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家的认知中,好像都觉得上课难,说课相对简单。因为上课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课堂掌控能力、应变能力和教学艺术,而说课更像“表演”,只要说课稿写得好,ppt做得巧,背熟了就没问题。
可能正是因为有这样的认知误区,导致部分老师在准备说课时,将大气力花在如何将说课课件做得精美、如何把说课形式弄得花哨,如何展示自己的表演天分等方面,对于说的这节课,到底如何上、为什么要这样上,则没有潜心研读,静心思考。
实际上,说课的过程,就是呈现说课者思路的过程。说得是否清楚,对应的就是说课者的思路是否清晰,逻辑是否缜密,条理是否有序。
比赛中,能看出来有个别参赛老师的课件是下载或网上购买的,说课的内容可能也是借鉴、参考,甚至拼凑的。一节课说完,说的内容是不是本人所构思、所设计、所教学,大概就能听个八九不离十了。
只有真正是自己的思想和做法,说起来才能从容驾驭,才能条分缕析,才能让听的人跟着说课者的步子走。
结合参赛老师们的说课内容,列举几个比较共性的问题。
问题一:说课标题太诗意
其实题目就以“年级”“册次”“课题”的组合就好,现在的说课稿都喜欢在课题前面加上对仗的句子,写论文也是这样。
这两个句子就成了这次说课给人的第一印象,要怎样表述才能概括这节说课的内容?
既然是说课,不但要说清楚“教什么”“怎么教”,更重要的是说明白“为什么要这么教”,那么,题目中的句子就应该从这三个方面去进行概述。
比如《感受趣味语言,激发儿童想象》这个标题,让人一看就明白,这篇课文的教学主要围绕“体会语言的趣味”和“引导展开想象”这两点展开。
《巧借“提示”讲故事,善悟“改变”促成长》这个题目,点明了这一课时的学习任务为“讲故事”,要教的是讲故事的方法,给的是讲故事的支架。
再看《绘英雄形象,学英雄品格》《家国情怀,责任担当》这样的题目,就不能让人明白这节课到底要教什么,要怎么教,指向很不明确。
问题二:说教材,不是教材分析
一般说课的第一项就是“说教材”,教师用书中的“教材分析”非常详尽,是不是可以直接拿来用,有待商榷。
说课中的“说教材”,是为后面的说“教学流程”做铺垫,教材的编排意图、单元的语文要素、言语训练的序列梯度、文章的写法结构等等,都是说教材的重点。
这次比赛中,有部分选手还说清楚了“任务群的归属”,对新教师来说也是新的难度挑战。
在说单元整体情况时,老师们只关注到一个单元中安排的几篇课文,对“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快乐读书吧”这些内容却几乎没有说到。
这是不是也可以看出来日常的教学中,老师们也并没有把课文以外的内容和大单元进行融合,或者说,在潜意识里,就觉得它们和单篇课文没什么关联?
比如“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和单元页的要素正好形成闭环。并不是把单元内容都教学完,再单独学“交流平台”,而是可以贯穿在整个单元的每一篇课文学习中。而到了学完整个单元 ,再进行回顾时,不能只是把课文学习时的内容重复一遍,要引导学生有新的发现。
比如《黄继光》在四下第七单元,“交流平台”中列举了文章中的一段话,以及《“诺曼底”号遇难记》中的一段,旨在区别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对人物起到的作用。
这些在课文学习的过程中都已讲过,在这里还要再重复一下吗?需要找到不一样的解读点。
“为什么写黄继光用动作,写哈尔威船长用语言?写挑山工既有语言也有动作?”通过这一处的对比,学生就进一步理解不同的的人物不同的场景,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去描写。
除了说清楚单元要素,还要梳理和分析这一语文要素在整个小学阶段的编排特点。比如“复述”这一语文要素,三到五年级分别是不同的。
问题三:说学情,不能大而空泛
在说学生学习情况时,很多老师喜欢用“学生正处于……的关键时期,是……思维阶段,他们的认知能力……,心理特点……”,专有名词不少,但这样分析,和这篇课文要怎么教,并无直接关联。
学情是教学设计的起点。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发现课前精心设计的问题,认为会有很精彩的回答的问题,到课堂上成了“哑炮”,这就是源于我们对学情的不了解。
我们认为显而易见的答案,在学生那里,可能就是“隐藏款”,需要用精准的问题,帮他们找出来。
说学情,我们更希望知道学生在上这节课之前已掌握了什么,这节课后又能发展什么能力?学生学习这节课时,有哪些难点和痛点?这样,后面的教学环节才能让人明白为什么要这样教。
问题四:教学目标不切实际
教学目标,好像随便找一本教学参考书,都是陈列得丰富又详细。但这些目标,是否能落地,就不好讲了。
从大单元的整体教学构想出发,首先是说清楚单元教学目标,再说单篇课文的学习目标,然后到具体其中某一课时的目标。
比赛中,发现很多老师都是笼统说地一下教学目标,是哪一课时的呢?也不清楚。
一下子列出12345点,一课时怎么可能完成所有的目标。
这是说课时年轻教师比较缺少的经验。说第一课时,同时就要考虑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怎么安排;说第二课时,也要想清楚第一课时要教点啥,让学生干点啥。
问题五:多媒体如何辅助
在说课中播放音乐、视频是为了辅助说课内容,起到更全面直观的效果。
什么视频可以放?什么时候放?
一般来说,说课中会插入一些上课的实录片段,一来对自己说的这一教学环节更有佐证效果,二来也让听课者知道这节课是落地操作实践了的,不是想当然地空说。
但视频如果播放过多,则会适得其反。
比如用于上课导入、渲染情景的视频,在教学课堂上可以用,说课时,则不必放了。一些很有针对性的教学片段视频,可以辅助播放,时长为不超过20秒为宜。
问题六:说课还是背课
说课也是一种交际活动,表达不能过于随意,也不用一字不差地背说课稿,要注意和听课者的情绪互动。
有的参赛选手因为紧张或背得不熟,就缺少了一种“说”的感觉,即使内容很好,在吸引程度上也会打折扣。
当然,说课最关键最重要的还是“说教学环节”。这一部分是需要经过锤炼和实践打磨的,重要的是让听者知道要“怎么教”,和“为什么要这么教”。
对于新入职教师来说,倒不必追求“新、巧、奇”,或是把各种新名词用在自己的设计中。至于任务群、大概念、大单元、跨学科等课标“新”要素,没弄清爽就来说,是说不明白的。
不如,简简单单、扎扎实实地把单篇文本、把一节课怎么上好,说准,说透,就很好了。
对他们来说,路还长得很。
且行且思,学习不止,成长是要厚积薄发的。
转自我在小学教语文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