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课标”)关于教学活动实施,分别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等方面,给出了开展“单元整体设计”“单元整体教学”“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建议。素养导向下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是一种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的教学方式,是指教学实施者从单元视角出发,对课程标准、教材等教学指导性资源进行深入解读和分析,根据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对学生特点及学习情况的掌握,结合教育教学经验,将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整合和重组,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教学主题,并以该主题作为一个单元的教学。这种学习方式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强调真实问题解决,注重合作与创新能力培养,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基于核心素养内涵的课标解读
(一)厘析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教学目标
2022年版课标首次明确了课程目标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核心素养反映了数学学科的基本特征,凸显了其独特的育人价值,集中表现为“三会”。“三会”表达的核心素养是一种内隐的心理特征,因此在教学实践中,需要把其细化为外显的行为表现,使其可观察、可操作、可测评。根据小学的知识特征和学生的认知发展,2022年版课标明确了十一个核心词作为核心素养在小学阶段的主要表现,将其落实到对应领域及主题教学中,依托具体内容,构建目标设计路径,所以厘析核心素养导向下各级目标间的逻辑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1.从核心素养到课程总目标
课程总目标中明确了核心素养的内涵,并对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提出了总体要求,表现为“四基”“四能”和“正确的情感态度”三个方面。这既是学生核心素养形成的基础,也是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
2.从课程总目标到学段目标
整体推进课程总目标落实,需要基于核心素养的整体性、一致性和阶段性,依据核心素养在不同学段的主要表现,结合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细化落实学段目标。
以小学阶段的“运算能力”为例,2022年版课标在不同学段分别提出不同要求。第一学段,形成初步的运算能力;第二学段,形成运算能力;在第三学段,发展运算能力。各学段目标对“运算能力”阶段性要求的明确,促使学生理解运算对象,掌握运算法则,探究运算思路,选择运算方法,设计运算程序,求得运算结果,养成“研算法,究算理”的严谨思维习惯,初步形成“实事求是”的理性精神,从而在数学实践中逐步落实“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
3.从学段目标到单元教学目标
单元教学目标是对学段目标的进一步细化,既反映核心素养落实到单元整体教学中的具体要求,又体现不同学段教学内容与要求的具体特征。教师依据核心素养在不同学段的主要表现,结合教学内容,全面分析单元和课时的特征,基于单元整体设计教学目标,围绕学段目标细化每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充分发挥核心素养在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与实施中的指导作用。
例如,对于第二学段“数与运算”的教学,要求学生探索和掌握多位数的乘除法,感悟从未知到已知的转化;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能进行整数的四则运算,会运用数描述生活中事物的特征,逐步形成数感、运算能力和初步的推理意识。对于“数量关系”的教学,要求学生运用数和数的运算解决问题,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常见数量关系:总价=单价×数量,路程=速度×时间这两组乘法模型;能用这些数量关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能对结果的实际意义做出合理的解释,形成初步的模型意识和应用意识。这就要求教师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视角出发,对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学生实情进行整体分析,确立合适主题,整合教学内容,基于单元整体教学的设计与实施,厘清学段目标和单元教学目标间的关联。
4.从单元教学目标到课时教学目标
2022年版课标在“课程目标”部分明确了总目标和学段目标,通过单元整体教学,联结了学段目标和单元目标。因此,在数学课程的具体实践中,教师要将这些目标分级落实到具体的课时中,搭建以核心素养为统领,形成“总目标——学段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分级落实的课程目标路径。
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三位数乘两位数》为例,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仔细研读教材,基于学情调研结果,确定单元教学目标并将其分解为课时目标,分时、分步、分层实施课时课堂教学,由此推进单元目标的实现,为实现课程总目标,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结构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教学内容
突出课程内容的结构化是本轮课标修订的主要变化之一。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要突出以主题为线索的内容整体编排,凸显学科结构的素养相关表现,推进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单元整体教学。这有助于教师从整体上结构化地理解课程内容;用系统的眼光、结构的视角认识数学教学;通过整体设计、分步实施,促进课程目标的实现。
1.突出以领域主题为线索的内容编排
2022年版课标将小学阶段的课程内容分为四个领域,每个领域又以主题形式进行结构化整合,由此凸显课程内容的整体性,关注内容的发展性。
例如,“数与代数”课程内容领域在小学阶段包括“数与运算”和“数量关系”两个主题。基于同一主题下不同单元内容的统整,把握“数与运算”和“数量关系”的关联,通过“素养导向、主题引领”,促进学生初步形成推理意识与模型意识,进一步发展运算能力与应用意识。
2.凸显以学科结构为关键的素养表现
以核心素养发展为线索,注重对教学内容的整体分析,帮助学生建立对数学学科知识本质“前后相关,纵横相联”的整体理解。
“三位数乘两位数”这一单元所属“数与代数”课程内容领域,以“运算能力”“推理意识”“模型意识”及“应用意识”为主要核心素养表现。通过唤醒学生关于“多位数乘一位数”与“两位数乘两位数”学习活动经验,逐步建立整数多位数乘法的一般运算模型,为小数乘法的单元学习做好铺垫。
3.设计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活动
对学习内容的整体分析是有效设计与实施教学活动的前提。从“联系的观点”和“变化的思想”出发,分析单元内容及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教师从整体上结构化地理解学科本质。整体把握学科内容,提炼单元“大概念”;梳理单元关键内容,提出单元“大问题”;结合“大概念”与“大问题”,设计单元“大任务”,以单元整体教学为活动载体,实现“三会”目标。
(三)转变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教学方式
1.探索单元整体教学方式
2022年版课标建议,积极探索“大单元”教学,推进基于核心素养和领域主题引领的单元整体教学。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学习任务及对象,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或多种方式相结合,充分发挥教学方式的课程育人价值,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2.关注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2022年版课标提到,在教学中要积极改变传统的以课时为单位的教学设计,教师要关注对教学内容的整体分析,推进单元整体教学。体现具体内容与核心素养及其主要表现间的关联。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要整体把握单元教学内容,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分析单元核心素养主要表现,确定单元教学目标,规划单元教学进程,整体设计,分步实施,促进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整体把握与结构化理解。
3.推进单元整体教学实施
2022年版课标明确提出:注重发挥情境设计与问题提出对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促进作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逐步发展核心素养。
其一,创设真实情境。研究表明,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数学学习起点往往不是逻辑公理,而是生活实例。基于对单元教学内容的分析,选取学生熟悉的真实情境,关注情境的多样化,发挥情境素材在单元教学中的独特育人功能。
其二,设计合理问题。在数学教学中,问题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驱动学生积极思考、助推教学进程的关键要素。在教学时,聚焦统整性、探究性、挑战性、发展性的数学大问题,并分层设计子问题串,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促进其数学思维及学科素养发展。
(四)关注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学业质量标准达成与教学评价实施
2022年版课标从“内容为纲”改为“内容为纲+质量驱动”,从“内容标准”改为“内容标准+学业质量标准”,关注学生“学会了什么”“发展了什么核心素养”。数学课程学业质量标准是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及评价的依据,同时对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单元整体教学的过程中,要坚持学业质量标准的导向作用,实现以“标”促学、以“评”促教。
1.课堂教学评价
基于核心素养导向,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和学情特点,采用适当的评价方式;在评价中关注“四基”“四能”“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课程总目标三个方面的落实,关注以十一个核心词为主要表现的核心素养发展,关注各学段、各主题下单元教学目标的实现,整体设计单元教学评价。
2.学业水平考试
坚持素养立意,凸显育人导向。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考试命题,教师要严格遵循课标要求和学业质量标准,关注学科本质,关注通性通法,综合考察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在命题中基于学科单元整体推进,实现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考核与评价。
二、基于核心素养表现的单元内容分析
乘法运算是小学阶段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内容,承载着发展以“运算能力”和“推理意识”为主要表现的核心素养的重要功能。
以人教版教材为例,整数乘法按“螺旋上升,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编排。“三位数乘两位数”是小学阶段整数乘法学习的最后一个模块。其教学内容包括“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积的变化规律”“数量关系”和“解决问题”四个部分。教材的编排意图是让学生通过理解迁移构建多位数乘法的计算模型;探究“积的变化规律”,培养简算意识;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运算能力及推理意识;在理解“速度”和“单价”概念的基础上,理解乘法模型中“路程=速度×时间”及“总价=单价×数量”的数量关系并解决实际问题,在学习中发展模型意识及应用意识;学生在整理复习中形成知识间结构化关联,积累基本数学活动经验。
三、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单元整体教学建议
单元整体教学就是坚持核心素养导向,结构化整合教学内容,以真实学情为基础,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通过“单元”这一基本教学单位,提炼大概念,聚焦大问题,设计大任务,帮助学生在单元微课程学习中形成“四基”,发展“四能”,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落实课程目标,发展核心素养。
(一)提炼“大概念”
这里所说的“大概念”是指反映专家思维方式,彰显核心素养表现的概念、观念或论题。“大概念”体现课程育人,指导学科实践,是贯穿单元结构的核心。在单元整体教学中,以主题下的大概念为线索,帮助教师整体把握主题内容,结构“主题引领——单元设计——课时推进”内在关联,在“联系”和“变化”中促进核心素养的实现与进阶。
马云鹏教授认为,小学阶段的计算都是数的运算,本质上都是对计数单位的操作。他还指出,小学阶段的乘法模型是两组常见的数量关系之一,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分析问题情境中的数量关系是否符合“总数=每份数×份数”。在“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单元学习中,教师提炼以“计数单位”与“乘法模型”为主要表达的核心概念,引导学生以此搭建概念体系,明确内容本质。
(二)聚焦“大问题”
这里所说的“大问题”是指总领课堂教学设计,着眼核心素养落实的问题。“大问题”聚焦学科本质,突出大概念,是统领单元结构的线索。核心素养导向的单元整体教学,要求设计基于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促进学生思维能力提升的问题串。以大问题为依托,帮助教师深刻理解学科本质,揭示“课标解读——教材分析——学情调研”的内在关联,结合现实情境,在知识学习与问题解决中,促进大概念的理解与迁移。
郑毓信教授在其《数学深度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提到,“问题引领”是中国数学教学的重要特色,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方式。以核心问题为导向,通过提问、反问、设问、追问等问题引领方式,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大问题的聚焦,基于对教材内容的整体把握,对核心概念的深刻理解,及对核心素养主要表现的具体解读。在“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单元学习中,教师围绕“如何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和“如何用乘法模型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设计的核心问题,引导学生解决相关子问题串,聚焦问题引领。
(三)设计“大任务”
这里所说的“大任务”是指促发学生深度学习,实现核心素养进阶的任务。“大任务”结构教学方式,指向大问题,是关联单元结构的支架。推进单元整体教学的过程是以“大问题”为联结的教学实践,基于“大概念”提炼和“大任务”驱动。单元整体教学具有“大主题”统领、“系统化”分析、“整体性”编排、“结构化”关联的内涵特征,以“大任务”为载体,整体把握教学内容,准确建构教学要素,帮助教师整体进行单元设计,洞察“概念建构——问题引领——任务驱动”内在关联,在自主操作和实践表达中促进问题的转化与探索。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大概念”的建构,是在“大问题”的引领下,经历问题发现和提出、分析和解决“大任务”完成过程,运用认知手段和元认知策略,不断进行“意义理解”与“概念建构”的过程。这个过程综合性与层次性相结合,关联性与实践性相联系,帮助学生实现核心素养发展。在“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单元学习中,教师设计以“迁算法,究算理,揭本质”和“画图意、析概念、建模型”为主要表达的核心任务,指导学生以此展开任务序列,具化问题特征。
聚焦学生素养发展,积极探索以单元整体教学为实践路径的教学方式改革,是一线教师践行2022年版课标课程育人理念的有效策略。在教学中,教师应基于教材深度解读,精准学情分析,关键课例研磨及单元作业设计,有效设计并开展教学活动,以此培养具有数学眼光、数学思维,会数学表达,能适应未来发展的接班人。
转自小学教学设计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