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习单元的作业设计及作业评价
2024/9/6 9:31:31 阅读:112 发布者:
作业不是可有可无,也不是临下课随意布置的内容。不同类型的作业有不同的作用和不同的价值。如何做好作业设计?如何进行作业评价?
北京市在落实“双减”政策的同时,学习(2022版)新课标,并结合统编教材的使用,制定了有关于作业设计的指导手册。在作业设计过程中,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将作业设计和评价纳入备课过程中
教师教的目标、学生学的目标以及整个评价的目标应保持一致。作业是学生学习的组成部分,是教师教学行为的组成部分,也构成了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组成部分。
二、加强作业设计的开放性
以往传统的作业设计,可能更关注学生对于课堂所学知识的落实和检验。但除此之外,作业设计还应该为学生设置一个相对开放的空间,为学生开展深度学习提供可能性。
例如,在做《唐诗五首》学习单元的作业设计时,既有“根据注释和补充资料解说大意”能够巩固课堂所学的作业设计,也有“从古诗中再寻色彩与动静之美”以提高学生审美的开放性作业设计。
三、重视作业设计的情境性和实践性
学生通过完成作业的过程,把课堂所学进一步的拓展延伸作用于实践。
例如,在做事物性说明文的单元整体设计中,“让学生制作北大红楼纪念册”的作业设计,以北大红楼为说明对象,从课文中提取出“如何抓住事物特征”等的相关知识点开展学习,用于制作纪念册。学生不是简单的提取信息和呈现信息,而是根据情境将所提取的信息进行筛选,作用于实践中。
四、体现作业的指导性和伴随性
学生在完成作业(尤其是长作业、阶段性作业)过程中,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在作业的评价批改过程,给予跟进性的指导。
例如,在回忆性散文学习单元,以“学生写出一篇回忆性散文”为最终的评价任务。中间的作业设计包含“填写征文提纲”“撰写征文片段”“添加情感词句”“修改表达情感的语句”等,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每一项作业,伴随学生的成长,达成最终的单元评价任务。
完成以上的作业设计后,接下来的作业评价对教师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作业评价是过程性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评价过程当中,不仅有对错之分,也有对每个学生的素养水平和个性特点的基本判断,同时更要以作业评价的结果作为后续开展教学的具体学情,以更好地实现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的目标。
转自教研网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