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适用主题:执着,拼搏,奋斗
“蓝领院士”韩利萍,为确保火箭发射精准入轨,二十多年如一日,以“毫厘”见成败;“大国工匠”鹿新弟,每天忍受着柴油机发出的100多分贝噪声,三年完成上千次试验,成为名副其实的“发动机医生”。历数成大器者,都有着超出常人的执着和付出。
巩立姣在连续参加四届奥运会后终圆冠军梦想,背后是21年日复一日的刻苦训练;全红婵以三跳满分的“教科书式”表现获得金牌,靠的就是每天陆上、水上300多次的训练;37岁的吕小军能延续巅峰状态,是因为那份“把举重当成生活的一部分”的坚持和热爱……所有的成功,无不缘于平日的努力;所有的奋斗,都是在积蓄着胜利的力量。
苏炳添曾一度被腰伤和骨裂困扰,但最终以顽强意志走出低谷,成为第一个站上奥运会男子百米决赛跑道的中国运动员;江梦南半岁时因药物导致失聪,却怀揣“知命不惧,日日自新”的信念,凭借顽强毅力和不懈努力,顺利完成本科和硕士研究生学业,并如愿被清华大学录取;安徽砀山县的李娟,常年卧病在床,可她没有向命运低头,用嘴咬着触控笔做电商,带动乡亲们脱贫致富……顺境不骄、逆境不馁,那些在劈波斩浪中开拓前进的青春担当,那些在披荆斩棘中开辟天地的青春奋斗,那些在攻坚克难中创造业绩的青春奉献,终将成为人生的宝贵财富,汇成时代的无限精彩。
02适用主题:坚持,毅力,持之以恒
“十年法则”认为,每个领域的大师都需要10年左右的勤学苦练;“一万小时定律”指出,从平凡到超凡的跨越,需要经历一万个小时的稳扎稳打。著名小提琴家盛中国少年时被称为“天才琴童”,但“左手要长在琴上,右手的血脉要流入弓里”又需要怎样的艰苦付出?
器成还须久为功,卓越从来都不是速成的,持之以恒才是关键。季羡林先生曾描述他在北大种莲的经历,几颗莲子经过两年扎根池底的力量积蓄,终于在第三年“长出了几个圆圆的绿叶”,并在第四年“蔓延得遮蔽了半个池塘”,绽放出“红艳耀目的荷花”。愿年轻人都能做一池“季荷”,生生不息,静待花开。
树立恒心,离不开对人生意义的深刻省思。“词学宗师”夏承焘专注于词学研究和教学,以毕生之力旁搜远绍、取精用弘,终成现代词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革命战士”吴玉章四十年如一日,再苦再难也不忘教书育人,坚持革命、坚持办教育、坚持做好事,造就了一大批各类人才。
03适用主题:志气,意志,自强不息
孙国栋以7年苦练,用手中画笔除去生命中的阴霾,勾勒出多彩人生,证明了奋斗的意义。身体缺陷阻挡不了努力的人,健全的人们更没有理由在困难与挫折面前低头。只有努力点亮生活,生命才能多姿,人生才能多彩。
同济大学的一名2021级硕士研究生备受关注。他叫彭超,6岁时不幸触碰电线,导致双臂截肢。但他身残志坚,多年来用脚写字、刻苦学习,考上硕士研究生,还要继续考博士,成为一名大学教师。彭超的坚强让人感动,大家都说他是个有志气的小伙子。
“贝多芬听不见可以作曲,我看不见为什么不能踢球?”这是盲人足球少年刘博的意志;“我失去双腿,却找到更好的人生”,这是截肢舞者廖智的独白;“如果拥有一颗奔跑的心,轮椅的确困不住我们的身体”,这是清华学霸矣晓沅的信念。其实,面对坎坷,人们唯一的畏惧恰恰就是畏惧本身,紧咬牙关、坚持到底,正是获得升华与超越的武器。
04适用主题:干事创业,重视细节,爱岗敬业
经典人物:景海鹏、丁照民、杨善洲、袁隆平
“出手就出色、完成就完美”,获得“一级航天功勋奖章”“八一勋章”“改革先锋”等荣誉的英雄航天员景海鹏如是说。在他的字典里,没有“差不多”,只有“更完美”。面对九大本、上百万字的操作指南和飞行手册,景海鹏反复背记、烂熟于心,并一遍遍地练习、推演,使数以万计的指令内化为习惯动作和肌肉记忆,闭上眼睛都能精准无误地全流程操作。
“练,练到有肌肉记忆”,获得全国技术能手、全国劳动模范、第十四届中华技能大奖等荣誉的高级技师丁照民如是说。薄铝类金属焊接难度高,极易焊穿,而在他手中,厚度不超0.3毫米铝制品上的小孔也可以实现气焊焊补。丁照民三十余年如一日,钻研技艺、博采众长、攻克难题,练就了精准焊接的高超技艺。
“草帽书记”杨善洲退休后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并将林场经营管理权无偿交给国家,“只要生命不结束,服务人民不停止”。杨善洲深入群众的工作作风,至今仍留存在当地百姓的记忆深处。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23岁时便立下誓言:“要解决粮食增产问题,不让老百姓挨饿”。这位“看上去更像农民”的科学家,“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真正把论文写在了祖国的大地上。
05适用主题:理想信念,人生志向,爱国精神
经典人物:甘祖昌、张富清、朱彦夫、董存瑞、王进喜、焦裕禄、黄大发、方志敏、谷文昌、黄文秀
“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表现在共产党员的身上,就是对党和人民的赤胆忠心,就是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的坚定信念。开国将军甘祖昌毅然选择回乡务农,老英雄张富清深藏功名六十余载,伤残军人朱彦夫写就自己的“极限人生”……如果有一种颜色能够代表共产党人的本色,那么一定是红色。“成为一面鲜红的旗帜”,这是一名党员应有的追求。
永葆旗帜飞扬的状态。战场上旗帜的状态,是迎着枪林弹雨、猎猎作响的;党员冲锋的姿态,也如同飞扬的旗帜,一往无前,势不可挡。从“为了新中国,前进”的董存瑞,到“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王进喜,从“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的焦裕禄,到“水过不去、拿命来铺”的黄大发……一个个闪光的名字,就是一面面迎风招展的旗帜,高高飘扬在党和人民需要的地方。
奋斗的党信念坚定,勇扛重担。百年来的奋斗路,处处可见共产党员用满腔热血乃至生命之躯浇筑的历史丰碑。“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方志敏让世人见证了红军将领清贫如洗的纯洁、奋不顾身的坚贞。“不带私心搞革命,一心一意为人民”,谷文昌用一生的奉献付出,诠释了对党忠诚、为民造福的党性本色。“不能光为自己而活,要用自己的力量为他人、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做出贡献”,黄文秀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倾情投入,忠诚干净担当的党员形象令人钦佩。坚定的理想信念,鲜明的政治品格,正是共产党人不懈奋斗的动力源泉。
06适用主题:奋斗拼搏,积极进取,平凡伟大
经典人物:马伟明、景海鹏、苏炳添、屠呦呦、南仁东、黄大发
从科学家的发明创造到运动员的摘金夺银,从英雄人物的非凡功绩到普通劳动者的默默奉献,都伴随着激越豪迈的奋斗进行曲。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举世瞩目,背后是日复一日的苦练;短道速滑运动员赢得比赛、为国争光,背后是奋勇争先的搏击。事业有成者的经历表明,一切收获都源自辛勤耕耘、不懈奋斗。
马伟明坚持自主创新,带领团队破解科技难题、取得重大成果;景海鹏勇于自我加压,战胜生理心理的极限考验,书写“三度飞天”的传奇;苏炳添无惧伤痛,焕发精神与斗志,终在东京奥运会男子100米比赛中“飞”入决赛。
从屠呦呦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到南仁东带领团队建“中国天眼”望宇宙,再到黄大发率众在绝壁凿出“生命渠”……令人感佩的传奇故事不胜枚举,同时昭示我们:事业的成功,总是孕育在奋力搏击、敢于胜利的征途上。
【4组人物事迹速写】
梁晓声:用文学传递人间温暖
2022年春节前夕,电视剧《人世间》热播,这部“宛如一江浩荡生活流”的剧作,让观众在荧幕中的百态人生里观照到长辈、亲友,乃至自己的影子,收获好评如潮。
《人世间》的原著作者梁晓声出生在一个建筑工人家庭,7年的知青生活,成为他文学创作的灵感,他的《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雪城》等都是知青文学的代表作。同时,梁晓声也被称为“平民代言人”,回城知青、下岗工人、进城农民、莘莘学子都是他关注的对象。后来,梁晓声读了更多的书,他觉得“在一个时期内缺少比较厚重的、真诚的、反映普通城市青年的作品”。所以,写一部全面深入反映城市平民子弟生活的作品,成了梁晓声60岁后的心愿。历经数年后,梁晓声忍着胃癌带来的病痛折磨,完成了长篇小说《人世间》。作品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描写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和百姓生活的跌宕起伏,讲述了一代人在伟大历史进程中的奋斗、成长和相濡以沫的温情。2019年,梁晓声凭借《人世间》获得了第十届茅盾文学奖。
2022年,73岁的梁晓声又陆续出版了散文集《小人物走过大时代》和长篇小说《中文桃李》。如今的他仍在不断了解和记录青年人的所思所想,希望用文字和故事展示人性中的真善美,用文学传递温暖人心的力量。
立意角度:跨越不停,探寻更灿烂的人生
速写示范:人生是不设休息站的马拉松,每个阶段都有颁奖台但都没有终点线,我们都是这条路上的奔跑者,为了这一程的胜利,也为了下一程的开始。且看梁晓声,他声名赫赫,却依然坚持写出长篇巨作。倘若梁晓声躺在知青文学代表作家的功劳簿上沾沾自喜,何来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人世间》?倘若梁晓声因为垂垂老矣而自我哀怜,何来年过古稀的新作《中文桃李》?倘若梁晓声因身患绝症而自跨越铸成。跨越,再跨越,人生才丰满充盈。
杨振宁:从天才少年到“诺奖”得主
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是著名的数学家,在父亲的影响下,杨振宁从小就很喜欢数学,其他学科的成绩也都很好,是个不折不扣的学霸。16岁时,杨振宁以全国第二的成绩考入西南联大,成为该校招收的年龄最小的学生;22岁时,杨振宁获得硕士学位。1945年,杨振宁获得了公费留美的资格。“中国需要的是实验物理,所以我要做这方面的工作。”一开始,杨振宁把自己的研究方向定为实验物理,但在实验室的两年,不断受挫的经历让他愈发清醒地意识到自己不是一个动手能力强的人,这让他一度陷入纠结与困惑中。最终,在物理学家特勒的建议下,杨振宁告别实验物理领域,重新进入了自己擅长和热爱的理论物理研究。
在芝加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杨振宁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1954年,杨振宁和美国物理学家米尔斯共同提出了著名的“杨-米尔斯理论”,为粒子物理学提供了基本框架。1957年,杨振宁与同样来自中国的物理学天才李政道因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世界物理学界将杨振宁视为泰斗级人物,认为其科学成就可比肩爱因斯坦。面对外界赞誉,杨振宁却说自己一生最大的贡献,是帮助中国人克服了“觉得自己不如外国人”的心理。
立意角度:以小我之力,共筑国之辉煌
速用示范:积小流成江海,积跬步至千里,集小我之力,可助大国圆梦。“天眼之父”南仁东把最美好的年华奉献给中国天文事业,为建造一个大型射电望远镜,燃尽生命最后的火花,让中国睁开了探视苍穹的“天眼”;杨振宁与李政道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获得诺贝尔奖,让一部分中国人,特别是知识界,打掉了自卑感,敢于同西方人一争高低了;从未名湖到莫高窟,“敦煌的女儿”樊锦诗用一生坚守,带领“数字敦煌”走向世界……由此可见,只有把小我融入大我,个人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功用,祖国才能走向繁荣复兴。
孟庆旸:遇见“青绿”,遇见中国人的浪漫
5月4日,在央视播出的《奋斗的青春 ——2022年五四青年节特别节目》中,青年舞者孟庆旸作为讲述“青春答卷”的嘉宾,让观众再次体会到了舞蹈《只此青绿》背后传统文化的美好。
孟庆旸1992年出生于河南周口,幼时就喜欢舞蹈。在老师建议下,9岁的她独自到北京接受专业舞蹈训练。一个人漂泊在外,遇到任何困难都只能自己扛着。但凭借对舞蹈的热爱,她坚持走了下去。功夫不负有心人,2008年,孟庆旸考入北京舞蹈学院古典舞系。2015年,孟庆旸担任央视春晚《丝路霓裳》和《大地春晖》两个舞蹈节目的领舞。2021年,她再次参加央视春晚,在舞蹈节目《茉莉》中担任领舞。
后来,孟庆旸接到了一个全新的剧目——《只此青绿》。这一次,她饰演的角色是一个从青绿山水中凝练出来的物化形象。为了走进“青绿”,她推掉了其他工作,一点点去揣摩、领悟角色。她去故宫博物院感受氛围,了解古画的背景;学习大量诗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阅读史料,走进宋代美学……整整5个月,孟庆旸脑子里只有“青绿”,她和同事们一遍遍地练习每个动作和走位。
2021年9月起,孟庆旸随《只此青绿》剧团开启全国巡演,场场爆满,一票难求。每次大幕拉开,孟庆旸都会把最好的自己展现在舞台上。她说,传播弘扬中国文化是她的使命,“特别是当我看到,很多国外的观众也会来透过这些舞蹈作品了解中国文化,我更会觉得自己承担起了这份使命”。
立意角度:传承中华文化,尽展传统之美
速用示范:从《唐宫夜宴》中开放活泼的盛唐之美到《只此青绿》中内敛婉约的大宋风华,传统文化出圈的背后,是东方美学的共鸣,也是跨越历史的文化传承。孟庆旸的翩翩舞姿,不仅让《千里江山图》中的景致灵动起来,亦连通古今,将中华传统之美娓娓道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我们要担负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用现代化的形式萃取传统文化,激活文化生长的活力,让传统文化在传承流转中迎来新生。
邓小岚:幽谷兰香远
【人物事迹】
邓小岚,一名音乐老师,她的父亲邓拓在革命年代曾经在马兰村工作,村民为了保护而牺牲了自己,这件事,邓拓和邓小岚始终记在心里。2004年,邓小岚从北京来到河北马兰村义务支教,教授音乐,募集乐器,组建合唱团,从此根留在这里,把音乐的种子洒在这里,也把爱全都留在这里。十八年来,邓老师风雨无阻,跋山涉水,把音乐带给大山中的留守儿童;十八年间一批批孩子走出大山,站上更大的舞台,甚至参与了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他们从拘谨怯懦变得自信阳光,而邓老师温暖的目光始终未曾改变。可是如此温暖的邓老师却在筹办马兰青少年音乐节时突发脑溢血离开了她爱的孩子们。生于马兰,奉献于马兰,如今邓老师又长眠于马兰,守望着她牵挂一生的地方。
【适用话题】
不忘初心、用心浇灌、静待花开、教育扶贫、音乐筑梦无私奉献、小我与大我、执着坚持、悲悯善良、坚守乡村、奉献自我
【运用示例】
美学家朱光潜说:“人,因为持守而变得美丽。”邓小岚便是如此。发起“马兰儿童音乐节”,打造“音乐城堡”,协调捐赠图书乐器,创造演出机遇……几十年的用心筑梦,让马兰村的孩子眼界更开阔,状态更自信。终于,“马兰花”的天籁之音,从大山唱到了鸟巢,深山小花绽放奥林匹克舞台。邓小岚用音乐筑梦马兰,用行动诠释了梦想与坚持,让音乐成了马兰村的一张名片,太行山村换新颜。
【模考作文】2023广东佛山南海模拟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春天,万物复苏,冰雪消融的黑土地上,首先钻出地面的一抹新绿,最易吸引人的眼球;待到百草丛生,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晚春或盛夏,最先报春的那一抹绿,已然汇入绿色的海洋湮没无闻了。如果它想再被看见,除非开出与众不同的鲜艳花朵,或者干脆枯萎变黄。总之,它要增加“识别度”——或者卓然不群,或者另类怪异。当然,它也可以选择不被看见,只是做好自己、哪怕没有“存在感”。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需不需要有“识别度”?要不要有“存在感”?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理解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解析】
材料以“第一抹新绿”的两种选择为例,阐述了人生之道。“第一抹新绿”若选择受人关注,体现“存在感”,可以“首先钻出地面”,突出一个“先”字;接着“要想再被看见”需要“开出与众不同的鲜艳花朵”,增强“识别度”。当然,它也可以选择没有“存在感”,默默无闻,做好自己,不负时代。
一、概念的界定
“识别度”:可以理解因为具有某种特质,脱颖而出,从而具有很强的竞争力,让外界关注。
“存在感”:是精神上的需求程度,感觉被外界关注与需要,是对自身肯定(否定)的精神行为。
二、材料里面多处包含虚拟论敌:
①“为了增强‘识别度’”的虚拟论敌:有的“干脆枯萎变黄”,选择另类怪异、摆烂的做法。
②“不想要‘识别度’与‘存在感’,也需要‘做好自己’”的虚拟论敌:都不想要,也做不好自己,躺平佛系。
③“最易吸引人的眼球”的虚拟论敌:如果做不到“首先钻出来”,自然无法具有“识别度”。
④“开出与众不同的鲜艳花朵”的虚拟论敌:如果开出大众化的普通花朵,自然没有识别度。
材料具有思辨色彩,多处有显性、隐性的虚拟论敌,与选择性必修(上)第四单元“逻辑与生活”契合。
考生可以结合生活思考反面情况,需要想到并提及“再被看见”“增强识别”,干脆“另类怪异”,恶搞、博眼球、破坏底线、毁坏三观等行为;或者选择躺平、佛系、摆烂的现象。
三、这种现象可引发人们对生活的思考,尤其对青年人很具启发意义。对于青年而言,同样可以选择两种“不负时代”不同的生活方式:
1、作为新时代的青年,需要有识别度,要有“存在感”,在生活、工作中积极进取,敢为人先,出类拔萃、成绩卓著、引领潮流与时代,增强“识别度”,体现“存在感”,这是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的体现;
2、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主观是想要有识别度,选择没有“存在感”的生活状态,如苔花一样,默默绽放,独自芬芳,在普通平凡的岗位上做好自己不负自己,不负时代,但客观上因为“做好了自己”也有可能自然就具有了“识别度”与“存在感”,正如老子所言“夫唯不争,泽天下莫能与之争”。
有第二种选择的人或许是意识到自己本身能力有限,资质平凡普通,不想去强迫自己做力所不逮的事情,或许是有能力,但是不想出风头,甘于平凡,甘于寂寞,但是这些情况和“枯萎变黄的另类怪异”“躺平摆烂”有本质区别。
【立意建议】
1、作为时代青年,需要追求“识别度”与“存在感”,勇为天下先,奋发有为,敢于突破,积极进取,卓尔不群,有自己的“存在感”;拒绝“躺平”“摆烂”。
2、作为时代青年,也可以选择不要“识别度”与“存在感”,做平凡的人或淡泊名利的人,只要做好自己,甘于平凡,甘于寂寞,活出自我价值,也是不负时代。
围绕选取的立意,结合时代与青年视角,可以以回答“为什么要?”与“怎么去要?”的问题,展开行文。
【标杆作文】
1. 增加识别度,保持存在感
春天,首先钻出地面的新绿最是抓人眼球;但到夏天它却渐渐淹没在生机勃勃的绿色海洋中了,如果它想再被看见,就必须增加识别度,保持存在感。这也启示了我辈青年:必须增加识别度,保持存在感,从而为时代所着顾,不做时代浪潮的溺水者。
增加识别度,对新绿来说,是报告春之将至的先行军。对夏花来说,是“招蜂引蝶”,繁衍生息后代的必要手段;对我辈青年来说,却是获得时代眷顾,把握时代机遇的大好时机,可以说,更高的识别度给了新绿生机,给了夏花以绚烂,给了青年以光明未来。而如果没有或失去这些识别度,那新绿只能深埋冰雪之下,难觅生机;夏花沦为千千万万条“渐欲迷人眼”的乱花之一,为蜂蝶所送的概念微乎其微,而我辈青年更将被同化为毫不起眼的浪花白沫成为时代浪潮的淹没者。《娱乐至死》中有言:“只有被看到的新闻才成其为新闻。”识别度是新闻保值的利器,也是我们崭露头角于时代的重要法宝,青年应积极自觉增加识别度,便去做一个“斜杠青年”,挖掘潜能,开招可能,为自己的可识别度积攒资本,在时代的大浪淘沙中,成为脱颖而出的珍贵黄金。
哲学家休谟有言:”杳无人迹的森林没有声音”,虽落入唯心主义的窠臼,却也告诉我们一个重要道理:要被看到被识别而存在。因此,我辈青年为增加识别度而作的努力固不可少,继续在你拼存在感上下功夫同样不可或缺。
保持存在感,于新绿而言,是努力汲取阳光雨露,淬出更有生机之绿;于夏花而言,是努力抓住每一缕微风,摇曳出婀娜多姿的美;于我辈青年而言,是努力把握时代机遇,奋发有为,勇立于时代潮头。这是对增加识别度换来的成果的不辜负,更是对自身定位职责的最佳诠释。“有一份光,发一份热”,保持存在感,需要航天工作者们十年如一日刻苦钻研,攻坚破难,做中国航天事业的“螺丝钉”;需要女足姑娘们勤奋训练,钻研战术,做中国体育事业的“助推器”;更需要我辈青年积极把握时代浪潮,以理想信念为浪,以才干抱负为潮,在浪潮迭起中助推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光明未来!
但月满则亏,凡事过犹不及。增加识别度要求我们卓然不辟,而非另类怪异。如网络直播中以低俗恶俗内容“搏出位,为人不齿。同理,保持存在感要求我们适时适应而非招摇过市,亦非默默无闻。
乱花渐欲迷人眼,但万绿丛中一点红。我辈青年应有感于时代号召,在风起云涌中增加识别度,不因时节变化湮然于世,为成人成才积累机遇资本;还应自觉保持存在感。耕耘奉献,为民族复兴,国家富强添砖加瓦!
得分:58分
简评:
任务意识强。开篇结合材料,很好的完成了新时代青年需不需要有“识别度”,要不要有“存在感”的任务。
审题精准,思路清晰,有辩证性。开篇巧妙概述材料,引出观点。第二段先从有识别度的角度论述要做先行军、再从“再被看见”角度论述青年应挖掘潜能,开拓可能,做“斜杠青年”。第三段过渡,第四段从保持存在感入手,论述青年一代应勇立时代潮头。第五段,辩证思考材料中的“另类怪异”。
语言文雅优美,擅长引用来论述自己的观点。
不足之处:文章两个层次间的逻辑关系不太明晰。
2. 卓然不群,敢于争先
“青年者,人生之春,人生之王,人生华也。”李大钊先生如是说道。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于乱花渐欲迷人眼的世界之中,应当具有“存在感”与“识别度”,以卓然不群,敢于争先的姿态拥抱一个百花齐放的世界。
于滔滔时代浪尖之上,吾辈青年当拒绝“同质化”,奋发厚积以“卓然不群”寻找“存在感”增加“识别度”。
生于华夏葳蕤之时,青年者为时代的后浪,理应成为时代大潮中“会当击水三千里”,“到中流浪遏飞舟”的弄潮儿,绽放最靓丽的花朵,成为社会美丽的风景。君不见中国女足刻苦训练多少个日夜,在连续五连冠后仍在国际寒场上绽放出惊艳众人的铿锵玫瑰;君不见那毕业大学生积极投身于克拉玛依油田,助力国家建设,开出一朵朵馥郁的石油之花,广受赞誉。徜若我们同那些“躺平青年”一般无所作为,或只是人云亦云,终将淹没于时代的浪潮中,了无踪迹。由此,我们当“自强不息”奋发厚积,以卓然不群的身姿在风高风急浪上奋勇争先,展现我们的能力,获得“存在感”,更提高“识别度”。
于滚滚世界浪潮之中,吾辈青年当拒绝标新立异的“另类怪异”,踏实进取,以“卓然不群”提升“识别度”。
毛泽东主席曾言:“青年人,就像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如果说枯萎变黄的花朵或没有开花的小草会在缤纷世界中失去“存在感”与“识别度”,那么标新立异式的“另类怪异”所开出的花朵只会结出恶果,为众人所不耻,于短暂地存在后湮没于尘世。惟有踏实进取提升自我,真正引领时代潮流,方能“卓然不群”,在世界上留下美丽独特的印记,留芳百世。我们可见苏翊鸣追求高位突破,“十年磨一剑”,夏天模拟气垫冬天冰天雪地中踏实训练,终于冬奥会上开出动人心魄的冰雪之花;我们可见周思来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险夷不变应尝胆,道义息肩敢争先。”进取不息,开出香气永存的红色革命之花。徜若我们同那为博取流量“另类怪异”的博主一样寻求险径,只会失去“存在感”与“识别度”,随时间消逝。由此,我们当以卓然不群的姿态拥抱这多元世界!
昭昭如日月之行,吾辈青年,当奋发厚积,踏实进取,敢于争先,以卓然不群之英姿舞于时代浪尖,绽于时世界之巅!毕竟,我们在哪里,国家就在哪里!
此亦波谲云诡,此亦春潮澎湃,此亦芳华待灼——新时代的青年们,当以“卓然不群”之名,绽放最美的青春之花,收获“存在感”,提高“识别度”!
得分:57分
简评:
文章符合题意,思路清晰,以“卓尔不群,敢于争先”为标题,立意准确,视野开阔,有家国情怀,能够很好地完成写作任务,对是否需要“识别度”与“存在感”分析深入透彻,符合文体整体要求,并体现青年人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虚拟论敌意识强,材料丰富、新鲜,论证有力;结构严谨,语言表达流畅而有文采,书写美观。
3. 奋勇争识别度,努力刷存在感
在万物复苏、冰雪消融的黑土地上,最先“春回”的一抹新绿最易引人注目。然待到百草丛生、百花齐放之时那曾经的新绿又该何去何从?是不甘湮没,开出与众不同的花,还是归于平凡,默默无闻?这不仅是那“新绿”之问,亦是新时代青年之问。
而我认为,新时代青年应当奋勇争先、卓然不群提高识别度;努力奋斗、充实自己来刷新存在感。
为何要有识别度、存在感?新时代青年,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关键历史节点,我们拥有最丰富的科技文化资源,亦肩负着中华民族复兴的大任。纵观全局,科技发达、国力强盛,然社会进步带来的是人才的大批涌起、人才间更加激烈的竞争。“马太效应”表明越有识别度、存在感,越处于竞争链的顶端,就越易获得更多资源,从而脱颖而出。因此,在这个百花齐放、人才辈出的新时代,本身已带历史聚光灯的我们,应努力提高识别识别度,刷存在感,助力自己在时代潮流中卓然不群,勇立潮头。
如何提高识别度,刷新存在感?唯有奋勇争先,走在时代前列;努力奋斗,充实自己,开出最与众不同的花。新绿”引人瞩目,在于他是黑土地上最先的“绿,若想继续卓然不群,他必须在百花中开出最靓的一朵。青年亦是如此,只有领先同龄人,具有比竞争对手更出众的才华与实力,方可卓然不群,才有辨识度与存在感。君且见曹原从小付出高出同龄人的努力,方具有领先同伴的知识水平与科研能力,进入中科大少年班攻读石墨烯、拥有超高识别度与存在感;君且见北大才女武亦姝从小饱读诗书,用诗词充实自己,终在中国诗词大会上开出与众不同的花,收获识别度与存在感。由此观之,只有努力奋斗,充实自己,方可让卓然不群,收获识别度与存在感。
然而,切不可为了识别度与存在感,而标“新”立“异”做出拉低身价之姿来博人眼球。如果新嫩绿为出众而干枯变黄、另类怪异,那与泥土又有何意?如若青年未能在大众中脱颖而出,收获识别度与存在感,那做好自己,在自己的世界里发光发热,默默奉献,未尝没有收获属于自己的识别度与存在感。
因此,新时代青年,当奋勇争先,努力奋斗,做充实的自己,绽放出自己与众不同的花,收获识别度与存在感。
得分:56
简评:
该考生审题精准,点题意识强,开头段直接从“新绿之问”点出“新时代青年之问”,并直接中心观点,清晰明确;中间论证部分逻辑清楚,从为什么及怎么做的角度正面精准论述了观点,又对另一种选择——“标新立异”“另类怪异”进行了明确的反驳;论据丰富。
不足之处:论据层面在论证时与论点的关系不够贴切,使用的曹原和武亦姝的事例,只提到了奋勇争先的层面,而没有具体论证“再被看见”的层面。
转自:“统编版高中语文教师”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