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是一个人文明程度的表露。教师的语言修养是其为人师表的重要因素,会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和审美修养产生极大影响。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对语言美的敏感性,是促使孩子精神世界高尚的一股巨大力量。这种敏感性,是人的文明的一个源泉所在。”
因此,要启迪学生心灵, 陶冶学生情操,教师就要用醇美的语言去触动学生心弦,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使其形成纯洁、文明、健康的心灵世界。
重拾诗歌,滋养孩子们的心灵和生活
王婷婷(四川绵阳市先锋路小学语文老师)
一天,上课铃响了,一个女孩还坐在操场边呆呆地望天。“怎么办?把她‘吼’进教室?”我有点犹豫。眼前的这个问题是我那一年来焦虑痛苦的缩影。
我走过去,在女孩身边蹲下来,跟她一起抬头望天。
望着望着,孩子自言自语起来:云是天空的衣,雨是天空的泪。
我接过她的话茬答道:天空没有鸟的痕迹,但我已经飞过。
女孩激动地说:老师,你说得可真好。
我问她:这是泰戈尔的诗,你想学吗?
女孩轻轻点了点头,笑成了一朵花。
我说:好啊,但是现在,你该回去上课了。孩子这才恍然大悟,赶紧跑向教室。
这个女孩不知道,自己脱口而出的两句诗给我带来了多么巨大的震撼。一个想法在我心里萌动:不是说孩子都是天生的诗人吗?让这班“匪娃”多沾点“诗气”,他们是不是会“消停”一些,变得安静文雅一点儿呢?
从那以后,诗歌成了班级的日常。我发现,原来语文还能有一种不同的教法。每次晨读,我就会带孩子们读一首诗。
不只读诗、背诗,孩子们也爱写。刚刚起步时,我只要求孩子们写一两句话,并且有模仿的格式,降低了难度,以适合每个层次的孩子。我想,写作就是这样,是从易到趣的过程。我也不给孩子们立什么写作规矩,也不做任何硬性规定,而是鼓励他们“纵笔由心”。
在开始读诗、写诗后不久,我就意外地发现,我和孩子们在诗歌里自由表达,彼此接纳和理解。每天,我最期待的事情就是在一天工作结束时读孩子们发给我的诗歌。那些童稚的想象和鲜活的语言,把我从职业倦怠里拯救了出来。
在诗里,我认识了我不曾了解的儿童的世界,他们对美有着敏锐的感知力:
冬天的第一朵梅花
身披黄色的外衣和白色的轻纱
它从我的路上飘过
一只飞行的蝴蝶丰富了我的想象力。
在诗歌里,孩子们观察世界,思考人生。我看到他们看待问题的方式不断变化,越来越清晰深刻。有时候,孩子甚至比成人更通透。一个孩子在诗里写:
现在也好,
未来也好,
但是现在永远是最真实的。
小小的自我,便是在这样的自由和思考中成长的。
我和孩子们的心变得很近。我不再对他们“吼”了。孩子们面对我也不再局促拧巴。他们说:无论是星期一也好,还是星期二也好,王老师永远都是微笑的。毕业的时候,有孩子说:无论我在何时何地,我心里永远不会忘记童年,童年时候的美好记忆里有一个女子亭亭玉立,白衣素裹。
授课语言可以是“甜甜的”
贾志敏(中国著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
教师的嘴巴,除了说话和吃饭之外,还有一个功能:激励鼓舞学生。
表扬学生要讲究方法与艺术,要有创意,要让被表扬者怦然心动、刻骨铭心。
60年前,课堂上,一个孩子终于磕磕绊绊地读完10 个生字,真糟糕,还读错3个!他惶惶不安,等待教师指责。然而教师没有批评他,却说:“真了不起,10个生字居然读对7个,为他鼓掌!”教室里掌声四起。
这是那个男孩第一次得到大家认可。他终于抬起头,露出笑容……
这个男孩,就是读小学时候的我。
30年前,课堂上,一个小女生正声情并茂地朗读《十里长街送总理》。读得实在太好了!教室里鸦雀无声,闻者全都屏住呼吸,有的听课教师甚至热泪盈眶。
读完,教师走到这小女生跟前,问:“有纸巾吗?”小女生点点头,从衣袋里掏出纸巾,教师把脸凑到小女生跟前,说:“请你帮我擦去泪水,行吗?是被你感动的。”
此时,教室里静极了……这个流泪的教师,就是我。
那位小女生,后来成了上海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
一位老教师正在教《革命烈士诗二首》,其中一首《就义诗》系烈士夏明翰所作。全诗仅四行:“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教师动情地指导学生朗读。
孩子们兴致勃勃,情绪激昂,吐字清晰,课堂气氛极佳。
孰料,一个学生将最后一句“还有后来人”误读成“还有后人来”。
学生们顿时哄笑起来,严肃、炽热的气氛荡然无存。
这位老教师问:“为什么笑?他念的意思没有错呀!”
教室里安静下来。
老教师接着说:“还有后来人”意思是“还有接班人”;“还有后人来”意思是“还有人接班”。
教室里寂静无声。
半晌,老教师又恳切地说:“当然,意思没变,不等于说他读对了。之所以读错,是因为他没有看清楚。如果仔细看认真读,不可能出错的。我们请他再读一次好吗?”
学生们自发地鼓起掌来。
此时,那位学生红着脸,激昂地朗读起来,读得相当不错,连听课教师也拍起手来。
已故教育专家陈钟梁先生曾说,教师嘴巴要“甜”。这里的“嘴巴要甜”,是专指教师要懂得赏识,要不吝啬表扬孩子,要不间断夸奖学生。
他告诫教师,不要去说孩子们不喜欢听的话,不要整日唠叨那些陈词滥调。教师语言要生动、鲜活、简明、幽默,还要与时俱进。可以“反话正说”,有时候,也需要“正话反说”。
他讲述了自己的一段经历颇发人深省。
读中学时,他的文章已经写得极好,经常见诸报端并获校方嘉奖。一次作文讲评课上,教师竟说他的作文“很不理想”。这是出乎意料的,大家都惊讶地瞪大了眼睛。
须臾,教师才道出原委:原来千字作文里错用了一个标点。
教师连声说:“可惜!可惜!陈钟梁的作文怎么可以出现这种差错?”
自此,他作文写完之后必须多次诵读,反复推敲,绝不容差错再现。
多少年了,他时刻不忘这位教师,一直铭记这次批评。
“今君虽终,言犹在耳”,陈钟梁先生“教师嘴巴要甜”之说,言简意赅,生动形象,真值得我们不断玩味并终生咀嚼。
好玩的语言,是爱的催化剂
徐晓莉(杭州市江南实验学校)
教师也可以放下端庄威严,偶尔“皮一下”。
某天我穿了件漂亮的裙子进教室,一个男生突然喊道:“哇,徐老师今天好漂亮!”
另一个男生马上怼到:“你瞎说,怎么是今天好漂亮,明明是每天都好漂亮!”
教室里一片哈哈大笑,我故作严肃,“拿出纸笔!”
学生一脸懵,我接着说,“把刚才表扬我的话都记下来,每天复习两次!”
在那样的课堂,师生之间没有代沟,只有活力和快乐。
我有哮喘,看到黑板上的粉尘就害怕,无奈吃的是教书这碗饭。走进教室,和学生吐“苦水”,“为师可是冒着生命危险来上课啊,不好好听讲,就对不住我了”。
第二天,讲台上就放好了“干湿正好”的两块抹布,专门用来擦黑板上的粉尘的。我一进教室,课代表就喊:抹布放好,黑板擦干净点!
学会示弱让我的课堂有了“爱的专属”。好的师生情感就是催化剂,可以实实在在提高课堂效率。
有爱的课堂,本身就是教育。示范久了,学生也会懂爱。
他们学会了为别人的进步喝彩:学习弱的孩子突然“大放异彩”,答对一道题,全班自发给他鼓掌;老师因为作业认真表扬了平时不爱写作业的某个同学,大家都为他点赞;迟到了的孩子有一天不迟到了,同学们在他准时到班的时候主动说,哇,你做到了,真棒!
他们还会给老师很多惊喜。一天,我上课用的多媒体突然“不灵”了,大屏幕上出现了“徐老师生日快乐”几个大字,原来是同学们瞒着我改了电脑设置,在课中出现的生日祝福语,让我猝不及防的感动到了。
教师的语言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艺术,体现的是知识与思想,又是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联结师生情感的纽带。教师的语言艺术只有在不断地积累之间,在不断地锤炼之下,在不断地创造之中,才能活力常现、魅力常在。
转自星教师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