中有不同的方法,本文也给出简单可操作的三个小方法:
第一,把握目标中的“学习指令词”。以统编四年级下册习作单元中设定的精读课文学习目标为例。目标表述为:“学习课文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此目标中对学生要进行的学习行动做了指示——“学习”。学习,就是目标中的重要指令,明确指示要去学习陌生的方法,学习中,要做到有样本,可以借鉴;有过程,可以展开;有成果,可以证明。
目标陈述中的学习、初步学习、体会、感受、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都是对指令词的把握,对学习指令词的认定,是理解目标的钥匙。
第二,确定目标中的“学习要素”。要素,就是关键、重要的元素。以这条目标为例,最重要的就是“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这句话的表述,落脚点在“方法”。因此,最重要的学习内容就是学会方法,而不仅仅是获得一些“按照什么顺序写”“写了什么景点”等的事实性结果。教学中,要探寻支撑结果的方法、技巧、策略。
第三,设计证明学习成果的评估方式。“教—学—评”一致性的理念下,对目标的理解最终要落实在“评价”层面,要通过评估,确证目标是否真正达成。这是真正理解的标志,也是学习有效的表现。以此案为例,评估的内容之一是“知道方法是什么”,更重要的评估内容是“方法能否被使用”。这就是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本单元是习作单元,精读课文中学会方法,在习作中运用方法,单元是一个自洽的系统。检测评估可以在习作课中完成,在单元写作实践中予以检验。
理解目标后,如何教,也显得异常清晰了。执教这一单元中的精读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抵达学习目标“学习课文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在学习中,学生除了要知道作者“写了些什么”“按什么顺序写”,更重要的是继续探索,直至发现“作者是怎么写成的?”课堂学习的终点是——获得作者的写作方法。
有效的,抵达目标的学习,共分三步完成:
步骤1:认定事实,对写作结果的信息提取
所谓的“写作结果”,就是课文。优先让学生自读课文,发现作者在游览金华的双龙洞过程中,到底欣赏了哪些景点。学生自读课文后,很容易就可以获得学习结果,厘清作者的写作顺序,因为本文作者叶圣陶的表达非常清楚,文章段落结构清晰,有利于学生获得结果。
学生可以结合课后练习,归纳得出作者写作的顺序为:入山—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请一定记住,针对四年级学情而言,获得这一结果,绝非难事,而是经验累积后的必然。但这一学习步骤必须执行,因为其是抵达目标的预备动作。
(
来源于网络)
步骤2:探索写法,对语篇局部进行赏析研读
初步获得作者的写作顺序后,可以进行局部文字的欣赏、分析,研究。文章按一定顺序写了几处景点,各处的景致究竟如何呢?可以优先引导学生关注金华双龙洞的核心景区——内洞。文中如下描述:
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先看到的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儿像。其他那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内洞部分的描写,涉及三个方面:有什么,什么样,像什么。作者通过“看到的+想到的”组成了这段文字。获得这一写法之秘,用简单的公式进行归纳总结,之后可以在其他几个景点的描写中去印证公式的使用。学生会发现洞口、外洞等几处,都使用了这样的方法。唯独特殊的部分——孔隙。
由于过于黑暗,所以看不到,因此作者极大地开发了感觉系统,着力从“想到的”方面,表述了自己地感受。例如文中如此描写:
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大约行了两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
可见,“以想象、感受”为主,成为此文写景的又一方法。在对文字细节的学习中,依然指向目标,为抵达目标服务。
步骤3:回顾全文,进一步对目标进行检验与落实
本案的核心目标是“获得写法”,在学习的最后一个步骤,集中对目标的落实情况予以检验、认定、巩固。
教师指导学生回读全文,特别关注各个自然段的段首句以及段尾句,发现作者暗藏其中的写作方法。请注意摘录出来的几处段首句以及段尾句,学生就是在这些地方获得进一步的学习成果的。
第三段首:一路迎着溪流。
第三段尾: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第四段首: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
第四段尾: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
第五段首: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
第五段尾:大约行了两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
第六段首: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
第七段首:在洞里走了一转,觉得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
第八段: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
作者在写每一处景点时,各自独立成段。段首点名“是什么景点”,段尾承接了“下一处景点”。紧接着,在下一段的段首又与上一段的段尾相连。接这样的链接方法,清晰点出了游览的顺序,使文章段落与段落之间衔接流畅,全文呈现清楚的写作脉络。分析这些关键部分的语言,可以得出作者“按照一定顺序写景物”的具体方法,这是一套“组合拳”,由三个方法组合而成:
方法1:选择游览的景点,按游览的顺序排列。
方法2:写作顺序与游览顺序合并,一边走一边看,一边看一边写。
方法3:在段落的首尾句点名游览的地点,在段落尾句做好景点与景点之间的承接。
如此以来,学生才真正获得了“怎么写”这一核心密码,抵达了本次学习的目标。
其实,在这一篇名家经典中,叶圣陶先生还暗藏了一条写作线索,那就是——溪水。请看文中开篇部分的描写,溪水从一开始就藏在文字中:
……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还是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山上沙土呈粉红色,在别处似乎没有见过。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从入山所见的繁花盛开,可以感觉到溪水的存在。再到“一路迎着溪流”,路上的各个景点中,作者都不忘记点出溪水的存在。就连最为紧张刺激的“孔隙”部分,其实就是溪水的流淌通道。最后离开时,还不忘说一句“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可见,“按一定顺序写景”,写作时既有明线,即游览路径;也有暗线,即特别的景物。只不过,针对四年级学情而言,点到即止,让学生知道有这一暗线存在,不必讲得过多。
请牢记:理解目标,是教学第一要义,是教学成败的关键。
转自语文榕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