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要求学生在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运用、创造,本文探讨如何基于课本剧这个丰富多彩的语言运用情境,引导学生在表演中切实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关键词】课本剧 表演 语言
人物介绍
许织云,语文正高级教师,有二十多年课本剧教学研究经验,发表教育教学文章五百多篇,出版个人专著《课本剧与写作》,六次执教闵行区和上海市教师培训课程。
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课本剧活动可以创设真实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凸显语文学习的实践性。《范进中举》节选自《儒林外史》,是我国古典讽刺小说中的杰出作品。本课采用课本剧的教学方法,第一课时重点是理清小说结构,通过“剧中人物话范进”和“发自肺腑的心声”两个环节,初步分析人物,为表演做准备。第二课时重点是课本剧表演和点评,学生表演精彩,评价深刻,对于小说特点的理解更加深入。
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经过初中三年多的课本剧磨砺和洗礼,非常喜爱课本剧活动,对读、写、演、评等环节都很熟悉。学生积累了比较多的课本剧排演经验,许多学生在学校剧社是主力,有一定表演能力,对于点评的思路也很娴熟,能较好地做到有理有据,入木三分。加之学习单的使用,学生完成本次教学任务并不难。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1.了解吴敬梓,了解《儒林外史》,了解科举制度;2.理清小说结构,初步分析人物,为表演做准备。教学重点:了解小说情节,初步分析人物形象,为表演分组做准备。
(二)课前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提前完成学习单,完成两个任务:剧中人物话范进(中举前),即让剧中人来介绍中举前的范进;发自肺腑的心声(中举后),即范进中举后剧中人物发出的感慨。2.教师整理学习材料,划分表演片段,制作PPT,指导学生预习。
(三)教学过程
第一,导入教学。人生四大喜: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谈谈金榜题名对于读书人的重要影响。
第二,学习文学常识。1.介绍吴敬梓,了解《儒林外史》,说说《儒林外史》的文学地位。2.简单介绍清代的科举制度。
第三,概括故事,盘点人物。《范进中举》作为我国古典讽刺小说的杰出代表,它在情节、人物和写作手法上是怎样讽刺的?
首先,剧中人物话范进(中举前)。人物可以是胡屠户、范母、范妻、乡邻、张乡绅等。要求句式:我是剧中的……,在范进中举前,他在我眼里……。
示例:我是胡屠户,范进的老丈人,他中举前呢,我看他就是一个穷鬼现世宝,历年以来,不知道连累了我多少,我恨自己怎么就眼瞎找了这么个无能的女婿啊,太没用了。
学生回答举例:说到我这个邻居范进啊,唉,一言难尽,我都不屑于与他做邻居。他这个人一点儿本事都没有,从来没见过这么废物的,还能经常被老丈人骂。然后呢,连自己的老婆和老娘都养不起,也是可怜他家人了。
其次,发自肺腑的心声(中举后)。揣摩剧中人物的内心,补充完成人物的内心想法。重点阅读第五段。
第四,切分故事,分组表演。首先,划分故事片段(师生共同完成)。其次,分角色片段诵读、简析。第一段,“进学归来”。胡屠户教训范进,男生读胡屠户,女生读范进,只读对话。第二段,“借钱乡试”。胡屠户骂范进,女生读胡屠户,男生读范进,只读对话。再次,确定表演片段。确定小组长,各组认领表演片段。
第五,布置作业。自主分组,小组合作完成剧本改编,课下排演课本剧片段(约一周时间)。
【第二课时】
(一)学情分析
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对课文内容已有了比较深入的理解,课下学生自主成立了剧组,教师也对表演的内容进行了指导。由于都是片段表演,演出内容相对简短,排练的任务并不是很重,加之学生也都有比较丰富的表演经历,几天的时间完成排练并不困难。课前教师发了学习单,给了点评的示范,使学生评价有所依照。
(二)教学目标
借助课本剧表演,深入理解课文,把握文章主旨;通过交流点评,分析人物形象,品味语言的表现力;发现美、评价美、创造美,形成向善向美的价值观。
(三)教学过程
1.对联导入教学
昔日饥荒,柴米无依靠,来到十字街头,借不得赊不得,许多内亲外戚,谁肯雪中送炭;今科侥幸,衣禄有指望,夺得无经魁首,姓亦扬名亦扬,无论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
2.课本剧表演与点评一
第一组:乡试归来。简介:演员有范母、范妻和范进。主要表演的是家中断粮挨饿,一家三口长吁短叹,妻子外出借粮无果,范进不得不去集市卖鸡。
第二组:喜从天降。简介:演员有范进、范母、范妻、三个邻居和两个报录人。主要内容:报录人送来喜报,此时范进已去卖鸡,众邻居一改不愿借粮的过往,表现出无比的热情,有人送来米、面、酒、鸡蛋等食材,有人去集市找范进回家。范进到家以后看到喜报,不禁大声朗读,然后就高兴疯了,跑出了家门。有邻居建议找他岳父胡屠户来给他“治病”。
课本剧点评一。结合学习单,PPT展示教师提示。
(1)你喜欢文中的哪些词句,今天的表演呈现了吗?
我喜欢课文中的“……”(我觉得课文中“……”写得好)写出了……,他们刚才的表演很好地展现了……,所以我很喜欢;我觉得课文中……写得好,写出了……,他们刚才的表演虽然也展现了……,但是还可以更好,可以……改进。
(2)刚才的表演,是不是符合范进、胡屠户和众人的形象?
某某人的性格是……,从文中……可以看出,他们刚才的表演是……展现的,我觉得很好(或我觉得可以……进行改进)。
(3)关于表演,你还有什么好的创意与建议?
文中的……写出了……,在表演时我们可以……创意,还可以……来表演。如果是我来表演,我会……。
3.课本剧表演与点评二
第三组:喜极发疯。简介:演员有胡屠户、伙计,范母、范妻、邻居和报录人。主要内容:胡屠户带着七八斤肉和五千钱来贺喜,大家开心地打趣,然后请他去给范进“治病”,胡屠户忙说不敢,最后在大家的劝说下出发了。这一段演员阵容很强,剧本也编得幽默风趣。
第四组:岳父治疯。简介:演员有胡屠户、范进和众多邻居。主要内容:范进在集市上发疯,下面的同学扮演看客。胡屠户凶神恶煞般“打”过来,范进非常配合地倒下,于是邻居们有的抹胸捶背,有的给范进洗脸,甚至给他找鞋穿鞋,又是好一阵子马屁。胡屠户也吓得过来解释,一阵吹捧,然后欢天喜地地回去。
学生点评举例:“胡屠户想打范进,但他犹豫了一下,又不敢打范进,演得好,说明他对中举后的范进是恭敬的、害怕的。”“我想点评第三组的范母。虽然我也是演范母的,但我个人觉得我没有她演得好。先不说台词,就她那个神态,就特别像年迈的老母亲。最后让胡屠户去打范进的时候,那整个焦灼就藏在眼神与话语中,非常慈祥。”
4.课本剧表演与点评三
第五组:乡绅送礼。简介:演员只有范进和张乡绅。主要内容:这一部分的台词文绉绉的,范进和张乡绅语言都很客气。张乡绅为了拉关系送了范进五十两银子和一套三进三间的房子,范进再三推辞但还是收下了。
第六组:酬谢岳父。简介:演员有胡屠户、范进、范母、范妻四人。主要内容:这一场胡屠户的贪婪和心机都体现得淋漓尽致,为了邀功胡屠户几次提起他带的钱和肉;范妻也加了戏,很想去打以前嘲讽她的那些人的脸。
学生点评举例:“我觉得范进演得很好,他一直是斜着眼睛看胡屠户的,是心不在焉的神情,说明他中举了不把胡屠户放在眼里了。”“我想说一下范妻,文章对于范妻的描述是不多的,这里却增加了范妻的诉苦和中举以后扬眉吐气的语句,这给人一种中举前后差距非常大的感觉。这一段改编得非常好。”
5.归纳与总结
(1)本文的主旨——《范进中举》讽刺了谁?一是讽刺像范进那样热衷于功名利禄的读书人;二是讽刺像胡屠户那样趋炎附势的小人;三是讽刺了当时的科举制度和社会现实。(2)范进因中举发疯,胡屠户对范进前倨后恭,乡邻们、张乡绅在范进中举后的表现让你看到了什么?语言上有什么特色?
明确:小说通过对比、夸张、细节描写等,刻画了范进这样一个热衷科举,深受科举制度毒害的中老年知识分子形象,同时通过他中举前后,周围的人(特别是他的岳父)对他的不同态度和表现,有力地鞭挞了当时那种趋炎附势、嫌贫爱富的丑恶社会现象。
6.指导与提升
敲骨吸髓地读——精彩来自文本,要读。
淋漓尽致地演——表演体验人生,善演。表演体验是课本剧活动独有的也是非常有效的品味语言的途径,因为表演的过程融合了朗诵感悟、结合语境、联系生活、想象揣摩等诸多品味语言的途径,加上了学生的亲身感受,有效提升了语文核心素养。
入木三分地评——有理有据沟通,会说。评价要关注课文的细节,要有理有据,善于思考;要尊重同学的表演,学会运用语言,学会分析,学会表达。
挥洒自如地写——积累丰富素材,常写。以课本剧表演为写作素材,仔细观察整个活动的点点滴滴,用心体验,一定会发现很多适合写作的素材,写出真情实感的好文章。
7.布置作业
回顾本次学习经历,盘点一下写作素材,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六百字的作文。
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整个学习过程包括读、写、演、评四个环节。第一课时重点是读课文,理清小说的情节,初步分析人物,为分组分片段表演做好准备。课下学生按要求分组,集体改编剧本,自主进行排练。第二课时重点进行表演和点评这两个环节。演,是分片段表演,虽然不长,却是学生语言运用、思维想象的集中体现;评,要求有理有据,入木三分,通过对编剧、表演等诸多方面的评价,再次关注文本,不断改进语言运用,勤于思考,提高思维品质,并逐步形成向善向美的价值观。这是课本剧实践中非常有挑战性,也是非常亮眼的环节。
本次教学在教学总体上是成功的,一方面学生有三年多的表演点评基础,已经熟悉了这样的教学模式;另一方面是学生兴趣很高,积极参与,主观能动性强。课本剧活动为学生写作积累了丰富的源头活水,有了这样的经历,相信学生一定可以写出好的作文来。
专家点评
许老师研究课本剧教学二十余年,这次《范进中举》通过课本剧读、写、演、评来教学,学生热情很高,课堂气氛很活跃,表演很出彩,点评有深度。
首先这两节课设计巧,第一节课重在人物心理探索,许老师设计了两个环节:第一个是“剧中人物说范进(中举前)”,让学生想象中举前岳父与邻居对他的蔑视;第二个是“发自肺腑的心声(中举后)”,让学生充分想象人心的改变,体会世态的炎凉。第二节课重在表演和点评,毕竟是演了三年多课本剧的学生,表演很精彩,点评更是能够抓住重点,抓住亮点。
其次,学生学习热情高涨。这次剧本的改编学生都很用心,特别是“乡试归家”“酬谢岳父”,学生根据想象,联系上下文,增加了不少合情合理又幽默风趣的台词。学生的表演也是得心应手、精彩纷呈。特别是点评,观察细致、有理有据、具有深度,让我们看到了一批综合素养很高的学生,内心很是欣慰。(点评人系上海市闵行区君莲学校校长,语文高级教师 丁淑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本文刊载于《现代教学》2023年23期,作者系上海市闵行区君莲学校 许织云)
转自:“第一教育专业圈”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