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三重三避”,构建有效班主任培训体系
2024/9/25 16:39:54 阅读:62 发布者:
随着中小学新学期开学,不少学校已着手开展班主任培训工作。然而,在工作实践与调研中发现,许多学校在班主任培训工作中存在一些典型问题,如,忽视班主任实际情况而主观选择培训内容,忽视班主任参与而培训者单向输出,忽视班主任反思实践而停留表面学习等。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提出学校在班主任培训中应以“三重”“三避”为鉴,构建一个更加有效、互动和深入的班主任培训体系,让班主任培训真正落地见效。
重真实调研,避主观选择
班主任培训内容的制定,一方面基于学校整体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更在于班主任成长发展的需求。可见,在培训前,学校应对全体班主任进行广泛的问卷调研,了解班主任成长发展中的真实问题和真实需求,摸清现状,摸准问题,研究问题背后的原因和解决的方法,做到不仅重视“调”,更要进行“研”,从而根据调查实情设计有针对性的培训内容。同时,还要避免“形式主义”调研,即表面上进行了广泛调查,但并未分析与梳理,仍然按照组织者的想法确定培训方式与内容。
重互动参与,避单向输出
以往的班主任培训,往往采用“授受式”的培训方式,即培训者单方面讲授和输出知识,而班主任则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这种培训方式忽视了班主任的主体地位和参与意识,容易导致培训效果不佳。因此,在班主任培训中应注重互动参与,避免单向输出。
在培训前,学校可将调研情况反馈给受邀成为培训者的校内外专家或优秀班主任,让他们了解班主任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需求,从而做到“心中有数”“按需备课”。同时,学校还可以与培训者结合培训主题进行内容商讨,确保培训内容更加贴近班主任的工作实际。
在培训过程中,培训者应转变传统的培训观念,兼顾理论与实践,采取“参与式”“卷入式”的培训方式。可以设计一些情境和问题,引发班主任的情感共鸣和思考,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和探究意识。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互动环节,引导班主任从习惯性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和输出者,从而激发他们的自我发展内驱力,增强培训的实效性。
重反思实践,避表面形式
班主任在培训中不仅仅是学习者,更应是反思者、实践者和创造者。学校开展班主任培训的目的在于提升班主任的专业素养和管理能力,推动班主任工作的持续性发展。因此,培训后的反思和实践环节至关重要。
首先,要避免表面学习。有些班主任在培训中记录了大量笔记,甚至在培训中有激动、触动、感动,但培训结束后并没有将所学内容运用到实际工作中,这样的学习只是停留在表面。其次,要避免“拿来主义”,即班主任将培训所学内容不加思考地照搬复制到自己的工作中,这可能导致不适用或反作用,也不利于工作的创新和自身的成长。
因此,学校在班主任培训后应重视反思实践环节。可以引导班主任进行“自我诊断”,结合培训内容与自身工作实际进行反思,将培训学习与工作实践有机结合。通过分析自己已做、可做、能做的方面,为后续班主任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和思路。同时,学校还可以建立班主任交流平台或学习小组,鼓励班主任在培训后进行经验分享和实践探讨,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培训效果。
“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学校在班主任培训方面要下足真功夫,不走过场、不流于形式。只有真正了解和研究班主任发展中的真问题,才能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中的真问题。同时,学校还应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方式,让班主任有参与、有体验、有收获,更大范围地调动他们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班主任培训更有广度和深度。
转自荣老师的有光课堂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