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的申报存在哪些误区?

2024/1/29 15:27:15  阅读:81 发布者:

问题一:实践性不够,教学成果奖成了“科研成果奖”

问题:教学是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实践性是教学成果奖的根本特征。但是报成果奖的老师们把教学成果奖的申报书写成了“科研成果奖”的申报书,主要讲获批了什么样高级别的课 题,课题成果在高级别报刊上发表了多少论文,反复强调 和强化的是“学术性”而不是实践性。教学成果最需要说 明的是“为什么做”“做了什么”“做得怎么样”,要聚焦到教学实践上,重点阐明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怎么评或怎么考,而不是“研究了什么”“研究得怎么样”

分析:申报材料实践性不够的原因

一是教学实践基础本来就薄弱,实践薄弱就用文字来找补,“为赋新词 强说愁”,三分实践七分编造,明眼人一眼就能看穿。没有实践基础的所谓教学成果根本就谈不上是教学成果,还是不申报为好。二是教学实践扎实而且有成效,“做”得很好,但是“写”不出来,讲不清楚其中的道理,对于实践的描述、分析、解释不够,写得肤浅而表面,没有把教学成果的实践性讲明白。三是教学实践扎实而且有成效,但是写申报材料时价值方向错了,认为实践总是低下的甚至粗陋的,上不了台面,于是拼命拔高,用了很多深奥晦涩的学术词汇,甚至自己编造了很多概念,画了多个非常复杂的示意图、模型图,把简单问题过度复杂化了,不仅评审专家不明白,最后把自己也搞糊涂了。

解决:增强申报材料的实践性

一是坚持以问题为中心。讲明白这个教学成果要“面 向现实解决什么真实的问题”,而不是要“面向未来构建什么理想的框架”。问题不明确不聚焦是很多申报材料的 通病。问题要围绕教学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等要素展 开,问题要从负面来表达,比如学生发展片面、学生创新 能力不足、课程内容结构不合理、教学方式陈旧、评价方 式错误、师资队伍教学能力欠缺等。问题清楚了,整个申报材料就可以顺理成章地围绕分析和解决问题展开,实践性就水到渠成了。真正的教学成果要解决真问题,要真解决问题。

二是坚持以实践为基础。针对上述问题,梳理出教学实践中做了哪些事情,采取了哪些措施,分别解决了哪些相应的问题。很多学校“做”的比“写”的好,如果要进一步完善申报材料,就需要进一步挖掘实践中的亮点和重点。需要注意的是,实践性之实践指的是“教学实践” 或相关实践(如学校教育教学组织与管理、校本培训、校本教研、教育信息化等),而不是学校办学治校的所有实践。有的申报材料把学校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后勤工作等获得的奖励也写进来,这些内容与“教学成果”并没有多少关系,实属多余、败笔之举。

三是坚持以实用为导向。把有没有产生实效作为衡量成果实践性的根本标准。教学成果是指对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产生明显效果的教育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等。教学成果如果没有产生实际效果,没有对学生的发展、教学模式的改变等产生正面影响,就不能称之为“成果”,因为没有实际效果。

问题二:创新性不够,难以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教学成果的创新性有两个基本要求:一是具备新颖性,二是具备有用性,二者缺一不可。有用性指的是具有正面的社会价值,不能危害社会,危害社会的新颖不 是创新。从这个角度来看,各地所申报的教学成果可以分为四类。

一是不新颖。只是新瓶装旧酒式的包装,用了很多唬人的概念,甚至贴上学校特色XX教育”“XX文 化”的标签,除了标签新之外,在内容上都是老生常谈、陈年老酒,没有丝毫新意。

二是新颖但无用甚至有害。有些做法非常新颖,其他学校从未做过,但是这些做法 劳民伤财,大大增加了师生和家长的负担,效果很差甚 至只有负面结果。

三是既不新又无用,做法陈旧且没有益处。某些学校课堂教学中的一些陈腐做法,如加班加点、死记硬背、题海战术等就是如此。

分析:什么叫既新颖又有用。与过去本单位的做法相比,尤其是与国内同行的做法相比,具有鲜明的新颖性,解决了许多学校都没有解 决的问题,而且对于学生发展、教师发展、教学改进具有显著的实际效果。

好的教学成果需要具备校本化、实践性、创新性三个特征,一言以蔽之,就是“做得好”,必须基于学校课堂教学,必须是扎扎实实做出来的,必须是新颖且有用的。除此之外,好的教学成果还要“讲得清”和“行得通”。

“讲得清”是指把道理讲清楚,即讲清楚问题是什么,问题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以及解决问题的对策是什么,把其中的逻辑联系、因果关系讲清楚,把教学成果 的科学性、规律性讲清楚。所谓规律性,是指教育教学 要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符合人的发展的规律,要根据 社会和时代对于人的素质的要求,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 点,确定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等等。申报材料主要是用来讲清楚道理的,不是用来罗列事实材料的。因此,只知道本校的教学成果对于学生发展是有效的还不够,还要讲清楚为什么有效,既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

“行得通”是指教学成果具有可推广性,能够推广到其他机构、其他地区,能产生示范和引领作用。而要“行得通”,成果能被其他机构和地区学得到、用得上,前提是“做得好”和“讲得清”。只有讲清楚了“做得好”的道理,才能让别人容易学到位,否则,东施效颦,依葫芦画瓢,都属于表面文章,最后必然是画虎不成反类犬,优秀教学成果就发挥不了应有的示范作用。

做得好、讲得清、行得通,是好的教学成果的根本要求,也是好的教学成果申报材料要关注的关键要素。

参评成果必须符合国家教育方针、政策,体现时代精神和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遵循学生身心发 展和教育教学规律;必须围绕解决基础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创造性地提出科学的思路、方法和措施,经过实践检验,对于实现培养目标、提高教学水平和教 育质量效果显著,产生了广泛而积极的影响,至今仍在教育教学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来源 | 井老师公众号、课堂漫话

转自:“初始化工作室”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