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必备知识||文学鉴赏之延迟与摇摆

2024/1/29 14:48:01  阅读:88 发布者:

语文备考,不仅仅是做题!

第一部分 延迟

一、延迟的例子。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作者设置了八次延迟,才让鲁达打死了郑屠,为百姓除掉这一大祸害。

第一次延迟:

被李忠、史进抱住,没去成。

第二次延迟:

被店小二阻拦,把金老父女送走。

第三次延迟:

让郑屠把十斤精肉,切作臊子。

第四次延迟:

再让郑屠把十斤肥的,也切做臊子。

第五次延迟:

又让郑屠把十斤软骨,再剁做臊子。

第六次延迟:

一拳正打在鼻子上,似开了个油酱铺。

第七次延迟:

一拳打在眼眶际眉梢,似开了个彩帛铺。

第八次延迟:

一拳打在太阳穴上,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道场。

二、概念

所谓“延迟”,顾名思义,即在小说创作中,作者故意延迟故事发展的进程,竭力给故事、人物心理的进展设置障碍,拖延读者到达故事结尾的时间。

三、使用的手法

作家主要使用反复、心理对照、延缓、重复叙事等手法。

四、文学效果

①使原本激烈紧张的情节节奏舒缓下来。

②使情节产生波澜,跌宕起伏,曲折动人。

③丰富人物形象。

④揭示小说主题,丰富作品主题的内涵。

⑥制造悬念,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第二部分摇摆

一、举例

在《祝福》中,一次次的摇摆(境况好转→残酷打击),就是祥林嫂一次次被封建礼教深深伤害的过程。

1)第一次摇摆:

“摇出去”→死了丈夫,逃到鲁镇;

“摆回来”→被婆婆抓回山里,逼着改嫁。

2)第二次摇摆:

“摇出去”→嫁给贺老六,生了阿毛;

“摆回来”→贺老六得伤寒而死,阿毛被狼叼走。

3)第三次摇摆:

“摇出去”→再次到鲁镇打工;

“摆回来”→被主人家四叔、四婶嫌弃。

4)第四次摇摆:

“摇出去”→讲述儿子的惨剧,博得同情;

“摆回来”→絮叨得被所有人烦厌、唾弃。

5)第五次摇摆:

“摇出去”→听柳妈的话,攒钱捐了门槛;

“摆回来”→依然被主家厌弃,最终精神崩溃。

二、概念

即通常所说的情节的“一波三折”,即在一部小说中,即使开端和结局都很简单,作家也不会让人物选择捷径一口气跑到底,而是让他历经千折百回后,最终才抵达彼岸。

三、手法

主要是设置巧合、偶然、生死矛盾和巨大的悬念等。

四、效果

“摇摆”的情节运行方式下,小说冲突经常激化,文章显得跌宕起伏,摇曳生姿。

第三部分延迟和摇摆的区别

“摇摆”激化冲突,“延迟”舒缓冲突。

《清兵卫与葫芦》的四处“摇摆”之后,各种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张。第一处,介绍级任教员的兴趣爱好,展示了他作为外来人与本地人之间的不和谐。“他是喜欢武士道的”,显现了教员对己对人两套截然不同的道德、行为标准,为教员夸大清兵卫的错误以至于去清兵卫家家访作了铺垫。第二处,清兵卫的父亲不在家,母亲却在老师的一句“这种事情,家里应该干涉他”下战战兢兢地不敢出声,而在老师走后化为“哭了起来,唠唠叨叨发了许多没意味的怨言”。这就激化了清兵卫与父亲之间的>中突,为父亲后来的粗暴行为埋下了伏笔。第三处,未被全部没收的葫芦给清兵卫酝酿了更大的灾祸,为下文父亲的怒火升级埋下了理由。第四处,刚为清兵卫庆幸,紧接着父亲的处置却让葫芦全军覆没,彻底地断绝了清兵卫对葫芦的痴迷念头。将大人的粗暴与孩子自由发展天性的追求之间的矛盾冲突,上升到了极致。

《牲畜林》中,德国鬼子进村了,朱阿的唯一财产、奶牛“花大姐”落入敌手,朱阿急着要把奶牛从德国兵的手下解救出来。“延迟”技法的使用,使原本激烈紧张的情节节奏舒缓下来:写朱阿“颤抖的双手使枪口不停地在空中转动”,“朱阿手中的猎枪又跳起了塔兰泰拉舞”,“手中的猎枪像烤肉的铁叉一样在眼前转动起来”,“朱阿的手比以前颤抖得更厉害了”,使得朱阿与德国兵的冲突一次次趋于轻缓。此外,牲畜林中的动物与德国兵意识不到自己正处于生命危险之中,让读者感受到极强的生命气息。战争、死亡被生命力挤到了一边。

转自:“语文习者”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