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恢复高考经历的三个阶段
1977—1997年,知识立意阶段, 注重考查的是知识记忆和理解的结果;考生得分较高,但存在高分低能的问题。
1998—2019,能力立意阶段,注重考查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明确了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的能力层级,至今适用。
2020——今, 素养立意阶段,注重考查学生提出问题、形成问题解决方案和评价问题、解决结论的素养。每个学科都有明确的学科核心素养要求。
二、素养立意
1.什么叫素养立意?
素养立意是对能力立意的一次进步和升华。
能力是中性的,而素养是有方向性的;能力预示着可能性,素养体现着必要性;能力强调能做什么,素养强调愿做、该做和希望做什么。
素养基于实然而趋于应然,融二者为一体,有较强的观念含蕴,凸显主动获得能力和主动应用能力的价值意义。
从另一个层面看,素养的土壤与养分源自知识与能力,素养的形成必须是建立在知识和能力基础之上的,没有知识与能力,也就无法孕育素养。所以素养立意的考查是知识、能力、素养三位一体的考查。
高考命题的素养立意指向,体现于在知识、能力、价值的融通与应用中测评学生的素养水平。
2.从“能力立意”到“素养立意”的考查
三个标志性事情:
一是,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对高考内容改革提出更高要求;
二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版) 在全国已基本完成全覆盖;
三是, 2020年高考取消考试大纲,首次出现新高考卷。
3.为什么要取消高考考试大纲?
要不要取消考试大纲?高考考场上究竟是让学生不假思索、奋笔疾书,完成答题任务? 还是让学生在考场上深思熟虑、运用书本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大家一致认为: 考试大纲从导向方面助长了中学的应试教育和题海战术。
2020年开始,教育部考试院不再制定《考试大纲》,也不再搞双向细目表。
取消了考试大纲,也取消了给命题老师的一些束缚,题目灵活了, 难度就大了。
4.取消了考试大纲, 以什么作为高考命题的依据? 高考题目怎么出?
以《高中课程标准》和《高考评价体系》(高校选人的要求)为考试依据;
改变应试教育、题海战术的模式,由“考知识”转变为“考思维”,由“阵答试题”转向“解决问题”。
三、“四手联弹”话高考
2022年4月教育部教材局、基教司、学生司,在教育考试院召开“四手联弹”: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新课程——高考内容改革研讨会”。
参加会议的有四家单位:教育考试院、全国高中课标组、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一线教师代表。
在2022年4月教育部考试院召开的“高考内容改革研讨会”王宁教授上说:
去年全国高考语文甲、乙卷中的阅读题采用了课标中的“思辨性阅读”“实用性阅读”“文学阅读”三种类型来出题。实际上,它们要考查的分别是逻辑思维、实证思维和形象思维。
用文学作品考查形象思维、用议论文考查逻辑思维、用说明文和应用文考查实证性思维,会更适切一些。
如果在教学中把握不住考查思维模式的意图,答这类题就会出现偏离。
王宁教授说:考语文能力主要在设问上,题目的设问应当是需要学生想的、又是文本应当考查的“点”,学生回答问题是需要根据思维规律推论得出的, 这样的题目是上等(如: 秦琼卖马的思考题) ;如果答案在文本里面可以找到,只能是中等题;如果答案似是而非, 只能靠刷题的经验猜出来, 这样的题目就是下等题。
近几年的高考语文题,上等和中等的题目数量不断增多。
王本华说:高考语文试卷在整体稳定中又有局部的优化,让我们感受到新的课程理念的不断融入。
其一,以情境任务为试题主要载体,这一追求与新课程的理念是一脉相承的。
其二,以综合考查为命题导向, 这一追求与新课程的理念特别是与语文的特性是高度统一的。
温儒敏教授提出了高考要加大阅读量,除了考精读,还要考速读,一目十行地读,摸爬滚打地读。《诗论》和《读〈拉奥孔〉》的题出得好。一万字的文章,15分钟读完,用200字概括文章内容要点,能不能做到。
四、新高考命题的导向——加强学生思维品质的考查
中国基础教育最大问题可能就是“模板化”、“求同思维”、标准答案, 这是工业化时代的进步,也是信息化时代的落后。
高考命题的发展方向就是让考生们觉得题目很新颖,不能用以前做题的思路来解决这个问题。并且题目本身更加贴近于实际问题, 抽象的东西越来越少,这才是真正的能力题和思维题, 更加注重了对考生创新能力的考查,这才是高考命题所要达到的目标。
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不仅仅语文学科是这样,各学科命题皆如此。
现在, 我们确实要思考:学生的思想如何提升?思维如何转换?如何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这是时代的需要。
1.提高学生形象思维的品质
什么是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是以直观形象和表象为支柱的思维过程。
形象思维是在对形象信息传递的客观形象体系进行感受、储存的基础上,结合主观的认识和情感进行识别,并用一定的形式、手段和工具(包括文学语言)创造和描述形象的一种基本的思维形式。
形象思维通常用文学作品考查
请看:2021年全国高考语文乙卷的文学类文本阅读第8、9题:
第8题:“王超杰为什么选择《秦琼卖马》的唱段,且唱得壮气不足? 请简要分析。”
答案: 王超杰借唱《秦琼卖马》抒发胸中郁闷之情;把自己卖瓷器与秦琼卖马类比,希望有人帮助自己渡过难关;唱得壮气不足, 更真实地表达了他当时的感受。
这道题需要考生有中国古代文化积累的背景,秦琼门神,京剧剧目《秦琼卖马》。
第9题: 买卖瓷盘的过程中, 杨成岳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作品简要说明。
杨成岳凑近细看,看了半刻, 便向王超杰点头微笑
当王超杰道出是生计所迫, 滑过一丝失望时, 杨成岳说“容我再想想”;
王超杰唱《秦琼卖马》,杨成岳“沉吟了一下”,“想了想”, 最终说明天到店钱货两讫……
第9题: 买卖瓷盘的过程中, 杨成岳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作品简要说明。
答案:
先是无意购买:杨成岳看出瓷盘是赝品,并不说破,以“小本生意”为由婉拒;
然后是有意相帮:表示再想想,留下王超杰并细心安排吃住;
最后决意相助:对戏剧的热爱,对世道人生的感悟, 让他知假买假、慷慨解囊。
解题步骤:画出描写任务的言行的句子,揣摩人物的心理,按顺序整理,最后分条陈述。考查学生文本梳理能力,阅读体验和思维过程。
2022年全国高考乙卷文学作品阅读: 萧红《“九一八”致弟弟书》
第8题: 这封信情真意切,“恍恍惚惚”的情感状态更是一再呈现。请分析这种恍惚感的由来。(6分)
要解答这个问题,考生要从阅读全文中找出“恍恍惚惚”的情感状态与“我”对弟弟的牵挂和思念的相关关系;从“恍恍惚惚”情感的背后看到“我”对弟弟的担忧和不舍。
参考答案:
(1) “恍恍惚惚”的情感状态与“我”对弟弟的牵挂和思念有关: “我”与弟弟相处短暂,离别之时弟弟年幼,在“我”的心中认为弟弟还未长大,而弟弟来信中说了一些苦闷的话,这让“我”不相信他已长大;二人漂泊在外,个人命运充满未知。
(2) “恍恍惚惚”情感的背后是“我”对弟弟的担忧和不舍:弟弟决定参军抗日, “我”担心弟弟的安全,不舍弟弟的离开,但又不能阻止弟弟,内心陷入矛盾;为看到像弟弟一样的青年而高兴,但又为没有见到弟弟而牵挂担忧。
5.对于弟弟先后在上海和山西的两段生活,“我”都放在周围年轻人的群体生活中来叙述,且有不同的感受。请对此加以分析。 (6分)
(1)弟弟在上海时,“我”的心理感受是慌乱:这些流浪的年轻人粗直可爱、充满力量、勇敢向前,但他们没有目标,前途未卜, 所以这时候“我”对弟弟这样的生活状态是感到忧郁慌乱的。
(2)弟弟在山西时,“我”的心理感受是开心:这些和弟弟一样的年轻人快乐活泼、积极勇敢,从他们的身上,“我”看到了希望,有他们在,中国不会灭亡,所以这时候“我”的内心是开心而放心的,坚信胜利一定会属于弟弟这群年轻人。
再如: 2022年新高考Ⅰ卷冯至的历史小说《江上》第8、9题,就是富有新意的题:
8.舟行江上,子胥的思绪随着他在江上的所见所感而逐步生发展开。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6分)
限制: 伍子胥在江上的思绪起伏波动。
“在江上”确定作答范围;
“所见所感”即产生的思绪, 需要概括要点;
“逐步生发展开”提示考生在作答时要注意层次。
换个问法:请结合文中内容分析子胥在江上的情感变化。
考生舟行江上,子胥的思绪随着他在江上的所见所1950感而逐步生发展开。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
答案:
①子胥登上渔船,清新的空气,和谐的橹声等都使他感到安宁;
②船到江中央,月涌江流,子胥的思绪随江水奔涌,复仇的情绪渐趋激昂;
③渔船缓缓前行,子胥观察摇橹渔夫,体会渔夫的世界,感念渔夫的恩惠,享受到不曾体验过的柔情。
9.渔夫拒剑是一段广为流传的历史故事, 渔夫是一位义士, 明知伍子胥身份而冒死救他渡江, 拒剑之后,更为了消除伍于胥的疑虑而自尽。本文将渔夫改写为一个普通渔人, 这一改写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 谈谈你的理解。(6分)
换个问法:
冯至把“渔夫拒剑”改成“渔夫不懂伍子胥, 拒感恩、拒收剑”, 这样写有何好处?
标准答案:
①(从人物塑造上)把渔夫改为无意施恩的普通人,更显出平凡人“恩惠”的博大;
②(从主题表达上)借渔夫来书写一个散淡处世人的境界,与伍子胥的复仇心理构成对比;
③(从情节发展上)放弃描述惊险的外部冲突, 转向探究人物的内心冲突;
④(从感情色彩上)使故事的传奇色彩有所减弱,而现实寓意则有所增强。
2、提高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品质
什么是“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既是一种技能,也是一种思维态度——一种基于充分的理性和客观事实来进行理论评估与客观评价的能力,即思维过程的质疑性、批判性、独立性和创新性。
为什么要提倡“批判性思维”?有“破”才有“立”,才有创新、创造。
中国有许多“乖孩子”,他们在当今的教育下形成一种封闭的思维模式:
接收信息时不经过思考,没有对错判断能力。在学校里,他们按部就班的接收书本和老师传达的信息,很少有人思考或提出相悖的观点想法。缺少理性分析和判断能力的人,进入社会后只能是人云也云。
“批判性思维”不等于“批判”。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人勤于思考。不但敢对权威提出质疑, 也能在一个观点和自己长久形成的信念被质疑时,能够理性的分析发掘他人意见的合理性, 既不是无脑的附和, 也不武断的回绝。
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之问” 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如何破解? -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能力。
现在,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呼吁, 在教育阶段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考试毕竟是重要的指挥棒,只有将批判性思维作为高考和公务员考试的考点, 才能有力地推动中国学生批判性思维水平的提高。
批判性思维能够使人类不断的反思,不断的改进,不断的发展与进步。批判性思维能力甚至被看作是创新能力的源泉、推动未来知识社会前进的主要动力。作为连接大学与高中的高考, 理应将批判性思维能力作为考查重点, 助力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育部考试院负责人也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这些年来, 逐渐地在高考各科试题里渗透批判性思维的内容,在设置答案上, 有些题不强调唯一性,而是多样性, 意思对即可。
批判性思维通常用议论文、作文考查
批判性思维考查举例:
北京高考现代文阅读题《废墟之美》:
本文认为, 已成废墟的圆明园遗址不应重修。你是否同意这种意见,说明你的理由。
此题没有标准答案, 考生可同意,也可不同意;能够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即可。
同意”示例:
(1) 已成废墟的圆明园,更能体现历史沧桑感, 更具有文物价值。
(2)与一般的废墟不同,它是中华民族曾经蒙受耻辱的见证,作为废墟,更有助于增强国人的忧患意识
“不同意”示例:
(1)重修圆明园,能吸引更多的人参观游览,有利于培养国人的历史忧患感和爱国情怀。
(2)重修圆明园,可以再现其昔日的皇家园林之美,有利于加强国人的传统文化意识和民族自豪感。
上海2021年高考作文题:
“有人说,经过时间的沉淀,事物的价值才能被人们认识;也有人认为不尽如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 谈谈你的思考。”
3、提高辩证思维品质
什么是辩证思维?
辩证思维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在思维领域的鲜活表征,要求学生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
辩证思维通常用作文考查
2021新高考语文1卷作文,毛泽东论及“体育之效”的几句话,主要是讲人的身体的强弱变化的辩证关系: 生而强者, 滥用其强,导致由强变弱;生而弱者, 勤自锻炼, 以至由弱变强。
“体育之效”也适用于其它方面。小到个人的事业发展、人生规划, 大到国家的发展变化, 无不适用其中的道理。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史、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很多人物、事件,都具有“强” “弱”转化的意义。
2021年高考作文:
新高考Ⅰ卷: “强”与“弱” (对立关系)
新高考Ⅱ卷: “写字”与“做人” (并列关系)
全国乙卷: “弓矢的的智慧启示”
(事物的联系性和统一性)
上海卷: “时间的沉淀与事物的价值”
(因果关系/条件关系)
浙江卷: “得与失” (对立关系)
2022年新高考1卷作文:本手、妙手和俗手
“妙手”人人欲得之;
“俗手”人人欲弃之;
二者又皆由“本手”而来;
三者彼此勾连又相互转化。
2022年全国甲卷作文题:
《红楼梦》 “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从者搬用古文,得“翼然”;
贾政化用古文,题“泻玉”;
宝玉另辟蹊径,取“沁芳”。
“翼然”:认知的第一层次;
“泻玉”:认知的第二层次;
“沁芳”:认知的第三层次。
2022年上海卷高考作文题:
小时候人们喜欢发问, 长大后往往看重结论。对此, 有人感到担忧, 有人觉得正常, 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谈谈你的认识。
2022年上海卷高考作文题:
小时候人们喜欢发问, 长大后往往看重结论。对此, 有人感到担忧, 有人觉得正常, 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谈谈你的认识。
“喜欢发问”、“看重结论”(二元因素)
二者的思辨关系: 缺一不可。
2023教育部四省联考作文:
作文题II : 谚语中的经验与智慧
谚语往往在通俗易懂的话语中蕴含着经验与智慧,但有些谚语彼此之间仿佛有矛盾, 比喻“退一步海阔天空”和“不蒸馒头争口气”,再比喻“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和“三个和尚没水吃”,等等。你如何看待这种想象?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
“退”与“争”(矛盾关系)
“多”与“少” (矛盾关系)
2023教育部四省联考题的亮点:
作文题Ⅲ: 简约与繁复
当下, 很多人倡导简约的理念, 也有不少人肯定繁复的价值。
“简约”与“繁复”
(二元对立命题, 矛盾/统一)
2023年全国高考作文题:
全国甲卷:
“人们因技术发展得以更好地掌控时间, 但也有人因此成了时间的仆人。”
“掌控”与“被控”
全国新高考Ⅰ卷:
故事的力量
“生活”与“感悟”
2023年全国高考作文题
全国乙卷:
“吹灭别人的灯, 并不会让自己更加光明;阻挡别人的路, 也不会让自己行得更远。”
“生活”与“道理”
“一花独放不是春, 百花齐放春满园。”
“个人”与“集体”
高考中的思辨写作,经历了一元命题、二元对立、多元论述的演进过程,思维含量不断提升,思考的深度要求愈发加强。
试题不再要求针对确定的论题展开论述, 不再是非黑即白的选择,而是引导考生在矛盾的对立统一中认识和思考现实世界的“多面性”,将思维引向深化。
4、提高学生逻辑思维品质
逻辑学是关于思维规律的学科。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基础学科分为七大类,排第一的是数学,排第二的是逻辑学,其次是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地理。
逻辑思维,新课标的热词新课标22次提到逻辑, 48次提到思维, 3次点出批判性思维。不仅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强调了逻辑与思维的重要性,还提出了符合高中阶段学习要求和学生特点的逻辑知识建构的目标和要求,指出了逻辑思维训练的具体路径和要达到的具体水平。
讲逻辑,是语文学科自身的需要。
学生阅读理解不到位、语言表达不通顺、作文条理不清楚等等,很多不是语感问题而是逻辑问题。语文的逻辑性增强了, 探究有章法,对错有标准,优与劣能说出内在道理,成与败能发现个中原因,语文学习的方向感与能见度增强了,师生就会更愿意付出努力。
王力先生说:学生的文章写不好, 并不是由于他写了几个错别字, 也不是因为他不懂语法。主要是逻辑思维问题。所谓主谓不合, 动宾不合, 等等,表面上是语法问题, 实际上是逻辑问题。至于篇章结构,更是大半属于逻辑思维问题。
目前报纸杂志上许多理论文章, 在推理方面, 用三段论法一衡量, 毛病就出来了。所以我们在中学里要进行逻辑思维的教育。
讲逻辑,更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信息社会运用逻辑思维清醒地甄别和筛选信息、审慎地接受和表达观点的能力极为重要。网络生活的“碎片化”和网络表达的“情绪化”正在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甚至整个心智、行为模式……若要拨正网络生活的偏颇,不可没有逻辑。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文化类考试,常常考到逻辑。
逻辑知识的考查贯穿于高考各科试题之中。在语文试题里,主要体现在论述类文本阅读和语文知识及运用两大板块。
五、2024高考新信息
1、2024年高考与2023年高考的关系:
原则上, 2024年高考的试卷结构和命题方向,和2023年高考基本保持稳定。但个别试题会优化,比如断句题、长短句等。
2、考试落实考教结合的理念:
考试有意向引导教学回归教材,加强教材和考试的联系。落实减负,打击教培,引导教学。单元学习任务应该得到重视。
3.情境化命题是核心:
坚持反套路、反刷题的思路不会变。
4.整本书阅读:
注重阅读后的核心素养的提升考查,名著不限于《乡土中国》《红楼梦》。
5.论述类文本阅读材料的增量:
论述类文本阅读材料本身一直都十分丰富,选材是并非闭环,而是非常开放,所以各种类型都可能设计,不会偏向于哪一类。也不会增加阅读量。
5.文学类文本的材料选择:
但文本还是双文本,不一定。
6.语言文字应用部分:
成语、病句主观题考查难度增加,得分降低。
答复结果:试题命制一直在尝试改变固化的命题形式,成语、病句等题改为主观题, 学生书写量增加,这是语文重在考查能力而非识记的一个表现和趋势。主观题的考查形式还会坚持,有得分率分析支持,以后考查的语境会更加清晰。
新高考卷,客观题维持24分,主观题维持126分,不会变。
8.古诗文默写试题:
按新课标的要求标准,不会减少篇目或降低难度。该题得分与总分成正比。
9.作文试题:
思辨能力的考查可以理解为一种方向。考试院对思辨类作文评价的原则是选择任何一方面、言之成理、体现思辨色彩都符合要求。
转自:“语文习者”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