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不同学科的问题链该如何设计?

2024/8/20 14:52:57  阅读:82 发布者:

问题链是学生学习中推进思维进程的脚手架,问题是学生思维发展的触发器,它们彼此关联而又有序。设置问题链能够有效克服提问的细碎、离散、低认知及随意等不足,帮助学生完成知识建构,形成整体性思维。本文以三大学科的问题链设计为例,结合实际的案例为教师提供问题链的设计策略。

2022版语文新课标强调“学习任务群”的构建,旨在把语文教学内容结构化,改变语文教学中存在的碎片化、随意性、多重复的弊病。指向结构化思维的群文阅读问题链设计,是基于群文阅读的核心议题,设计出主干问题、辅助问题、子问题,是“学习任务群”在课堂落地的实践。

在群文教学中,有些群文阅读的核心议题并不具有语文性,真正的语文性往往需要通过几级议题才能落实。围绕核心议题需要配备3~4个主干问题,结构化议题才能初具雏形,师生才可以根据层级化的议题,围绕多文本有条不紊地展开研读。

群文阅读问题链是为完成核心议题的探究(重点),将议题转化为层次分明的一连串教学问题。它应当具有“三性”:阶梯性、策略性和开放性。

阶梯性是指在主干问题的序列安排上,主要考虑成分技能的多少以及难易程度、由简到繁、由易到难排序;辅助问题则是对主干问题的进一步细化。

策略性是指激活已有经验,展示知识技能;应用知识技能,将知识技能迁移到新的议题探究中,学生需要结合具体的文本材料,以“有料之物”言之有据。

开放性是指问题设置和讨论应该具有开放性,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批判。

群文阅读的核心是结构化,教学的推进过程就是议题的建构过程。议题就是将群文文本进行结构化组合的核心问题,而核心问题的达成是需要一组有内在逻辑关联的问题逐层推进来达成的。根据文本组元特点、议题与问题之间的关系、群文阅读课型的差异,可以形成以下问题链设计结构:

1.辐辏聚合式

顾名思义,这一类型的问题链设计就像一个车轮,中心问题就是车轴,主干问题就是车辐,共同构成一个辐辏式的问题链结构。这种结构的文本往往是同质组元,不同的主干问题指向核心问题的不同方面,体现思维的逐渐聚焦过程,最终形成对核心问题的突破。

如群文课例“不一样的狐狸”以核心议题为引领设计了三个主干问题,三个并列的主干问题在信息提取和分析的基础上指向核心问题的达成,整个设计体现了思维聚合的过程。

2.往复对照式

这一问题链设计主要用于通过多篇文本理解一篇主要文本,进行比较、求证,形成最终的意义理解。往复对照就是核心问题在不同的文本和环节中反复出现,让学生在比对、议论、统整中形成新的认识。这样的“问题链”教学看似重复,实则自有理趣。

六年级上册八单元“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以“对鲁迅的认识”为主题,构建群文议题“不同人眼中的鲁迅”。

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后,借助一组表现不同形象的鲁迅的文本,以“文中的鲁迅什么样”为核心问题,让学生从不同文本中提取不一样的鲁迅形象,再将信息进行统整,从而对鲁迅先生形成一个丰满的、立体的认识。

3.差异比较式

这种结构的文本往往是异质组元,文本之间的差异化明显。主题、内容、结构、语言等方面均可以成为文本差异的比较点。在教学时,往往从这些差异点入手,进行不同层面的比较,比较的过程就是议题的学习与建构过程。

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比较时,核心问题要贯穿始终,主干问题和辅助问题也要以核心问题为线索串联,使得教学环节如串珠般成为整体。

例如,群文课例“数字与诗境”选择《山村咏怀》《望庐山瀑布》《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江雪》四首古诗。以核心问题“数字入诗有什么不同作用?”串联整个课堂,学生在比较、分析中进行集体建构,探究数字入诗的不同作用。

数学教学必须超越“碎片化教学”,帮助学生构建起整体性的认识,逐步学会从层次的角度进行分析和思考。问题链不仅能从宏观角度构建整个大单元、大主题、大情境的教学,也能从微观角度助力课堂教学的某个环节教学任务的完成或者突破课中的重难点。

因此,教师需要以问题链激活学生原有认知视域中与问题相关的知识、技能、方法,将原本零散在个体认知域中的知识、信息聚拢,形成以问题为中心、相互关联的认知群组,进而实现结构化学习。

1.以问题链提炼单元共性特征,促进知识结构化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单元主题提炼并设计主问题(或主问题群),围绕主问题进行问题细化与拆解,并对这些问题进行整合加工和系统编排,使之合理地分散到单元中的各个课时中,形成紧扣目标、前后勾连、层次递进的问题链,基此刻画出一条“学习之路",为教学活动的高效开展提供引领和支撑。

据此,下面将以“数与代数”领域的教学进行说明。

整个设计过程始于对教学内容的分析。从内容结构来看,“数与代数”领域主要涵盖“数与式”“方程与不等式”及“函数”三大主题。为进一步聚焦基础性内容,教师梳理了苏科版初中教材中关于“数与式”的内容(主要有七年级上册“有理数”与“代数式”、七年级下册“幂的运算”与“整式乘法和因式分解”、八年级上册“实数”、八年级下册“分式”与“二次根式”)。

基于新课标要求和学生发展需求,对相关单元的教学内容进行整体分析时发现,“数与式”主题在“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观念""应用意识"以及"创新意识"等核心素养落实层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教学时,教师依据不同教学内容,侧重培育学生不同的核心素养。因为“了解代数推理”是新课标初中部分“数与式”主题的新增内容要求,因此必须充分重视,下面以"推理能力"素养的发展为例做进一步深入阐述。

新课标对于推理的要求是,小学阶段形成推理意识,初中阶段形成推理能力。从“推理意识”到“推理能力”的分水岭是七年级下册“证明”的学习。在此之前应不断积累推理知识,促进学生推理意识、理性精神的形成;在此之后,应明晰代数推理的知识体系以及严谨的代数推理的表达。

因此,需分析上述相关内容对代数推理能力形成的价值。同时结合学情,分解各章节代数推理的具体任务要求,对各章节分别思考三个问题:

通过该章节的学习,能获得哪些可用于代数推理的基本知识?

贯穿该章节始终且能体现代数推理的主要教学内容有哪些?

该章节能促进代数推理意识(能力)进阶的典型性素材有哪些?

“有理数”中,相反数与绝对值的概念、有理数的运算法则与运算律等可作为代数推理的依据,有理数的运算教学是巩固代数推理意识的主要教学内容,有理数的混合运算与简便运算是促进代数推理意识进阶的典型素材。

“幂的运算”中,同底数幂的乘除法、幂的乘方以及积的乘方等运算的运算法则可以作为代数推理的依据,幂的相关运算是促进代数推理能力进阶的主要教学内容,各运算法则的逆运用是促进代数推理能力进阶的典型素材。

依此,在对各章节借助问题链进行结构化思考的过程中,发现贯穿“数与代数”领域的教学视角。

2.用问题链驱动学习活动接续,推动学生经验条理化

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需要以问题链引领、活动驱动的方式组织课时教学。以苏科版教材八年级下册“二次根式的乘除”第一课时引入环节为例,我设计了“递进式”问题链引领学生活动,具体如下:

问题1:在图中,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AB=2BC=8。根据已知条件,画出矩形ABCD;并计算矩形ABCD的面积是多少。

设计意图:让学生独立操作,唤醒在网格图中画矩形、借助割补法求图形面积以及用两种方式表示图形面积得到等式等基本经验。在处理该问题时,通过有能力独立完成的学生的展示,帮助所有学生回忆已有知识或者矫正活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误,从而确保学生顺利激活经验。

问题2:你能根据上述方法,得到更多的等式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再次独立经历探索与发现的过程,运用并巩固激活的经验,获得更多的等式,形成丰富的研究素材。

问题3:请小组内分享你的结果,并交流有何发现?

设计意图:学生在小组讨论中,能发现独立探索中存在的问题,譬如计算错误等;同时,小组成员分享各自的发现,在寻求达成共识的过程中,经历分析、评价的生生交流,思维激励碰撞,促进学生对得到的等式左右两边在结构上形成理性分析,从而对后面法则的提炼做好铺设。

这组“递进式问题链”在活动组织上采取学生独立完成与小组合作交流交替进行的方式,既给学生独立思考、发现自身知识结构上存在问题的空间,又给学生彼此交流、互相借鉴的平台。

活动过程中,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运用经验获得大量素材,在“动”与“用”中思维从浅层逐步深入。在分析素材、发现新规律时经历了分析与综合、评价与创造的过程,思维处于高阶状态。

思维品质作为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反映人的思维个性特征,内容涵盖理解、分析、比较、推断、批判、评价、创造等方面。

首先,基于思维品质的问题链设计须围绕思维品质的主要内容来开展,并结合学生的年龄与思维发育水平,由简入难,逐步深入。其次,问题链的设计要与教学内容深度融合,切合文本的主题意义。最后,设计问题链时既要关注问题之间的连贯性、层次性和创新性,又要思考学生认知的阶段性和差异性。实现教师通过问题链教学设计帮助学生思维沿链拓展;学生通过解答问题链,能够提高自身的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能力,使思维品质的培养在小学英语课堂落地。

本文所讨论的“问题链"是一种能够关照到教学内容系统性、整体性、关联性、层次性的提问方式,即通过问题链教学可以帮助学生锻炼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

应根据思维品质的表现形式的具体要求提取出思维训练内容,并结合教材匹配出相应的教学设计内容(见下表),以系统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但在具体分析、匹配的过程中,思维品质的表现形式与思维训练内容并非是一一对应,经常会出现相互重叠的情况。

1 思维品质的表现形式对应的思维训练内容与教学设计内容

在英语学习活动观理念的引领下,结合思维训练形式与内容,问题链的类型可划分为:学习理解类问题链、应用实践类问题链和迁移创新类问题链。

1.学习理解类问题链

这类问题基于基础的事实与信息,教师根据文本内容的基本大意、细节信息等提问,学生可以直接从文本中找到相应的问题答案,此类问题链可起到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文本内容的作用。

对应思维品质培养的训练内容主要为:观察、识别、获取信息的能力。例如,在阅读教学中可以提出以下理解语篇类的问题链:

Q1What is the story about?(观察)

Q2Where and when does the story happen?(观察、获取)

Q3Who are the main characters in the story?(获取、识别)

Q4What happened in the text?(观察、获取)

通过以上理解类问题链的提问,帮助学生梳理文本内容,使学生通过浅层次的理解就能找到答案,帮助学生在思考中形成文本的主要框架,让学生回答问题链的同时锻炼其低阶思维能力。

2.应用实践类问题链

这类问题一般没有现成的答案,学生解决此类问题需要结合自己对文本的思考并联系自己的认知经验,使学生由浅层次问题出发到深度理解文本、由文本显性问题探究到思考文本的隐性问题、由了解文本内容到明晰作者写作意图,在解决问题链的过程中解读文本。

让学生的思维向自己的实际生活靠拢,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深度解读文本。此问题链对应思维能力培养的训练为:辨析、批判与推断。

Q1What does the writer tell us aboutDo you agree with the writer?(归纳、辨析)

Q2What does the writer want to tell us?(辨析)

Q3What do you think of······?Why?(辨析、批判)

Q4After reading this storyhow are you feeling?(辨析、批判)

通过此类问题链设计,主要是训练学生整合和评价能力,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具体教学时,教师可以采用“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小组讨论→分享观点”的教学流程,让学生参与到对问题的思考中,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3.迁移创新类问题链

这种问题链是在学生对文本深度理解的基础上,为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的针对文本语篇内涵的拓展性问题。该类问题链一般没有确定的答案,学生需要结合逻辑思维、批判思维和情感态度等形成评价和结论,对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培养高阶思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Q1What do you learn from the story?(推断、归纳)

Q2If you were······,what will you doWhy?(批判、推断、创新)

Q3What will happen nextWhy?(创新)

迁移创新类问题链设计具有开放性和创造性。对应思维品质培养的思维训练内容主要为:批判与创造能力,要求学生能个性化解读文本并批判性地评价文本。教师要用欣赏的态度倾听学生对文本的多样性解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自中国教师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