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课程改革向纵深推进,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成为教师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的重要原则。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跨学科学习”是拓展型学习任务群的核心任务,旨在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学习,实现整体育人的目标 [1]。其中,跨学科主题教学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创新,即在坚持主体学科本位的前提下融合多学科的研究范式与研究视野,强调学科知识的交叉与融合,并通过“1 个主题 +N 个学科素养与知识”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进而建构解决问题的综合性知识体系。本文立足文言文阅读教学,以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为例,融合道德与法治、历史、美术、音乐等学科,探讨跨学科主题教学的可能性与有效策略。
一、提炼文本主题:跨学科主题教学的核心
《岳阳楼记》是《义务教育教科书 语文》(九年级 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文,该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登亭台楼阁,体自然与文化之风”,旨在让学生体会古人寄托于山水名胜中的思想情感,感受他们的忧乐情怀。结合范仲淹寄托于《岳阳楼记》中的家国情怀与“先忧后乐”的精神,该课的主题可定为“感受古代文人志士崇高的家国情怀”。以该主题为基础,可融合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美术、音乐等学科思维与知识,引导学生在跨学科学习中增强对文本主题的认知,提高其运用多学科思维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从各学科的核心素养逻辑看,道德与法治中的“家国情怀”“个人品德”“自尊自信”“积极向上”“主人翁意识”“担当精神”等与本课主题关联紧密;历史中的“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素养与本课主题关联密切;地理中的“人地协调观”与本课主题有一定关联;美术中的“美术表现”“文化理解”等对表现本课主题有重要价值;音乐中的“音乐表演”“音乐鉴赏”等对表现本课主题有促进作用。当然,其他学科如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也有能够表现本课主题的相关元素,如理性思考、工匠意识、精益求精等。下文基于《岳阳楼记》的教学内容与主题阐述,论述融合道德与法治、历史、美术、音乐等学科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的策略。
二、跨学科主题教学,为多学科思维与知识的教学赋能
提炼主题是跨学科主题教学的前提与基础,在运用多学科思维与知识的过程中,切忌“喧宾夺主”,而应以语文学科为主体,以《岳阳楼记》的文本解读与主题阐释为根本目标,在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走进文本、走近作者及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2]。
(一)道德与法治对阐述主题的价值
道德与法治中的“家国情怀”“个人品德”“自尊自信”“积极向上”“主人翁意识”“担当精神”等都是阐述范仲淹家国情怀与“先忧后乐”精神的切入点。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根本任务是思想政治教育,旨在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法治意识、人格品质等。例如,“家国情怀”强调学生要热爱家乡,热爱祖国,自觉牢筑民族共同体意识,范仲淹寄托在文本中的正是这种强烈的家国意识。为给友人滕子京“重修岳阳楼”作记,范仲淹游目骋怀,首先描述了岳阳楼的“大观”,即“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然后分别描述了“迁客骚人”面对“淫雨霏霏”与“春和景明”不同气象时的不同的心态。接着以“古仁人之心”阐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价值追求。因此,在文本解读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将道德与法治以“课程思政”的形式嵌入文本解读中,既助力学生理解文本主题与作者的思想情感,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思政素养。
当然,除了“家国情怀”外,道德与法治中的“自尊自信”“积极向上”“主人翁意识”“担当精神”等同样可以作为教学元素。例如,解读“迁客骚人”在“览物之情”的差异时,可将“自尊自信”所包含的乐观开朗、坚强弘毅、自立自强的健康心理素质嵌入其中;可将“积极向上”所包含的积极进取及适应变化、不怕挫折、坚忍不拔的精神嵌入其中;可将“主人翁意识”中的关心社会、关心国家等教学元素嵌入其中。借助这些思政元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范仲淹的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进而更容易理解本课主题。
(二)历史对阐述主题的价值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指出,“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体现了历史课程的独特育人价值。其中,“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对阐述本课主题具有较大启示意义。
在教学《岳阳楼记》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在课前通过“知人论世”搜集、整理、分析范仲淹的个人经历及历史功绩,并结合初中历史课程中的“庆历新政”事件进一步理解范仲淹对家国的奉献精神,从而为理解《岳阳楼记》的主题奠定基础。当然,学生首先应借助注释与工具书了解文中实词的词义及虚词在表达情感、连接句意上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围绕既定的教学主题展开跨学科教学。其中,“唯物史观”是学习历史的基本价值观,即矛盾运动是推动了人类历史的演进与嬗变的核心动力。这是理解范仲淹家国情怀与“先忧后乐”精神的重要切入点。
例如,正是北宋社会存在的官场矛盾及民生矛盾才推动了“庆历新政”,也才有“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感叹。再如,“家国情怀”是历史核心素养的最终价值追求,即学习历史的核心价值引领是心怀天地,培养家国意识。教师可以通过嵌入历史核心素养的部分元素,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解读范仲淹忧国忧民的思想,在史料实证中明确范仲淹为国家统一与民族自强所做的努力与贡献,在历史解释中了解范仲淹的创作意图,进而增强对本课主题的理解。值得注意的是,史料实证是家国情怀的根本途径。因此,在阐述本课主题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收集相关的史料信息供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以确保学生准确把握范仲淹及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生态度。
(三)美术课程对阐述主题的价值
美术中的“美术表现”,即运用美术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表现自然、社会、人物等画面感的过程。“文化理解”等对理解本课主题有重要价值。其中,“美术表现”可理解为艺术实践,“文化理解”即通过美术了解社会文化现象,理解人物情感的过程。
例如,在阅读并理解《岳阳楼记》的基础上,教师可将学生分成小组,指导学生根据文本内容绘画。针对“岳阳楼大观”“霪雨霏霏”“春和景明”及“居庙堂之高与处江湖之远”分别绘制四幅场景,以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程度。其中,对“岳阳楼大观”描绘的语句较少,从“予观夫巴陵胜状”到“气象万千”,语言精练。因此,在绘画的过程中,学生要结合地理知识,从线上搜集洞庭湖、岳阳楼及相关的气象变化等资料,以呈现岳阳楼的全貌。较之“岳阳楼大观”,作者对“淫雨霏霏”与“春和景明”的描述则相对细节化,如“淫雨霏霏”中的淫雨、阴风、浊浪、日星、山岳、商旅、樯楫、薄暮、虎猿等意象的状态与形象,以及“春和景明”中的波光、天光、沙鸥、锦鳞、芷与汀、长烟、皓月、浮光、月影、渔人等意象,这些描述都有助于学生运用想象与创意绘画。此外,“居庙堂之高与处江湖之远”的画面描述同样较少,这需要学生结合“古仁人之心”的理解,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精神进行创意表现,然后才能理解范仲淹“先忧后乐”思想的内涵。该幅场景,需要结合其他三幅场景进行对比。这一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合作与探究的过程。
笔者认为,以绘画场景图作为理解本课主题的切入点,有助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意愿。更重要的是,绘图的过程也是学生与文本、作者进行深度“对话”的过程,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文本内容和思想感情。同时,以艺术实践开展教学,还能够帮助学生将该方法迁移至其他类似的文言文解读中,从而实现从一篇到一类的延伸学习。
(四)音乐对阐述主题的价值
作为一篇经典的“定篇”,《岳阳楼记》无论在哪一个版本的语文教科书都是必读篇目。因此,除了阅读、理解文本内容,学生不仅要能够有感情、有变化地朗读课文,而且要熟记全篇,尤其是其中的重点语句与重点语段。
音乐课程中的“音乐表演”“音乐鉴赏”,与语文课程中的审美创造关联度较高。换言之,审美创造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学生的音乐表演与音乐鉴赏素养。因此,教师要善于借助多媒体技术呈现相关的朗诵视频,并播放与“淫雨霏霏”“春和景明”相关联的音乐,从而为学生理解文本内容与作者情感奠定基础。例如,关于“淫雨霏霏”的片段,选择的音乐节奏与旋律要快速强烈而富有变化。“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要体现情绪的激烈;而“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的音乐选择,则要放缓,体现忧伤、忧愁的情绪。再如,关于“春和景明”的片段,所选择的音乐节奏与旋律要相对舒缓沉静,体现出“波澜不惊”的静谧感,以及“沙鸥翔集,锦鳞游泳”的嬉戏感,总体上要呈现出祥和、欢快的气氛。
通过嵌入不同的音乐片段,学生能够伴随相对“贴切”的音乐进行阅读、背诵,既能有感情地朗读出作者寄寓其中思想情感,也能在润物无声中体会本课主题。当然,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参与性,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音乐剧创作,重点体现出“感极而悲者矣”与“其喜洋洋者矣”的情绪变化,从而更好地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内涵。
(五)其他学科对阐述主题的价值
除了上述几门课程之外,其他课程如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同样可以促进学生对本课主题的理解。这需要教师精准提炼其他学科的核心教学元素。例如,理性平和、工匠意识、精益求精的思维与精神,都是理解范仲淹家国意识的关键词。其中,理性平和是数学等学科的基本要求,即要求学生面对学习与生活中的问题时,心平气和,戒骄戒躁。正如范仲淹对于“迁客骚人”两种态度的反思,从截然相反的态度中得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理性态度,进而才能发出“先忧后乐”的慨叹。此外,工匠意识与精益求精的精神也是解读本课主题的有效元素,即引导学生以科学的态度面对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挫折与磨难,并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意志。
三、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以《岳阳楼记》为例,探讨了跨学科主题教学的可能性与路径。教师根据文本提炼出主题是开展跨学科教学的前提,而正确运用各学科的思维与知识则是保证跨学科主题教学顺利进行的有效驱动。
转自语文学研究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