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实践之基作度量之衡 (观点在守正中创新)
2024/1/29 14:47:00 阅读:74 发布者:
23.阅读下面的材料, 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俗话说, 不蒸馒头蒸(争)口气。这气, 对馒头来说, 是热力大小、火候缓急。蒸馒头, 要注意火候。火势过猛, 馒头会裂缝, 一张光滑的皮儿包不住膨胀的内心;火势不及, 馒头会委顿, 七歪八扭站不成一个馒头应有的姿势。馒头蒸熟,要安心等待几分钟, 等上行的热气渐渐平息, 馒头就不会往回缩。人活世上, 也何尝不讲个火候?不可太畏葸, 不可太用力。凡事矫枉过正, 会伤筋动骨;随波逐流, 保不准会掉进阴沟里, 弄一身臭污泥。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 确定立意, 明确文体, 自拟标题;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以实践之基作度量之衡
李春雨
俗话说:不蒸馒头争口气。可就是蒸这馒头其中也有很大的学问。火势过猛,馒头会裂缝,火势不及,馒头会委顿,只有把控好火候,还得等上行的热气渐渐平息,馒头才不会往回缩,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度”了。我们生活中做事,“度”也发挥着独一无二的作用。对于我们青少年来说,我们应当先奋勇拼博、竭尽全力,然后才能掌握事物的度,最后才能取得成功。
掌握度的前提是真实做事、认真做事、努力做事。所谓“度”,就是指作出行动时采取的程度,这个程度的标准是想要达到的事件的结果。度是相对于期望和目标相对而言的指标。而能讨论度合适与否的前提就首先是拥有目标、并且为目标进行了奋斗,没有实事的度是空泛的、没有意义的。许多人不思进取,随波逐流,自以为顺应了事物发展的规律,掌握了发展的“度”,实际上是为自己的懒惰和懦弱找了个冠冕堂皇的借口,这是一种消极的逃辟事物的表现,而非积极主动地掌握做事的度。我们应当首先推崇实事求是、主张实干担当,对于学生要先争朝夕学,一丝不苟干,才能拿到度的“入场券”。
在追求事物的过程中,度是我们理性的保障,是我们反思的指标。在追求事物的过程中,并不只有怠惰之人;操之过急、急于求成的人也屡见不鲜。对于目标的矫往过正,是付出了诸多努力,却因为疏于思考而事倍功半’的结果。不主动把握规律、而仅仅希望通过数量上的加倍做事,事实上是一种假努力。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就是对目标采取错误程度的态度,而度正是规定这种程度的法度。而让我们对度理解正确的,又往往来自做事过程中获得的经验和主观的概括。郭橐驼曾批评他植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的错误,就是没能掌握合适的度,“虽日爱之,其实害之”。而郭橐驼之所以能发现种树的度,和他长久的观察,总结与实践是息息相关的。度是我们正确追求目标的保障,而在实践中长期的试错、总结与积极地思考,是正确了解度的保障。
对于如今的青少年来说,我们缺少追求度的前提,缺少认识度的保障,所以我们应当将重心放在真干实干,加油猛干,在勤劲干事的前提下探究度的真理。如上段所述,对度的把控需有大量实践作为支撑,而当代青年缺少的就是这种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达成目标在探究度之前先要进行行动。在有许多青年还末作出多大,便急于“劳逸结合”,实际上根本没有达到“劳”的标准,更不要谈学习的“度”了。我们要大量积累经验,为所期待的目标付诸努力后,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品味其中的“度”。
蒸馒头有蒸馒头的学问,行动有行动的学问,青少年的成长也有成长的学问。火侯与时间的度,不是也和学习和成长的度相类似吗?我们要积极进行实践与探索,将人生的度量衡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转自:“语文习者”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