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项举措”让核心素养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落地生根”
2024/1/29 15:39:01 阅读:230 发布者:
作者信息
杨雪梅 /重庆市江津区四牌坊小学校;
杨志鹏/重庆市江津区四牌坊小学校。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如何让核心素养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落地生根”是目前学校教育教学实践面对的重要课题。
首先,创建良好课堂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是树立科学教学理念。坚持课程思政和五育并举融合,在发掘各学科所蕴含的相关教育元素基础上,润物细无声地落实在教学实践中。二是明确教学目标。在明确新课程改革的总体方向基础上聚焦核心素养和核心知识,逐级落实素养型课堂教学目标。三是优化教学方式。以“学科育人方式变革”为突破口和着力点,加强学科实践和主题探究,全面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四是创新学业评价。探索、落实质量标准和评价育人实践模式,促进教—学—评有机衔接,让学科核心素养有效落地。
其次,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强化学科知识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一是联系实际生活。从学校和生活的角度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让学生从生活中理解知识,增长常识。二是创设教学情境。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能够理解更加透彻、有效,同时引发学生兴趣更好开展教学。三是运用游戏教学。在教学中,教师借助游戏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玩中学习知识,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兴趣,更快、更有效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再次,创造浓厚的学校文化环境,让道法课教学浸润学生心灵。一是夯实思想教育阵地。将红色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融合,利用国旗下讲话、队会、班队课等开展“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系列活动,增强学生成才报国的使命感。二是拓宽教学实践路径。推动思政育人走出教室,以“教室小课堂+校园中课堂+社会大课堂”形式强化“家校社”协同课程实践针对性与实效性,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三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课堂教学效果关键在教师,可通过落实青年教师“成长计划”、赛课等活动,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中国教育学刊(ID:zgjyxk)‘’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