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写作指导||有用与无用

2024/1/29 14:32:26  阅读:89 发布者:

有用与无用(写作指导)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材料一:

现在,有一些人太专注于做有用的事,只要做的事跟升官、发财、成名没有关系便觉得没用,选择不去做。

材料二:

法拉第最初发现“电磁感应”时,其成果只能摆在实验室里,没有什么实用价值,因而受尽了人们的嘲笑。然而,若干年后,他的发现引领着人类进入了电气化时代,那个貌似无用的发明永远改变了人类文明。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一、材料分析与解读

第一,要找到材料的关键词。关键词是文章立意的基础,关键词找错了,文章的立意就会走偏。材料一的关键词是“有用”,这里的“有用”,指的是升官发财,成名;材料二的关键词是“没有实用价值”,即“无用,”这里的“无用”,指的是暂时无用,但之后却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改变了人类文明。综合起来材料的关键词是“有用和无用”。

第二材料的含义。对材料内涵的准确理解是立意的关键,也是文章写作的起点。材料一所谈的对象是普通人,专注于做有用的事,指的是对自己有用,对当下有用。所谓的用,就是可以给自己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材料二所谈的对象是科学家。科学家的研究无用是指科学家的发现或发明在当下对自己、对社会、对人类都看不到什么实在的好处。但后来的发展证明科学家的研究发现有大用。综合起来,普通人只做有用的事,而科学家所做的事却不一定有用;普通人所做的有用的事可能是小用,而科学家所做的无用的事,却可能有大用。这样就衍生出有用无用的转化问题,眼下的有用之事,在日后看来也可能无用;而眼下的无用之事,在长远看来也可能有用。    

第三,学生的认识或思考。我们首先要摆脱一种二元对立思维,要么是肯定,要么是反对。我们不能上来就说普通人做有用的事不对,要求人们淡泊名利;也不能上来就说科学家做无用的事是正确的,无用之用才是大用。普通人做对自己有用的事,追求升官发财成名,只要不违背道德和法律无可厚非。科学家的无用的发现或发明也不一定都会带来更大的用处。所以对材料的认识和态度不能片面或偏激。

分析材料可以发现,两则材料暗含对比。普通人只做有用之事,却不一定真的有用;科学家做研究不考虑用之有无,却可能有大用。我们能认识到的是,人不应该用有用或无用这样简单的标准来决定自己的行为。人追求做有用的事,或许对今后个人的发展有不利影响;适当的做一些无用之事,可能对个人的成长也有意义。人们应该意识到无用和有用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当下有用的事,过后或许无用;而当下无用的事,将来或许会有用。一味的追求有用,可能会限制人的发展。

二、学生审题的问题

主要表现为对材料的关键词和涵义把握不准,导致立意偏差。    

比如:

当下和长远:坚持当下,立足长远;

功利心:抛弃功利心,看淡名利;

事物的价值和时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时间能证明价值;

专注:专注自己的事。

还有谈大与小,有心与无意的就完全不符合材料了。

三、考场佳作展示

无用之用,谓之大用  

老子曾言“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但是,现在却有一些人只专注于做有用的事,将自己认为无用的事抛之脑后。我想说的是,有用之事固然重要,它能带给我们肉眼可见的利益,但“无用”之事更加珍贵,它带给我们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形的助力。因此,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用之事固然要做,可无用之事也不能少,无用之用,谓之大用。

在一些人的眼中,只有升官、发财、成名的事才可称的上有用,而与这些无关的,是无用之功。所以我认为有用的事就是做了之后可以看到效果的事,而无用之事是与自己的目的无关,做了之后不一定有收获的事。但在老子眼中,无用才正是大用,它的作用隐藏在我们身边,为我们的前进之路添砖加瓦。

无用之用,引领前行。法拉第在最初发明“电磁感应”时,谁都认为这是无用之物,法拉第才只得将其成果摆在实验室中,而若千年后,这个貌似无用的东西引领着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这个“无用”的发明永远改变了人类文明,法拉第也因此在历史的长河中得以一席之地。现在反观这件事,正是貌似无用的东西才得以引领前行。它的作用在当时可能谁也瞧不上,但在未来的作用却耀眼夺目,所以无用之事看似无用,是因为它真正的作用、价值还未被开发出来,我们需要去挖掘其潜力,造福人类。    

无用之用,潜移默化。无用的东酉之所以无用,其原因之一便是看不到实际的效果;就好比在一条通往目的地的路上,旁边有一条小路,但谁都不知道这条小路是否更近一些。在我们的学习中,学习可谓是有用之事,而除学习外的事情便是无用;但这些事情在学习上的帮助意义重大,比如锻炼身体,若是没有一个强健的体魄,怎么会有安心学习的时刻?它在潜移默化的帮助我们达成学习这个目的。因此,在有用之事中,我们更要注重无用之事的帮助。

有用之事,看似有用,却不如无用之事之用重大,于此,我们要做有用之事,但也不可放弃无用之事,用之用,谓之大用!

破无用之桎梏 达有用之无穷  

《老子》中言“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近代有法拉第得“电磁感应”之初无用而后用之无穷;现代有一些人专注钱财、名利,觉之有用而其实觉他事之无用。究竟何为有用,何为无用,须自一一探索。

破无用之桎梏,察其真面目。

诚然名利钱财与人之生存息息相关,但有时名利之用只是徒有其表,如若为富贵之事行不正之风,为蝇头小利做损人之事,则其实为无用。而被视为无用之事也并非真就其然。人常嘲愚公移山之愚,殊不知其所谓“无用”之举;实创.有用”之路;人更疑残疾人陆鸿之无用之举,却不晓其自救于行实达有用”之人生。人们常困于无用之枷锁,将无用定义地过于狭窄,只有识其本质,观其“面目”,用客观的眼界审视事物,如“三十辆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一般探索其有用之处。    

发掘无用之有用,获其真效果。

无用是表象,有用是本质。若非航天实验一次次失败之无用功,何来如今身上九天揽月,用祝融开启登火之旅;若非近代中国一步步试错之无用功,何来现代改革开放之大成功,繁华盛世从未落幕;若非中国次次于国际之求索,何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之宏伟之愿。没有无用的奠基,就没有有用之大放异彩。发掘无用的有用之处要求我们有试错的勇气与功成的决心。有用在于无用,无用成就有用,在山重水尽之无用之境,我们应当探寻那柳暗花明之有用之实。

达有用之无穷,书其真光彩。

“莫道寒意终蔽日,三冬过后绽春蕾。”有用要求青年用人生之深度衡量生命的价值。即使处于无用之境,亦当独创有用之姿。君可见,“当代愚公”毛相林以有用之实干,将荒漠化为绿洲,成就片片泳海的奇迹;君可见,海伦·凯勒以有用之信念,将三天光明化为一盏人生明灯,照亮了无数奇迹的发生;君可见,耶鲁村官秦玥飞,以有用之热情,投身扶贫事业,带领村民们走上致富的道路。这些被一般人称之为走无用之道的人,最终走出一条大有可为之阳光大道,激励青年通透有用之无穷。

破无用之桎梏,还有用之无尽。敬请用“吾将上下而求索”之态拨开无用之迷雾,散发有用之光辉;敬请用“画凌烟;上甘泉,自古功名居少年”之激寻得有用之本质,大放生命之光彩。    

有用诚可贵,无用尚未知  

当今时代,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物质与精神生活日益丰富,升官、发财、成名成为人们追求的对象,有些人只做“有用”之事,与以上三者无关的事充耳不闻,以其“无用”,殊不知法拉第一无价值的电磁感应定律引领人类进入电气化时代,则可知,有用诚可贵,无用尚未知。

有用可贵,知有用而不为者,愚也,不可取。

“有用”之事而获利,何乐而不为?如今互联网发达,一方受灾,八方支援的事层出不穷,明星、网红纷纷“出手援救”,其是否真心不可知,但同的之一必定是流量,流量便又是钱,如此,网红明星名利双收,灾区得到援助,何乐而不为?科研方面,相较于应用前景广泛的AI,难道你会选择枯燥、默默无闻的植物学吗?有用之事,本就是一种保障,为之无错,但过犹不及。

过为有用,反被其噬。

当代人过分追求名利,甚至抛弃了生而为人的道德。李铁及国足一系列官员,大搞贪污人情,国足实力连年下滑,而李铁等人也被一一拘捕。同理,抗日时期部分中国人,为相对滋润的生活,竟甘愿作汉奸,为历史所咒骂……因此,做“有用”之事,需坚守道德与法律底线。

无用之事,尚未全知,亦可成熠熠星空。

世界首富马斯克提出星链计划时企业家,科学家无一认为其有用,马斯克提出火箭回收,国内企业家们同样质疑,然而现在,火箭回收成为现实,spae-x公司成立,马斯克正在一次又一次刷新历史,刷新世界的认知。    

世界变化不停,人潮穿流不息,有用与无用间也会相互转化,若是重大研究方向被证伪,科学家们先前或之后的努力都会变成泡影,此为有用变无用;而高深莫测的理论终有一天会得到应用,引领时代变化,此为无用变有用,有无相生,变化莫测。

事实上,进一步思考,有用与无用只不过是事物在不同时间上的不同表现,二者辨证共存,就好比温度降低,水就成了冰。那么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我们应当抛开名利这些客观的东西,专注于我们真正想做的事情,探索这个充满未知的世界,享受我们的生活。

有无皆泡影,为之随本心。

有无本共形,相异随时间。

四、相关素材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毛泽东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无用之用是为大用。——庄子

文学和科学相比较,的确是没什么用处,但文学最大的用处,或许就是他的没有用处。——莫言

我宁愿失去一个印度,而不愿失去一个莎士比亚。——丘吉尔

“经济可以使人富裕,但是只有艺术才能带来尊严。”——余秋雨

          

王朔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信仰不能当饭吃,所以不重要。民主不能当饭吃,所以不重要。自由不能当饭吃,所以不重要。原则不能当饭吃,所以不重要。对于中国人来讲,不能当饭吃的都不重要。我们信奉了猪的生活原则,于是乎我们也得到了猪的命运:迟早给别人当饭吃。”虽是调侃,却反映出了当下人们对“有用”的理解趋向于功利化。    

          

很多人习惯了做对自己“有用”的事,或者看惯了一个事物原本的用途,存在“短视”、“功利”的心理。一旦这样的思维模式定型后,我们很难跳出去,去做一些“无用”之事,或尝试另一种方法。         

    然而,世上大部分的“有用”,都藏在“无用”之中。         

    或许很多人会说:“旅游有什么用?只不过是放松心情娱乐一下而已。”但是法国人并不这么认为,他们每到暑假,必定会休假。他们认为,他们的创造力跟夏天的休假紧密相连。法国也因此成为世界上最具创造力的国家之一。         

    或许也有很多人认为:我看了几年的书都没见得有什么成就,读书还有什么用?作为普通人的我们,读书或许暂时还不能让我们成为在财富上或名利上很有成就的人。 然而,在知识的海洋中,我们能领悟到古人的智慧,能体验到手无法触摸的奇特珍宝,能感受到脚无法到达的布达拉宫的神奇,这或许就是读书带来的“有用”之处吧。很多时候,如果我们放下功、名、利、禄,看得更开,放得更远,“无用”方可成为有用。

          

“有用意味着一种奴役。无用意味着只为自己而存在,无用才是真正的自由。因为无用,才能自用。”张方宇在《单独中的洞见》中写的这句话,道出了“无用”之大用。    

总有一天你会发现:所谓的无用,只是对某个价值标准而言,是人类的短视和局限,换个标准可能就是有用的了。对社会有用,对自己可能无用;对社会无用,对自己可能有用。而人这一生,到最后能留以自用的,恰恰更多是这些“无用”。

          

人皆知有用之用,谁识无用之用?

庄子通过山木、膏火、桂树、漆树等自然现象,表达了对“有用”与“无用”的思考。他认为,人们往往只看到眼前的事物,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忽视了事物的本质和内在价值。庄子的“无用之用”的哲学思想,是对人生价值的一种全新诠释,他希望我们能够欣赏那些看似无用的事物,懂得在不同的环境中如何去应对和处理自己的生命。庄子的“世路难行”的观点,提醒我们生命的价值并非仅仅在于其外在的用处,更在于我们如何理解和处理自己的生命。

          

我们所说的“有用和无用”的“用”通常是指一种实用性,一种功利之用——它要么能带来衣食住行的生活便利,要么能带给你物质的利益。所以,很多被我们称为“无用”的东西,并不是真的没有价值,而只是说它没有功利之用,不能带来立竿见影的名利上的好处。但这些不实用的东西,自有它超越功利之用的价值与可贵。正是这些看似“无用”的东西才是我们生活的意义,是我们活这一场人生的目的。没有这些看似“无用”的东西,我们就无从寻找满足与幸福。

比如,从实用性的角度来看,爱情就是最无用的一样东西,它占用你的时间,让你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无法追求功业上的更大成功。有了爱情之后,你不愿再独占任何好东西,而会把你得到的一切与另一个人分享,爱情让你不再自由自在,心里多了很多牵绊,它还给你带来痛苦与眼泪,让你感到自卑与伤心,这是多么不实用的东西。但没有了它,没有了爱,即使你独占了一切,获得了再大的成功,那又有什么意义?当你的快乐没有人真心与你分享,那就只会反衬出更多的孤独。除此之外,道德也是无用的,你能拿它来干什么?道德能给你面包吗?不但不能给你面包,还常常需要你给出自己的面包。友情也是无用的,友情要是有用,那就叫人脉,而不叫友情。真正的友情,你不会向它索取,反而会为它作出自我牺牲。你对朋友不会作出要求,他在那里就够了,世界上有这个人在就够了。    

正是这些在经济学上“无用”的东西,这些不具有实用性的东西,让你看到了自己的真挚与温柔。有用的东西能让你看到物质的美好,无用的东西能让你看到一个美好的自己。你会喜欢这样的自己,对这样的自己深感满意,而这更接近幸福的本质。

当然,我们在乎“无用之物”,并不是说我们就不在乎用处。我们也在乎用处,也在乎实用性,但是我们不会把实用性当作终极价值去追求。实用性有价值,但永远不是我们价值排序中的第一位。我们在乎物质,我们也在乎名利,但它从来不是我们唯一在乎的,它从来都不是绝对的主导。我们追求“无用”,因为我们热爱自由——有用的东西滋养我们的身体,但只有那些无用的东西才滋养我们灵魂的自由。

          

人世间的事物是不能人为的做有用和无用之分的。有用和无用是一体两面,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相互转化的。如果能注意到事物有用的部分,那仅仅是聪明。如果能注意到事物无用的部分,并知晓这无用在事物存在发展中的作用,那才是智慧。老子看到了“无”的作用,故曰,“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庄子看到了“无用”的用处。故曰,“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之无用之用也。”从逻辑上来说,一个能懂得无用之用的人,他怎么可能不知道有用的用处呢?他不在乎有用的东西,那是一种超脱。只有极高明的人,才会在看似在无用处用功负,实则把有用处发挥到极致。这不是方法,而是智慧,中国人最懂得这个智慧,也最善于运用这个智慧。    

          

最不喜欢的说法:无用是最大的有用。

当人们可以为了“无用”而投入精力、财力时,说明他至少已经有了基本保障,有资格为未来打基础、埋伏笔了;人家不为五半米折腰,通常是家里已经有了五百斗、五千斗米了,当然不屑于为我五斗米折腰了。

于多数人来说,现如今的“无用“是一种境界,而”有用“则是一种现实的需求和压力所迫。

如果不能保证今天的“有用“,很可能今天”无用而“未来”有用“之物,就变成了彻底的、真正的无用了。

转自:“语文习者”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