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考试结束,按照要求,质量要分析起来。
这次,我留心了习作。
这是一篇半命题习作,要求如下:
“我们走过不平凡的2023年,迎来充满希望的2024年。”习近平主席的新年贺词温暖人心、催人奋进。回首过往,你的身边有为你无私奉献的亲人,有贴心陪伴你的好友,有用心教育你的老师……点滴感受总会触动你的心弦。请以“在你身边,我很……”为题写一篇文章。
我们班参与考试共49人,补充的词语统计如下:
幸福14次、温暖7次、快乐4次、安心4次、感谢3次、幸运3次、放心2次、开心2次、欣慰2次;
其他皆为1次,有庆幸、童真、高兴、感动、安全、敬佩、有力量、自豪。
49人参考,关涉到17个词语,重复最高的14次。
无论是折射出来思维广阔性,还是个体多元性,都算不得亮眼,充其量中规中矩。
半命题的形式,在考场作文中很常见。深受命题老师喜爱的主要原因,在于半命题习作是自由和约束的统一,更是限制与开放的融合。
习作的描述明确了情境,也明确了相应的限制与要求,而留给同学们补充的部分,要求和范围又没有完全限死,给予了部分自主性开放的空间。
半命题习作的基础,或者说关键基础就在于补充题目。但很多同学可能并没有真正认识到“补题”的重要性,只是简单地考虑文从字顺,读起来畅达就行。
事实上,这不是简单的选择一个词语或短语填补上去。
补题,是审题的延伸,顺应着习作要求统摄下的逻辑思维,对习作进行了相应的界定。补题决定了后续的选材,一旦失当,就会导致虽有内容但无新意;虽有新意但无深度。
所以,半命题作文必须要关注这个问题——
避免千篇一律
就以本次期末考试的习作为例,“在你身边,我很……”。如果仅仅考虑补题的通畅,连接在“很”后面的,大可以选择相应的形容词,结合前面铺垫性的语言,如“温暖人心”“催人奋进”“贴心陪伴”“为你奉献”“用心教育”等,将补题内容定位于表达内心感受的词语。
这是对半命题习作审题和补题的常规性思维。
“幸福”疯狂出现14次,基本都源自于这样的“不假思索”。
当你们满心以为自己审题准确,甚至精当时,却对其他同学也会“不约而同”地如此思考、如此选择而浑然不觉。
当你并没有对“幸福”有太多深刻而独特的感受,当你并没有从身边人中开掘出给你带来“幸福”体验感时,你真的能够写出属于你自己真实的“幸福”感受吗?
当然,并不是说选择了“幸福”,就完全不行,更不是说选择了这个方向,就写不出好文章,而是要能够在常规化思维的情况下,适当考虑一下其他同学可能会写什么?生活中,哪些经历和感受,可能是我独有的。
你最容易想到的,其他人自然也容易想到。
过于肤浅化的思考,就会形成一大堆的同类型素材。我们常说的“千篇一律”,就是因为这样的雷同而形成的。
考场作文也无法与其他同学沟通与交流,就需要我们运用独特的思维另辟蹊径,避免因为思维的常规化、浅表化,而踏入半命题习作之坑。
呼唤怎样的思维
为了避免雷同,防止惯性化的思考,所以半命题习作的补题选择要逆向而行,反其道而行之;也可以利用扩散思维,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尝试各种可能性。
我们看一开始罗列的选题,当大家都一窝蜂选择直接表示内心感受的词语时,有一位同学的补题是:
有力量!
这篇习作主要描写了自己参加校田径运动会,在朋友热情欢呼、动作不断的助威下,获取力量,最终进入复赛的经过。
比如补题中的“有力量”,小作者整体依照比赛前后的顺序,细腻而形象地展现了不同阶段时的心理状态,并将其与最后揭示的“不负朋友”结合起来,赋予了“有力量”丰富多样的内涵。
“有力量”,并没有直接言明是怎样的感受,但与具体的事例融合,却展现出丰富而多样的情感内涵。
这就是扩散思维。
记得还有一次半命题习作:
……的味道
很明显,“味道”是味觉层间的体验,味觉系统所能品尝到的滋味;当然,高年级同学也能领悟到其中可能包含的引申义,指向某一种具体的情味、意味等。
所以,填写具体食品味道的,很少;而趋向于引申义的补题,很多。
比如:
书本的味道、考试的味道、关怀的味道……
如果换个角度,逆向而行的话,可能会探寻到完全不同的风景。
比如:
批评的味道、失败的味道、考砸的味道……
如果再向深处想一想,难道就真的不能填写事物吗?
一块巧克力的味道、一碗混沌的味道、康乃馨的味道……
结合我们所遇到的事情,选择这些事物作为载体和寄托,将所要歌颂的人物品质,将自己所要抒发的情感,汇聚于这样的事物,这就不完全是状物类文本,而是借助于极具生活化的典型事物,赋予其表达中心的重任。
你看,同样都是选择具体的事物,但最终的角度新颖了,立意提升了,就赋予了习作更加浓郁的生活气息,整篇文章的利益自然也就非同凡响了。
这就是逆向思维的力量。
由此再回到这篇考场习作中来,班级中的学生居然没有一个逆向思维的,这很遗憾。如果逆向补题,可以有哪些选择呢?
比如:
在你身边,我很烦恼;在你身边,我很懒惰;在你身边,我很愤怒……
这些词语完全可以成为补题的范畴。或许有同学会说,如此逆向,不是满满的负面情绪吗?
首先,负面情绪不等于负能量。人生在世,不如意者十之八九,遇到挫折、失败,出现一些负面情绪,在所难免,将其作为写作素材,是“以我手写我心”的体现,不仅没有错,更应该点赞;
其次,命题要求并没有限制负面情绪。虽然习作引语中所罗列的例子是“温暖人心”“催人奋进”“贴心陪伴”“为你奉献”“用心教育”,都是正面素材,但最后的要求是“点滴感受总会触动你的心弦”,负面情绪自然也应该类属于“点滴感受”,也正是因为“触动心弦”,才会作为补题的内容;
再次,完全可以正话反说。可能是因为父母对你照顾有加,让你失去了自由成长的空间,这样的“烦恼”,既是自己的真实感受,也是另一个维度的赞颂。
所以,再次遇到这种半命题的习作,在补题时,可以试着多从不同的角度想出五个不同的词语,进行深入对比,并将整体性的结构规划出来,选择那些有故事、有细节、有画面感的内容,既能避免选材的雷同,又契合自己的真实状态。
转自:“迷恋语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