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杨晓娜
中共党员,高级教师,无锡市小学英语教学能手,现任无锡市新吴区锡梅实验小学副校长。曾获评区嘉奖、区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多次获得市、区级英语赛课一等奖;积极参与省、市级课题研究,多篇论文发表于省级期刊。她常说,教育是点燃梦想的火炬,让孩子在自己的人生以独特的方式闪耀光芒。
摘 要:译林版《英语》教材中的Checkout time板块是一个综合检测板块,图片作为该板块的主要呈现方式,对于创设主题情境以及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所起到的作用和表达的效果在一定情况下是语言文字所不能代替的。以六年级上册Unit 3 Holiday fun Checkout time为例,教师从“描述式读图策略、对话式读图策略、想象式读图策略、综合式读图策略”四个方面,谈一谈图片解读策略助力小学生英语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提升。
关键词:小学英语;Checkout time;图片解读策略;思维发展
在译林版《英语》 Checkout time课堂教学中时常出现忽视图片的存在或随意使用图片等现象,导致学生忽略了图片所提供的情境和隐含的信息,这与当前倡导的指向核心素养的英语学习活动观是相违背的。此外,有些教师虽能够意识到图片对于语言运用的重要性,但对图片的解读能力还不够,只能做到单纯复述图片上的关键词句,而忽略图片蕴含的深层含义,对前后插图之间的逻辑关系也少有推敲。这种方式貌似已完整使用了板块中的图片,实际上对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却没有实质意义。
本文以译林版《英语》六(上)Unit 3 Holiday fun Checkout time为例,通过描述式读图、对话式读图、想象式读图和综合式读图四个策略,激活学生的思维,创设主题语境,优化Checkout time板块的教学。
一、描述式读图策略,开启思维的大门
描述式读图,即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上的显性信息,如人物、地点、天气、活动等,指导学生感知这些信息与目标语言知识之间的联系,用目标语言准确、快速描述图片的一种策略。教学过程中通常采用教师问学生答,或者缺词填空式的文本帮助学生完成描述。
【教学片段1】
Part 1. Look and say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创设了Mike和Tim的周末乐趣的情境,设置了Look and say的教学任务,要求学生观察图片,然后用动词过去式句型描述他们的周末活动。通过观察图片,学生可以非常直观地看到Mike周末去了汽车博物馆(见图1),Tim在院子里和表弟一起玩(见图2),因此这个教学任务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简单的,由教师提问,学生只需要根据教师的引导将图片上的信息描述出来。师生对话如下:
T: Mike’s family have a lot of fun at weekends. Do you want to know something about their weekend holiday fun?
S: Yes.
T: Here’s a picture for you. Now, let’s look and say.
T: Where did Mike and Liu Tao go for the holiday?
S: They go to the Car Museum.
T: What did they see for the holiday?
S: They saw many cars.
T: What did they do for the holiday?
S: They took photos.
T: How were they?
S: They were excited.
T: Good job! Let’s say together.
【分析与思考】
在图1和图2中,以Mike和Tim为第一视角,分别呈现他们两人的Weekend holiday fun。在图片中,Mike和Liu Tao、Tim和Jim正在进行的活动都是显而易见的,所以由教师进行口头提问,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搜集信息,学生则根据提示性的陈述句,说出正确的动词过去式,最后完整准确地描述出图片中的活动场景。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笔者在教材原有文本的基础上进行了拓展和扩充,要求学生用动词过去式准确描述人物活动的同时,也揣摩人物的心情和感受,激发学生主动描述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活其知识储备,开启思维运作的大门,也为后续的教学活动做好铺垫。
二、谈话式读图策略,触发思维交互性
谈话式读图,即在学生能够准确描述图片的显性信息之后,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猜测图片背后的隐性信息——人物的对话,并帮助学生建立与目标语言知识相关的提问和回答,形成对话式沟通链接的一种策略。通常学生两人一组,用问答的形式进行口语交际。
【教学片段2】
在第一次试教时,该环节笔者设计的教学任务是观察图片,展开对话。首先请学生观察以下两幅图片(见图3和图4),图3是Yang Ling在周末去拜访Su Hai和Su Yang,图4是Yang Ling和Helen去看电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同桌合作,开展了如下对话:What did Helen do at weekends? What did Yang Ling do at weekends? What did Su Hai and Su Yang do at weekends?学生并不能紧扣这个环节的主要情境“Helen的周末活动”展开对话,这与笔者的教学初衷是相违背的。学生也纷纷提出质疑:“明明是Mike和Helen一家的假日活动,但杨玲和苏海他们不是Mike的家人啊?也要一起讨论吗?”学生的疑问让笔者意识到这两幅图片的问题所在,即人物太多,主角不突出。这与笔者创设的单元核心话题不符合,因而学生的对话就变得生搬硬套,不合情理了。于是笔者想到了对教材上的图片进行处理和加工,将图3中的主角Yang Ling变成Helen,使两幅图片的人物保持一致,并且紧密贴合本课时的核心话题。
【教学片段3】
当笔者第二次试教再次呈现这两幅图片时,学生始终沉浸在笔者创设的教学情境中,通过观察图片来寻找Helen的周末乐趣。当然,笔者在设置教学任务时,除让学生单纯地回答问题外,更多的是引导学生自我代入角色,合作展开生生之间的对话,使得语言自然地流动起来。具体教学环节如下:
Part 2. Ask and answer
T:Here are two pictures for you. They are about Helen’s weekend holiday fun. Can you ask and answer these pictures? Please work in pairs. You can use these questions.
Question 1: Where did they go?
Question 2: What did they do?
Question 3:How were they?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根据上面的问题进行同桌问答。
【分析与思考】
教材中的两幅原图分别是Yang Ling拜访了双胞胎,Helen和双胞胎去电影院。考虑到话题的统一性,笔者将图片进行了处理,将Yang Ling替换成了Helen,保持两幅图片主人公的一致性,创设以Helen为第一视角的“Helen’s weekend holiday fun”活动场景,延续了学生对于Mike一家其他成员周末活动的探究欲,有助于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开展。对于学生来说,被更换主角的图片刺激了学生的视觉神经,提升了学生的关注度,引发学生交流和讨论的兴趣,触发其思维的交互性,从而提高学生自主交流的内驱力。
三、想象式读图策略,激活思维发散性
想象式读图,即结合图片显性信息与图片背后的隐性信息之后,以目标语言知识为载体,搭建语段式支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用目标语言完整输出语段,培养学生在语境中的联想力,达到进一步操练、运用语言的目的,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教学片段4】
第一次试教时,教师设置的任务是小组合作,完成对话。师生对话如下:
T: Now we know Mike and Helen’s weekend holiday is fun. What about their parents?
Let’s look at the pictures. Try to talk about these pictures in groups.
笔者在试教的过程中发现这样的设计并不能体现教学难度的层次性。上课过程中,邀请了三组学生演示,其中两组学生的对话只有照本宣科式的一个来回,另一组学生的对话虽有两个来回,但与本课时相关的目标语言仅有一句,整个环节学生并没有使用丰富的语言素材去展开对话,教学效果一般。本环节出现的时候整节课已经过半,但学生的输出语言仍然局限于前面出现过的问答内容,显然是不合理的。通过和学生的讨论,笔者得知,一部分学生只说了一个来回对话的原因在于,教师只提出了“对话”的要求,并没有要求一定是“语段”式的对话;而另一部分学生想要多说,却不知如何展开。
针对学生的反馈,笔者意识到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应该基于两点原则。首先,搭建语段式支架,引导学生丰富人物对话内容;其次,挖掘图片背后的信息,铺垫情节,渗透情感,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教学片段5】
第二次试教时,笔者设置了“Imagine and talk”教学环节,教师请学生在小组中进行观察和讨论,学生根据图片和文字的提示,小组合作,展开想象,在上述两个语段中准确运用动词过去式来描述Mike父母的假期乐趣。
笔者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见图5),提出“Where were they? /Were they in the park?...”等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学生通过观察,回答教师:They were at a house. 笔者补充说明:Maybe they were at Mike’s house. Because their mother had a birthday party at home. 接着笔者追问了以下三个问题:
1.What did they do?
2.What did they see/eat?
3.How did they feel?
这三个问题形成了一个问题链,根据问题逐一在PPT上显示问题的答句,作为学生对话的支架(见图6)。在此过程中,帮助学生梳理整合图片中的信息,并且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合理推测图中的人物对话。
在图7的教学中,笔者通过图中Mr Green周末在家洗车的情境,引发学生联系自身实际谈论爸爸的周末活动,于无形中渗透情感教育,呼吁亲子陪伴的重要性,传播“Busy but full(忙碌又充实)”的正能量。该环节在课堂上引发了学生的热议,很多小组积极主动地发言,课堂气氛热烈,学生思维活跃发散,教学效果明显提升。
【分析与思考】
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笔者同样对两幅图片进行了二次处理,替换掉了原来的人物,把Mike父母作为这两幅图片的主角。学生经过前面两轮的操练以后,对该板块的核心语言知识点已十分明确。笔者从图片内容出发,承接上面的故事情境,在第二次试教时,利用问题链搭建语段支架,联系生活实际,渗透情感教育,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将观察到的图片信息和语段支架进行梳理和整合,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进行自主的扩充和创编。图片直观生动的情境画面经过学生的加工和改造之后,变成了更有意义的口语交际场景,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提高了口语交际能力,同时在对话过程中,运用个性化表达,使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得以提升。
四、综合式读图策略,提升思维逻辑性
综合式读图,即统整所有图片,将图片进行有机整合和串联,挖掘图片背后的内在逻辑关系,探究图片背后隐含的深层意义,引导学生运用目标语言进行实践,以语篇、绘本、写作等多种形式操练和输出,帮助学生正确运用目标语言知识的同时,进一步理解图片所蕴含的主题意义和文化内涵。
【教学片段6】
Part 3. Try to retell
T: Look at these pictures. Let’s retell them together.
第一次试教时,笔者在该环节同时呈现了六幅图片,要求学生根据图片进行复述。笔者以此方式再次对所学内容进行巩固和操练,本以为学生对已熟悉内容的反响会很热烈,但实际的情况却是学生不感兴趣,甚至出现明显的厌烦情绪。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是什么呢?经过反思,笔者认为,该教学设计的主要弊端在于机械重复之前的知识点,思维没有递进性,且设置的输出语境过于单薄,不合情理,缺乏主题引领,对学生思维的发展没有促进作用,导致学生学习热情匮乏,学习主动性下降,并不能达到巩固和运用的目的。
如何才能打破这个僵局呢?运用综合式读图策略,将无意义图片整合成与核心话题相呼应的绘本式语篇素材,提供真实有效的输出语境,才能达到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的目的。
于是笔者对教学设计做了以下调整,师生对话如下:
【教学片段7】
Part 4. Read and enjoy
T: How was their weekend holiday?
S1: Their weekend holiday was fun.
S2: Their weekend holiday was warm.
S3: ...
T: I think their weekend holiday was colorful and meaningful. These pictures are all about their family’s weekend fun. So let’s make a new book with these pictures.
(教师边说边演示,将六幅图片一一展示,最后汇集到一起,成为一个绘本)
T: Look, we have a picture book now. The title is Weekend Holiday Fun. The writer is Mike. Let’s read and enjoy it together.
(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学生自主阅读该绘本)
T: Do you like this book?
S: Yes!
T: Let’s share this book with our family and friends, OK? Please try to retell it after class. You also can write something about holiday fun.
(将课后作业设置成分享和写作,为学生的语言运用设置更多的可能性)
对比第一次试教时的课堂氛围和效果,当第二次试教来到这个节点并要求学生进行复述时,学生的厌烦情绪已然消失,有的只是想要与家人和朋友分享这个绘本,分享周末活动、分享彼此感受的跃跃欲试。这个教学过程将前面所有图片的内容都统筹关联并充分利用,不仅帮助学生打开思路,激活已有的知识经验和个人生活经历,促进知识的迁移,还能够使其思维更灵活、更具逻辑性。
【分析与思考】
在这个环节中,笔者将六幅图片统整到了一个绘本中,把原本零碎的图片变成了一个内容丰富、结构完整的英文绘本,使得语境更具逻辑性,让学生在有主题的情境中进行操练和巩固。在朗读、欣赏绘本的同时复习语言知识结构,并且将图片与目标语言知识相关的文化内涵信息进一步细化,深化学生对于“周末假日乐趣”这个话题的情感体验,拓宽学生的表达思路,丰富他们的语言储备,提高学生的综合语用能力。同时将图片内容整合成绘本,也是为后续的写作教学打好基础,提供写作内容的范例。让学生在感知绘本、仿写故事的过程中进一步提升思维的逻辑性,更好地推动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
综上所述,当下在小学英语课堂Checkout time的板块教学中,生动形象的图片是提升思维品质的重要途径,是英语教学的重要“助手”。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二次处理图片,替换原有图片等方式,有效运用教材图片;在解读教材图片时,通过描述式、对话式、想象式、综合式等读图策略,挖掘其潜在价值,建构语境,引导学生在有意义的、真实的语境中开展形式多样的操练和巩固,提高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培养学生Viewing的语言技能,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从而提升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蒋联江,何琛.教师使用教材图片资源的叙事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20(4).
[2]汪雅萍.小插图 大作用:论教材插图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研究与运用[J].视界观,2019.
[3]张晓华.图文解读助力学生英语思维能力提升[J].江西教育,2020(33):72-73.
[4]吴蝶霜.巧用教材插图培养小学生思维品质的策略探索[J].英语教师,2021,21(12):73-79.
[5]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6]钱英英.指向学科育人以“图”带“读”的英语绘本教学实施策略[C]//教师教育论坛(第一辑).[出版者不详],2019:298-302.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新吴区锡梅实验小学)
本文原载于《小学教学设计》(英语)2023年第6期
转自:“小学教学设计”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