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材中收录有不少革命文化类作品,其在弘扬革命文化、培植民族自信等方面有独特价值。但是,这类作品该教什么、怎么教,是困扰不少语文教师的问题。笔者在教学调研中,通过对多位青年教师的同题课堂《谁是最可爱的人》进行教学观察,发现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活动的设计呈现出诸多相似之处:一是把爱国主义精神、国际主义精神等作为知识进行教授;二是通过分段来明确文章的结构;三是通过对词句的试题化赏析分析志愿军形象,并把得出以上答案作为目标达成的终点。
这些相似设计的背后,是对语文学科教学内容本质思考的缺失,虽然本文仅就一个案例来探究,但仍可窥斑见豹,引发思考。
一、从“说什么”走向“怎么说”
语文课程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学生的课堂学习是一种有意义的言语学习。对于语言和言语的区别,著名语言学家索绪尔作了比较权威的解说,概括来说就是:语言是一套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是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言语是对语言的运用,是运用语言的行为或结果,前者即言语行为,后者即言语作品。
不同学科的教材都是一种言语作品。言语作品是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的统一,言语内容不可能脱离言语形式存在,言语形式则是为了更好地表现言语内容,两者相辅相成。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关于教学内容的区别在于,其他学科侧重教言语作品的言语内容,即作品在“说什么”,教“怎么说”也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作品在“说什么”;而语文学科侧重教言语作品的言语形式,即作品“怎么说”,教“说什么”固然也很重要,但仍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作品“怎么说”,理解了作品“怎么说”,便能更好地促进对作品“说什么”的深度理解。
《谁是最可爱的人》是一篇报道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的言语作品,保家卫国的家国情怀、崇高无私的国际主义精神等,都是不容忽视的革命文化类作品特有的文化熏陶价值。然而,这些价值是这篇通讯未选入教材前就有的传播信息的价值,即作品的原生价值,而且是读者一望而知的信息。当文本被选入语文教材后,我们除了要关注其原生价值,还需关注其教学价值,即作品是“如何传播信息”的,即作品的言语形式,也就是这篇作品是通过哪些特有的形式、结构、语言传递了这种精神和情怀,即要关注作品独特的言语表达。这才是语文学科教学内容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根本点。立足言语形式的言语内容教学,才是用语文的方式教语文。
二、从专家结论走向专家思维
专家结论就是言语作品传递的事实性知识,只能在学校内部运用;专家思维则是像科学家、文学家等等一样思考,具有生活价值,可以从学校教育迁移到现实世界,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对学生未来发展有价值、有意义。
《谁是最可爱的人》行文思路清晰,先设问志愿军战士是最可爱的人,然后选用三个典型事例表现其崇高品质,最后联系幸福安定的生活认识他们确实是最可爱的人。给文章分段,结合词句赏析志愿军形象,这些都是从读者的视角对文本内容进行分析,获得的是诸如英勇、崇高、对敌人的狠、对人民的爱等事实性知识。获得这些结论之后,学生是否就真正读懂了文本,是否就理解了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这三个事例且事例为何要如此排列,恐怕还有待商榷。上述学习中,学生只是做了对言语内容的信息获取和结论识记,而没有深入文本的言语形式。比如,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来写就这篇作品的?学生该如何学会这篇作品特殊的言语形式并创作自己的作品?这些学习都没有发生。教学中,学生不能只学语言文字,更重要的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缺少运用实践,学生就无法积累语言经验,体会语言文字的运用规律,自然也就无法培养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要读懂言语作品“传播信息”的信息,就要立足作者角度,围绕作者为什么选这些材料、为什么这样表达等设计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理解言语形式,学会语言运用,进而更好地理解写了什么。
语言运用实践是方式,语言运用迁移是目的。知识若只能在某个单元运用,无法在单元与单元、学科与学科、学校教育与现实世界之间迁移,这样的知识称之为惰性知识。学生若只掌握这些惰性知识,换一个新的情境就无法迁移调用,无法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实践应当从获得走向参与,实践的目标应指向学生解决现实世界问题能力的提升。
三、从任务走向任务群
课堂学习任务的设计,要具有一定的情境性,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适宜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有效沟通交流;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指向梳理、探究、表达、交流等多项综合能力的训练;要有一定的统整性,从小概念走向大概念,用大概念建立学校教育与现实世界的联结。(子)任务与(子)任务之间要有一定的内在逻辑。比如,可以是包抄式的,即多个(子)任务围绕核心目标,从多个向度指向核心任务的解决;也可以是层级式的,即从不同的层级设计任务,建构任务群核心素养的发展进阶。
《谁是最可爱的人》真实地记录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如今读来依然激动人心。铭记伟大胜利,捍卫和平正义,是这篇文本的现实文化价值。针对课堂上把爱国主义等情感进行知识化教学、通过分段进行板块化教学、把语言品析变成试题化教学等现象,创设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可以让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运用语言、发展思维。我们以下面的学习任务设计为例来具体分析。
今年是抗美援朝胜利70周年,班级计划制作一期“致敬最可爱的人”的特别海报。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为海报配插图。(呈现三幅插图:松骨峰战斗中战士带火扑敌、马玉祥火中救人、作者与蹲防空洞的战士进行交流。)请你先看插图讲故事,再对照文本比较自己与作者在讲述方式上有何不同。选择你认为最合适的一幅图作为本期海报的插图,并说明理由。
2.设计朗读脚本。复习朗读技巧,参照“朗读脚本示例”,从本文中选取一(几)段,设计课文朗读脚本,并选择配乐,录制全文朗读音频,转化为二维码进行展评,选择最佳朗读音频在海报上展示。
朗读脚本示例:
(一)在筛选中解构与建构
制作海报是一个真实生活情境下的真实任务,能够考查学生解决现实世界问题的能力。
看插图讲故事能够考查学生对信息梳理、识记和表达的能力。学生需要先借助
,回顾和提取阅读中识记到的事件的关键信息,然后组织语言尽可能贴近文本地表达。这一过程就是有意义的言语学习的过程。对照文本进行讲述方式上的比较,是指向文本形式的学习。每一篇文本都有其独特的言语方式,这种言语方式一方面取决于文本体式,另一方面和作家个性化的表达有关。这篇通讯在叙述上的特别之处在于作者既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叙述,又不时引用受访者的话,既有利于集中笔墨发展情节,又增加了文字的可信度,体现了通讯的真实性。讲述方式的比较是为了引导学生在关注文本内容的同时更要关注文本特别的言语形式,以及言语形式背后受访者真实的内心世界,从而更深切地感受志愿军战士崇高的英雄主义气概。
三幅插图的筛选,实则是考查学生对这三个事例的深度理解。抗美援朝战争中可歌可泣的故事成千上万,为什么单选这三个事例?松骨峰战斗突出志愿军战士不屈的战斗意志,塑造的是英雄群像;马玉祥火中救人表现的是志愿军战士热爱、关心朝鲜人民的国际主义精神,是英雄个像;防空洞谈话突出的是志愿军战士崇高的思想境界。这三个事例是能代表一般的典型例子,能突出志愿军战士最本质的精神品质。事例一写战斗,打败侵略者是志愿军战士出国作战的首要任务,所以先写;事例二写火中救人,表现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深厚感情,是抗美援朝战争的重要意义;事例三写防空洞谈话,表现志愿军崇高忘我的思想境界,这是前面志愿军战士一切行为的思想基础。因此,对这三个故事内在关系的理解,便是筛选插图这一任务的真正考查旨归,需要学生透过志愿军战士的外在行为、外在情感,探究行为和情感背后的思想内核。
语言是思维的外显,思维是语言的内核,阐述理由则是训练学生通过语言和思维的交互过程,把思维转化为外显的语言,并学会有理有据地表达的关键能力。
(二)在朗诵中共情与蓄势
《谁是最可爱的人》情感真挚,适合朗读。设计朗读脚本的任务,既是对七年级上册朗读训练的巩固,又是对本单元精读要求在读方面的落实。
朗读脚本示例的出示,降低了任务的难度,给了学生一定的指导方向,重音停连、语气语调处理的依据是文本,而不是个性化的随意表达,既要关注每一句的句式特点,又要关注句与句之间的表达变化,更要关注整个句群、句段整体的表达特点。朗读处理的表达则是思维和情感外显的过程,实则是一种变换了形式的批注式阅读,形式更灵动,更具个性化,更重体验感。配乐的选择属于跨学科领域的任务,学生需要对全文的基调有整体上的把握,再依据文本内容选择基调和内容、主题一致且节奏契合的音乐,并依据文本段落与段落之间不同的讲述风格和情感表达的样式,选择或剪辑适合的乐段。学生在反复的听与读的言语实践中,能获得乐感和语感的契合与提升。配乐朗读音频的录制及转换、线上展评投票等活动,则体现了信息化手段在教学中的辅助功能。学生的学习从线下走向线上,从课堂走向课外,从语文走向广阔的生活,形成一种交互学习空间,学习更高效,学习方式更多样,学习评价更多元。学生在投票的过程中,通过朗读音频的对照听读,生成评价量规,促进认知结构变化,评价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体现了教学评的一致性。最佳朗读音频的评选指向学生学习成果的可视化,学习任务的设计要遵循以终为始、成果导向、可测可评的设计理念。
制作海报的学习属于真实性学习,指向解决现实世界问题的高阶能力和核心素养的培育。从自己讲故事到理解作者怎么讲故事,从明白讲了什么故事到理解为什么讲这些故事以及为什么这样讲故事,从读懂故事到读好故事再到读出自我,整个任务以解决问题、培育素养为目标,任务之间有关联、有层级,体现了素养的发展进阶。设计朗读脚本的任务,学生通过批注式阅读入境,在反复朗读揣摩中共情,产生独特的审美体验,并通过自己的朗读传达理解,读出自我,超越共情,为言语表现与创造蓄势,实现言语作品精神的最佳牧养。
革命文化类作品教学的任务落点,应从言语内容走向言语形式,从言语形式落到言语实践,为真实而学,在真实中学,建立学生的专家思维,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转自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