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结构与深度:基于课文的任务设计视点

2024/8/20 15:34:18  阅读:70 发布者:

设计语文学习任务,要围绕特定的学习主题(指人文主题)确定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意即设计学习任务要围绕人文主题确立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确定语文实践活动。可见,在以课文为主体的教材基础上设计学习任务,不能绕开课文,将任务悬置起来,而要准确地把握课文的特点,深入到课文内部去,根据课文及本课在本单元中的教学目标,选择并确定教学内容,让任务从课文中来、到课文中去,也就是课文内在地决定了任务的逻辑结构,并为实现在语文实践上的深度提供了基础。

基于课文的任务结构,既可指基于一篇课文的一个任务内部语文实践的构成,也可指几个任务中语文实践的关系。所以,任务的结构与语文实践的深度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基于课文设计任务,其结构是否能推动具有一定深度的语文实践,可以从这样一些视点来认识:一是任务的内在结构是否契合课文的内容,促进学生从语言表层走向深层;二是任务的内在结构是否推动了学生与课文的互动,从单一理解走向丰富;三是任务的内在结构是否有效拓展了学生的语文视野,从课文内部走向外部;四是任务的内在结构是否促进学生的语文经验产生迁移,使学生的语文经验能在不同的课文情境中应用,从单个课文走向一类。

根据这样的视点,我们归纳了语文任务的以下一些结构。

一、纵深结构:从语言表层走向深层

纵深结构,指任务推动学生在纵向上逐步深入体会语言的奥秘,感受语言的质感,发现语言的美感,也就是能从学习动力的角度支持学生从语言的表层走向语言的深层。深度的基础在于聚焦,聚焦方能形成纵深结构的任务,而聚焦就需要对课文语言进行整理、转换、创生,进而把握整个课文。

(一)整理语言,走入课文深处

课文从其本质来看,是有秩序的语言。这种秩序是生活的秩序经作者观察构思后形成思维的秩序,再从思维的秩序形成表达的秩序。语言的整理,就是要从表达的秩序读懂作者的思维,进而还原成生活。

如五上《将相和》一课,设计以下任务:1.将与相不和的原因是什么?请从文中找到句子,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2.蔺相如真的是凭一张嘴吗?请从文中找出“凭嘴”和“不只是凭嘴”的句子,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3.廉颇与蔺相如最终能和的原因又是什么?请从文中找出句子,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4.交流:你觉得两位主人公的个性各有什么特点?这个故事又给予了你什么启示?这一个任务的设计就从课文表达的秩序还原成了生活的秩序,把课文的语言进行一次整理,走进了课文的深处。

(二)转换语言,促进深度实践

转换语言,是指运用自己的语言改造课文的语言,这种任务有助于学生在走进课文的同时又能从课文中走出来,用自己的视角理解课文,用自己的语言改造课文。这种任务所达到的语言实践的深度比一般的读读议议要深入得多。

如五上《太阳》一课,设计以下任务:当你读完课文《太阳》之后,应该已经对太阳有所了解了。现在如果你就是太阳,请你给小朋友们作一个自我介绍。这一项任务要求学生不仅要对课文语言进行全面梳理,而且要从中筛选出自己认为比较重要的内容,并把这些内容用第一人称的语言进行转换,有力地推动了学生在读写实践中反思自我的语言积累。

(三)创生语言,获得语言经验

语文实践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学习迁移,形成自我的语言经验,拥有语言能力。因此,要推动语文实践向纵深发展,就要促进学生在课文学习的基础上,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语言。

如五下《手指》,设计以下任务:1.读了《手指》之后,你觉得哪些句子最有趣,画出来。2.概括地说一说五个手指各有什么作用。

3.课文最后说“如果能一致团结,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你能不能根据这句话编一个故事?这个任务有助于学生走进课文并且走出课文,运用自己的语言与想象,在作者的课文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语言经验。

二、平衡结构:从单一理解走向丰富

课文作为典范性的文本,其内涵往往是丰富的。因此,一个富有实践深度的任务需要有多种学习方式的共同参与,形成平衡的结构,保证学生以丰富的语文实践获得丰富的阅读体验。

(一)感悟与分析思维的平衡

感悟和分析作为两种理解课文的思维方式,各有优势。感悟更有利于整体把握课文,发挥读者的主体性;分析更有利于精细地把握课文,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二者的平衡,有利于优势互补。

如四下《千年梦圆在今朝》,设计如下任务:1.请搜集关于中华民族“飞天梦”的神话、传说,并能把故事讲出来。2.请整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飞天梦”逐步实现的“大事记”,注意语言要简洁。3.除了课本中的这些信息,通过查资料,你还知道我国哪些航空航天大事?4.你有哪些感想?请写一写。这一任务融汇了感悟与分析的思维,学生的语文实践深入、扎实。

(二)独思与对话学习的平衡

在语文实践的过程中,需要学生专注地投入,这就要给予学生独思的空间;同时,阅读与表达能力的发展,又离不开学习伙伴之间的交流。二者的平衡,有利于丰富课堂交流,形成更加深入和开放的课堂文化。

如六下《匆匆》一课,设计如下任务: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到课文中的连续问句,想一想,你能回答出这些问题吗?2.交流:读了课文中关于时间流逝的话语,你觉得时间有什么特点?3.再次读课文,思考:作者对于时间的流逝,流露出哪些感情?4.再次交流:你有哪些关于时间方面的故事与体会?和同学们说一说。5.写一写自己对时间的感悟与理解。此任务中独立思考与对话交流的融合进行,让学习过程更加立体与深入。

(三)口头与书面交流的平衡

课堂中的语文实践大量运用口头交流作为工具,具有短、平、快的优势,但是书面交流则具有丰富、深入、全面的优势。在任务设计中,有意识地实现二者的平衡,更有利于素养的积累与发展。

如三下《方帽子店》一课,设计以下任务:1.请默读课文,把你觉得最意想不到的画出来,说一说这些内容有什么特别之处。2.再次默读课文,想一想为什么孩子们喜欢圆帽子,而大人们却戴方帽子?概括地写一写原因。3.你能把这个故事复述出来吗?注意复述的时候把意想不到的感觉讲出来。这个任务中口头交流与书面交流并行,使课堂交流多元、协调,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积淀。

三、关联结构:从课文内部走向外部

课文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其不仅有内部的因素相互作用,更与作者、读者、时代等外部因素相关。作为推动语文实践的任务,既要助推学生理解课文,积累语言文字,提升思维品质,更要有效地拓展学生的视野,从更丰富的视角理解语文,跨出语文,培育文化自信。

(一)向内关联

向内关联的任务是指结合课外资源设计一项任务,用任务实践来关联课文内容,达到从外向内关联,进而达到梳理、概括、理解、反思课文的目的,提升阅读能力。

如四上《梅兰芳蓄须》一课,设计以下任务:1.梅兰芳先生诞辰129周年主题展览中有“可贵的空白”章节,现在请你来填补这个空白。2.读课文,抓住你认为最能打动读者的瞬间,形成“最美相片”,用简洁的文字描述。3.以自己的话语表达对梅兰芳的敬意。课内外视角、内容、思想、情感的结合,使课文的解读获得了深度。

(二)向外关联

向外关联的任务是指择取课文中相关内容,并与课文外的资源相对接,使两者相互印证、相互补充,推动学生以更加宽广的视野理解课文,达到深度理解的目的。

再以《梅兰芳蓄须》为例,设计以下任务:1.读课文,把课文与《梅兰芳传》的目录进行对比,看看课文内容属于哪个章节。2.阅读课文内容,梳理梅兰芳“拒演”的情节,并对照《梅兰芳传》中的相关章节,进一步了解“拒演”的情况。3.再次相互补充着读,看课文与《梅兰芳传》中又分别写了哪些“参加演出”的情节,体会梅兰芳的人格力量。

(三)向己关联

阅读需要读者的参与,以自己的经验介入到理解接受文本的过程中。因此,语文实践要促使学生将课文与自己的经验关联起来,唤醒学生的经验并运用这种经验理解课文,丰富语文积累。

如三下《赵州桥》一课,设计以下任务:1.假如你是导游,试着运用“闻名、雄伟、创举、美观”这些词语来介绍赵州桥。2.利用休息天,参观绍兴的八字桥,观察这座桥的特点,再用以上四个词语来介绍八字桥。这个任务把学生的参观体验与阅读课文结合起来,更有利于学生活学活用。

四、意象结构:从单篇课文走向一类

意象结构的任务,就是通过把一篇课文中独具形象性的东西提炼出来,以此为抓手,推动学生通过学习一篇课文,走向一类课文。这类任务有利于学生在比较中揣摩把握立意、主题、形象、风格、单元主题、语文要素等。

(一)以人为象

人物以及人物形象所凝聚的思想、文化认同,历来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也是文学作品之所以打动人心的原因所在。培育文化自信,需要把人物形象种在学生的心灵中,让其从中汲取精神力量,成为真正的中华文化传人。

如学习了《盘古开天地》,就安排搜集中国神话故事的任务,诸如夸父、黄帝等故事,拓展阅读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文明起源的故事;学习了《梅兰芳蓄须》,就安排搜集中国戏曲名家故事的任务,拓展阅读反映优秀戏曲名家人格力量的故事。也可以把相类似的人物形象进行比较,如扁鹊与华佗两位名医故事的比较。

(二)以情取象

文章不是无情物,优秀作品打动人的原因在于文章的情感引起了读者的共鸣。而作者表达情感时,常常会把情感附着在某一种物体上,即所谓“寄情”。设计任务时,以情感取物象,由此延伸开去,感受文章表达情感的方式,获得走进情感世界的钥匙。

如六上《青山不老》一课,设计如下任务:1.请在文章中找出描写青山的句子,用自己的话说说这是怎样的青山。2.请在文章中找出描写老人的句子,用自己的话说说老人在怎样的情况下创造了青山。你怎么理解“青山不老”?3.请在课外找一篇描写青山的文章,说说“青山”又有什么寓意。这一任务让学生初步体会了“一切景语皆情语”的文学创作手法。

(三)以意立象

“意犹帅也”,文章的立意即为作者的写作意图。阅读能力的发展,需要推动学生能从文本中感悟到作者的立意,把握文章主旨。

如五上《桂花雨》一课,设计如下任务:1.默读课文,概括地说一说桂花给“我”带来了哪些美好的回忆。2.文章中是怎样描写“桂花雨”的?请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你觉得这是怎样的“雨”。3.故乡的桂花为什么是最好的?你的故乡有哪些东西让你觉得是最好的?请找一些回忆故乡的文章来读一读。从“桂花雨”到“故乡”,通过理解与拓展,学生就触摸到了“故乡”这一文学母题。

自小学教学设计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