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是新教师向同事学习教学经验最直接的方法。不过,如何听课却大有学问,譬如:听课只是听别人的课吗?如何做到“动脑子”和“勤思考”地听课?怎样能由“听到了什么”转向“听出了什么”……
也就是说,听课不只是听,还需要去看、去想、去问、去说,甚至去辨;听课不只是听别人的课,还需要联想自己的课,构想自己如何上好这节课。听课,如果只是听别人的课,那只是学习别人的成果;如果还能将其带入自己的课中,那才是自己的成果。
那么,新教师该如何听课才会收获好的效果呢?
01
这么办1
——“带着自己的了解”去听课
在听课前,新教师首先要了解一下上课内容,看一看教材的编排和教学的要求,做一做功课看看其他教师是怎么教学的;其次,要了解一下讲课教师的具体情况,讲课风格和研究的特长,包括以前的教学工作是怎么开展的。
这样,有准备地听课,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也就是说,听课之前需要学会“备课”。
本书作者的另一本著作《教学120:小学数学课堂问题诊方》,选取平常教学中教师容易出问题的“老”(老是上不好的内容)、“大”(涉及知识范围大的内容)、“难”(难处理好的内容)等课例和案例,模仿中医的“望”(病例观察)、“问”(病历记录)和“切”(病理诊治)的形式,依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对教师进行解惑,从而让教师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少走弯路、岔路和错路。这是一本供教师备课时借鉴的教学参考书,特别适合新教师上课或听课前“备课”。
02
这么办2
——“带着自己的需求”去听课
如果是听同一年级教师的课,那么新教师要学会带着问题去听。
有一种情况是教师遇到自己还没有讲过的内容,那么就可以重点预测这节课教学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作为备用;另一种情况是自己已经讲过该内容,那么就可以回想一下自己的课上出现过什么问题,然后重点关注这节课中会不会出现类似的问题,如果没有出现,就要思考其成因;如果同样出现了,就可以观察上课教师怎么解决这一问题。
也就是说,听课之前需要学会“问课”。
一位新教师听“认识平行”一课,她在自己的班级刚上过这堂课,课后感觉学生在画平行线的时候不够灵活。在自我反思时她找到了问题的症结:
在画平行线时,她是用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方法来教学的,对“贴、靠、移、画”4个步骤中的“靠”,很多学生不太清楚“靠”的动机是什么、“靠”的方法有哪些。于是这位新教师在听课时自然地将重点放在讲课老师对如何引导学生画的这个角度。恰好,在这节课上,她找到了满意的答案。讲课教师用课件演示了移门推拉的场景,引导学生观察“是什么保证了门移动后对应的边保持平行”,启发学生思考“画平行线时,能不能也安装一个‘轨道’,让三角尺有个依靠”。
听课后,她认为用生活现象解决教学难题的做法值得自己借鉴。如果听的不是同一年级的教师讲课,新教师同样可以带着问题去听课,因为各个年级同一领域的知识,都会有相同的关注焦点,会有相同的研究主题。
03
这么办3
——“带着自己的眼睛”去听课
新教师在听课中,不能只是去听教师讲,听学生说,还要学会“观课”;不仅要看教师的教学状态和教学方法,更要看学生接收知识的表情和课堂中的表现,不能只是盯着讲课教师,也要多关注学生。因为教学效果往往是从学生那里反映出来的。
有一位中学校长说:“好课的标准不好说,但如果课上孩子们‘小脸发红,小眼发亮,小手直举,小口常开’,这堂课一定不是差课!”这些都是看得出来的。也就是说,听课时需要学会“观课”。
有一位转业军人担任了一所中学的校长,可是他不懂教育,怎么办?他有他的土办法,听课时,他不像其他听课教师那样坐在学生的背后看上课教师,而是把凳子放在教室的前侧面,面对着学生听课。他不听教师教什么、怎么教,而只看学生学成什么样。如果看到学生提不起劲或者回不过神,那就说明学生不想听或听不懂,他由此判断这堂课教师上得不行。
当然,学生的内心活动有时是看不出来的,所以新教师除了在课中多看看学生,还要学会在课后多问问学生学习的真实想法和感受。
04
这么办4
——“带着自己的同伴”去听课
在听课中,新教师要观察的内容有很多,要观察的对象有很多,那么多的学生,那么多的生成,有时靠新教师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难以听仔细和听全面。
在生活中,有一种购买方式叫“团购”,也就是一群有共同需要的人一起去买同一件商品。在听课活动中,教师尤其是新教师也可以与有共同需要的其他教师或与有经验的前辈合作,一起去听同一节课。
听课时,团队人员分工合作,分布在教室的各个地方,最大范围地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
另外,听课项目可分解成一些细则,分给每个听课教师,重点进行该方面的情报收集。例如,一个组的听课教师重点关注上课教师的提问,组内成员再细分任务,对上课教师提问的频率、次数、内容、方式,进行专项统计分析,对学生回答问题的参与情况进行专门记录研究。
最后这个组的听课教师完成听课报告,列出了所发现的优点和缺点,总结问题,为自身教学提供有用的干货。
05
这么办5
——“带着自己的思想”去听课
听课需要“听和记”,也需要“听和看”,更需要“听和想”,新教师要学会对讲课教师的一言一行做出价值判断,也就是要懂教师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所包含的意思和具有的意义。
对教学的环节,新教师要学会思考“他为什么这样设计”和“他还可以怎样设计”,更要思考“如果是我,在他的班级,我会怎样设计”以及“如果是我,在我的班级,我会怎样设计”。如果有可能,听课之后,新教师可以带入自己的思考和想法去上这节课,使听课活动得以落实与深化。
对教学的细节,新教师要学会思考“如果是我,会怎样处理”。多进行这样的角色置换将有助于新教师总结自己的成果。
一位教师教学“倍数与因数”。当学生写出一些自然数的因数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这些自然数的因数有什么规律。2的因数有:1、2。9的因数有:1、3、9。15的因数有:1、3、5、15。36的因数有:1、2、3、4、6、9、12、18、36。有一位学生发现:“我感觉,一个数越大,它的因数就越多。”教师感到意外,慌忙说:“这个问题我们下课以后再研究。”
“我们下课以后再研究”是很多老教师传授给新教师的应对之法,很多时候下课后并不会去研究,对此,新教师可以有自己的思考:“如果换成我,该怎么办?”积极寻找对策,比如增加反例,补充如8、17、39等自然数的因数。
其实在课堂上听到自己不认同或者不赞同的地方,新教师可以保留自己的想法或者坚守自己的想法,课后与讲课教师或其他听课教师进行议论甚至辩论。现在有一种评课方式叫“议课”和“辩课”,就是鼓励新教师表达自己的想法。
转自桃李微教育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