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省联考古文分析:唐太宗为何感叹
2024/1/29 14:29:09 阅读:154 发布者:
九省联考古文详细注释
材料一:
凡与敌战,若审知敌人有可胜之理,则宜速进兵捣之,无有不胜。法曰:“见可则进。”唐李靖①为定襄道行军总管,击破突厥,颉利可汗走保铁山,遣使入朝谢罪,请举国归附。以靖往迎之。颉利虽外请朝谒,而内怀迟疑,靖揣知其意。时诏鸿胪卿唐俭等慰谕之。靖谓副将张公谨曰:“诏使到彼,虏必自安。若万骑赍二十日粮,自白道袭之,必得所欲。”公谨曰:“上已与约降,行人在彼,奈何?”靖曰:“机不可失,韩信所以破齐也。如唐俭辈何足惜哉!”督兵疾进行至阴山遇其斥候千余皆俘以随军。颉利见使者大悦,不虞官兵至也。靖前锋乘雾而行,去其牙帐七里,虏始觉,列兵未及阵,靖纵兵击之。斩首万余级,俘男女十余万,擒其子叠罗施,杀义成公主。颉利亡去,为大同道行军总管张宝相擒以献。于是,斥地自阴山北至大漠矣。
(节选自《百战奇略》)
注释:
1.审知:由审察而明白。亦指清楚地知道,确知。
2.可胜之理:可以打败敌人的可能。
3.捣:冲,攻打。
4.见可则进:看见时机合适就前进。
5.走保:逃跑,坚守。
6.以靖:让李靖。让李靖去接受归附(投降)。
7.朝谒:入朝觐见。表面上请求朝见。
8.揣知:揣摩得知,看透。
9.慰谕:同慰喻,抚慰,宽慰晓喻。
10.自安:自安其心;自以为安定。
11.赍:带。
12.白道:地名。
13.必得所欲:一定能得到想要的(胜利)。
14.行人:步行的人。古指出行的人;出征的人;又作使者的通称。
15.斥候:侦察兵。
16.不虞:不料。
17.列兵:出兵,陈兵。出兵没有来得及列阵。
18.斥地:开拓土地。
材料分析
一、陈述兵法原则:见可则进。
二、举李靖大破突厥的事例。李靖进兵的理由:第一,揣知颉利可汗归附的意图;第二,唐俭慰喻,突厥会放松警惕,是绝好的进攻机会;第三,唐俭等人的安危和国家大义相比,不值得考虑。
材料二:
太宗曰:“昔唐俭使突厥,卿因击而败之。人言卿以俭为死间②,朕至今疑焉。如何?”靖再拜曰:“臣与俭比肩事主,料俭说必不能柔服,故臣因纵兵击之,所以去大患不顾小义也。人谓以俭为死间,非臣之心。按《孙子》,用间最为下策,臣尝著论其末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或用间以成功,或凭间以倾败。若束发事君,当朝正色,忠以尽节,信以竭诚,虽有善间,安可用乎?唐俭小义,陛下何疑?”太宗曰:“诚哉!非仁义不能使间,此岂纤人所为乎?周公大义灭亲,况一使人乎?灼无疑矣!”
(节选自《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注释:
1.死间:死间者,为誑事於外,令吾间知之,而传於敌间也。
2.比肩:并列,居同等地位。
3.柔服:安抚顺服者。
4.小义:小的信义。
5.著论:批注。我曾在文章末尾作批注。
6.倾败:大败,失败。
7.束发:到成童之年。
8.当朝:掌权,执政。
9.正色:态度端庄严肃。这里指一脸正气。
10.尽节:尽心竭力保全节操,一般指赴义捐生。忠以尽节,信以竭诚,应为互文,忠信以尽节竭诚。竭尽忠诚和节义。
11.唐俭小义:牺牲唐俭是不顾小的信义。
12.纤人:小人。
13.灼:明亮。这样就明明白白没有疑问了。
材料二分析
太宗的疑问:唐俭是不是死间?
李靖的回答:
第一,先回答为什么会出兵。我和唐俭比肩事主,我知道他不能说服突厥投降,所以出兵,这是去大患不顾小义。
第二,有人认为唐俭是死间,不是我们的本意。(实际上承认唐俭客观上起到了死间的作用)然后陈述自己对用间的看法。用间是下策,有时能成功,有时会失败,比如对尽节竭诚的人就没有用,所以我不会用间。
第三,指出即使牺牲了唐俭,也是丢失了小的信义,不值得考虑。回答了太宗的问题。
太宗的感慨:感慨一,非仁义之人不能用间,普通的人是无法用间的;感慨二,周公为了国家能大义灭亲,大唐为了国家牺牲一个使臣,应该,这不是问题。太宗的第二个感慨好理解,第一个感慨捉摸不透是什么意思,是称赞李靖呢还是批评李靖呢,大概率是称赞。但李靖说了自己不屑于用间,太宗怎么会做出这样的评价呢?所以我们只能理解为,用间击破突厥是君臣之间的默契:朝廷派出使者招降,同时又派李靖去接受投降(以靖往迎之)。李靖瞬间就明白了朝廷的意图,于是果断派兵突袭,取得大胜。
我们再看一看材料一的叙事顺序:
1.颉利可汗走保铁山,遣使入朝谢罪,请举国归附。
2.以靖往迎之。颉利虽外请朝谒,而内怀迟疑,靖揣知其意。
3.时诏鸿胪卿唐俭等慰谕之。靖谓副将张公谨曰:“诏使到彼,虏必自安。若万骑赍二十日粮,自白道袭之,必得所欲。”
4.督兵疾进行至阴山遇其斥候千余皆俘以随军。
5.靖前锋乘雾而行,去其牙帐七里,虏始觉,列兵未及阵,靖纵兵击之。
大家看看是不是同时派出李靖和唐俭,一武一文,巧妙配合;而且事成之后,人们将指责的矛头指向了李靖,太宗毫不受影响。这就是君王权术。这样再来考虑太宗的第一个感慨,是不是觉得是在自鸣得意呢。真正用间的人是朕啊,你们纤人哪里能用得了间呢?
当然李靖也不是一般的将领,与其说他是揣知突厥的意图,还不如说是揣知了太宗的意图呢。所以在事后太宗问题的时候,合情合理地解释了牺牲唐俭的正当性和合理性,彻底打消了太宗的心虑。
唐书·李靖传记载:
太宗遣鸿胪卿唐俭、将军安修仁慰谕,靖揣知其意,谓将军张公谨曰:“诏使到彼,虏必自宽。遂选精骑一万,赍二十日粮,引兵自白道袭之。”公谨曰:“诏许其降,行人在彼,未宜讨击。”靖曰:“此兵机也,时不可失,韩信所以破齐也。如唐俭等辈,何足可惜。”(唐书·李靖传)
幸好。唐俭机智,成功逃回大唐。
转自:“语文习者”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