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备考,我们能做什么?
2024/1/29 14:32:48 阅读:66 发布者:
语文备考,我们能做什么?
高考语文试题的命制,由知识立意,能力立意,转向素养立意。语文素养的形成,离不开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所以高考语文试题仍然会考查到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但难度提高了。
语文素养不是在高中三年形成的,而是从识字开始,从阅读开始,十几年的语文学习积淀形成的。所以高考考的也不是高中三年的语文学习,而是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至少12年的语文学习。
因此,语文教师也不要希望用三年的时间就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在高考备考中,语文教师能做的其实有限。学生语文成绩提不高,不能全赖在语文教师身上。从客观上讲,学生的语文成绩,高三一年的备考训练能提高的幅度并不大,甚至有一大部分学生的语文成绩不会有提高。也就是说高三一年时间的备考,所起作用也是有限。学生语文成绩提不高,也不要怨自己笨。
这样分析并不是说不要语文备考,而是希望教师和学生能认清现实,不要理想化,也不要盲目自信,将语文备考回归到实实在在的语文学习上来。
我把高考语文试题分为以下几类。
第1类是知识类题目,熟练掌握相关语文知识,加以训练就能稳定得分的题目。比如信息类文本中有关论证的题目,文学类文本中有关段落作用、文体特征的题目,古诗阅读中有关手法的题目,语言文字运用中修改病句、标点、修辞等。
第2类是积累类的题目。要靠不断的语言积累,才能稳定得分。比如古文阅读,成语填空,名句名篇默写等。当然,从广义上讲,语文学习就是一个语言积累的过程。
第3类是概括类题目,主要是指文本内容概括。信息类文本阅读中的异同比较、侧重点分析,古文阅读中的概括题目,语言文字运用中的压缩语段等。这类题目基本上与知识关联不大,主要是阅读方法和做题方法。掌握了阅读和做题的方法,得分也能稳定。
以上三类题目就是语文备考中教师和学生用力的地方,主要涉及知识和能力。
第4类是分析类题目。主要有文本分析和语言分析。前者主要涉及文本篇章层面,后者主要涉及词句层面。这类题目涉及范围较广,题型多变。信息类文本,文学类文本,古诗阅读,语言文字运用都会涉及;题目的综合性,探究性,应用性较强,难度也最大。因此得分的稳定性也最不稳定。
第五类是写作。一般的学生写作突破的可能性很小,有一定语文素养的学生,写作要得高分也得凭一点运气。但求稳的方法还是有的。关键是三点,书写。审题和结构。
以上五类题目所占分值比例除了写作、默写等有限题目,基本不固定。积累类的题目基本固定,古文阅读20分,默写6分,成语2—3分。知识类的题目数量在逐渐减少,除了修改病句,其它都有不确定性。概括类的题目也有减少的趋势,;语言分析类的题目在在增加,有逐步取代知识类题目的趋势,甚至信息类文本阅读页出现了语言分析类题目。语言文字运用中此类题目的数量也在增加。
在语文备考中,我们能做的就是制定复习计划,安排复习任务,然后让学生去完成。知识类题目和积累类题目所涉及的语文知识和语言积累,需要教师合理安排,讲解疑难,布置练习,提升学生做题能力,这些题目是学生语文成绩的稳定器。概括类和分析类题目,教师需要讲方法,讲思路,安排练习,让学生自己去提升语文能力,能不能拿到稳定的分数,要看学生的悟性。至于写作,是语文综合能力素养的体现,既要求有语文知识,也要求有语文积累,还要求有审题构思谋篇布局的能力,还要有好的书写和卷面。教师只能提供审题与构思的思路和方法,至于学生能写到什么程度,拿到多高的分数,一半在学生自己,一半在阅卷老师,运气的成分更多一些。这就不是语文老师能掌握的了。
从高考语文试题的区分度和阅卷的实际情况来看,语文拿高分越来越困难。从平时的考试来看,语文很多试题区分度低,语文素养高和语文素养低的学生,得分差距很小。高考采用主观题双评的阅卷机制,也让人觉得语文得高分的希望渺茫。反映在备考上,就是学生觉得语文备考的性价比不高,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大,也不一定能得到相应的分数。于是在语文备考上采取一种相对消极的态度,该做做,该背背,该练练,但不会主动投入时间和精力,甚至会有意识的遗忘。对待这种情况,语文教师也要理解万岁,最好不要强迫学生。
所以我觉得,高考语文不能没有备考,但也不能把宝全押在备考的练习上,正常的语文学习也是备考,该阅读就让学生读,该写作就让学生写,读写永远是语文学习的王道。
转自:“语文习者”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