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李 英
江苏省无锡市梁溪区教师发展中心小学英语研训员,无锡市小学英语学科带头人,高级教师。江苏省教育家型教师培养对象,江南外语研究中心特聘研训员,江苏省教科研先进个人。长期潜心课堂教学研究,在自然拼读教学、阅读教学、单元整体教学、“KWKL”自主学习任务单设计与应用等领域积累了一定经验,就相关主题撰写论文并发表于核心期刊,主持省“十三五”课题《小学英语自然拼读法区域进阶式推进研究》,已结题。
依托体现教材主题的绘本开展课内外融合不仅可以弥补教材语言输入方面的局限,还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生活体验,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应用不同学科知识和相关学科思维进行整合,从多个角度思考并有效地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把学生的学习从书本引向更广阔的现实世界(教育部,2022)。
在区域开展课内外融合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尝试将译林版《英语》教材的单元主题及板块内容与社会热点问题相关联,以培育学生道德品质、做事能力和生活能力等为目标导向,融合体现自然、社会、人文等跨学科主题的绘本资源,在挖掘主题、构建意义、发展思维的阅读过程中,提升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综合素养的形成。本文拟以译林版《英语》与《儿童英语阅读魔盒》的融合课例与大家做相关交流。
一、融合“共情教育”,在“换位思考”中深化情感认知
新课标在主题内容要求(二级)中指出,人与社会的主题范畴下分为社会服务与人际沟通等主题群,其中子主题内容包括了个人感受与见解,倾听、体谅他人,包容与宽容(教育部,2022)。
译林版《英语》四年级下册Unit 7 What’s the matter? 体现了关心、倾听他人这一主题,教师在单元复习课时融合了《儿童英语阅读魔盒》“Who will help?”。该故事传递的多种情感价值不仅与教材中的表达个人感受与见解、倾听他人、关心他人等主题相吻合,更与新课标所提倡的“体谅他人,包容、宽容他人”等主题相一致。在本课融合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在故事阅读时调动个体思维、感官、情绪等对文本进行共情体验,在内容构建和情节演绎中深化情感认知。
(一)共情体会故事内容,初步建立情感认知
童话作品鲜明的特点能够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深刻的情感体验(邹丽娟,2020)。教师应在故事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的转码理解,站在童话人物的立场上,分析与推断童话人物的情绪情感和所想所悟,以此建立正确的价值情感。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以问题“Who is asking for help? Why is he/she asking for help?”引导学生调动已有知识经验对画面信息进行预测,初步了解故事。通过音画结合的故事讲述,引导学生了解故事原委,与故事主人公产生共情。从故事中学生得知,弱小的小老鼠在做一件超乎它能力的大事情——making apple sauce。为让学生了解到制作apple sauce的复杂工序,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架构可视化思维工具(见图1)的方式加深对故事细节的理解。
通过阅读支架构建,学生在倾听中掌握了制作apple sauce的复杂步骤及相关语言表达,体会到主人公工作的辛苦与应有的情绪感受。通过故事复现式的语言表述,学生深刻感受到故事主人公面对困难时的坚持不懈与乐观开朗的性格,为其在今后具体生活中遇到类似困难寻求精神支持。为了更全面地达成育人目标,教师引导学生将故事
根据开端、情节、结尾进行分类,进一步加深对故事情节与内容的共情理解,对问题解决进行初步思考。
从上述教学中可知,在倾听故事内容获得
和文本细节信息并分析人物情绪和感受的过程中,学生站在客观立场分析故事人物所见所闻,理解其所做所想。在与同伴交流、合作完成阅读地图的过程中,学生突破文本表层传递的信息,打破思维局限,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在融合个人观点的基础上与故事主人公的行为产生共情,进而生成积极的情感和对真善美的认知。
(二)共情演绎故事冲突,换位思考问题解决
情感共情是认知共情的基础,两者常常同时存在于个体共情的形成机制中(梁晨曦,2022)。在读后环节中,教师采用合作表演、交流评价、故事新编等多样化的演绎,引导学生站在故事人物角度和同伴对话的过程中“学会理解”,理解他人的文化、理解他人的体验与感受(邹丽娟,2020)。
案例故事中的小伙伴多次拒绝反复请求帮助的小老鼠,从常规思维来看,此行为极不友好,体现了真实生活中存在的某些不和谐现象。为帮助学生养成倾听他人、理解他人、宽容对待他人的美德,教师借助简易的教具,与学生共同演绎了故事情节,师生对话如下:
T: Who will help me pick the apples?
S1: Not me.
T: Why?
S1: I’m taking a walk. Look.
T: OK. Who will help me wash the apples?
S2:Not me!I’m swimming.It’s so fun.
T: All right. Who will help me peel the apples?
S3: Not me. I’m reading.
T: That’s OK. Who will help me cut the apples?
S1: Not me. I’m thirsty. I want to drink water.
T: Who will help me cook the apples?
S2: Not me. I’m eating lunch.
在上述对话表演的过程中,教师根据育人目标融合学生已有知识储备拓展了相关语言表达,引导学生以开放的思维对不同人物的行为产生共情理解。在置于故事语境共情演绎的过程中学生发现,小伙伴们的拒绝并非出于无情,只因在小老鼠求助时,他们手头各自都有忙碌的事情。从“悦纳他人,宽容待人”的角度来看,小伙伴们的行为应该得到理解。将此还原于社会现实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启示:如果个人在忙于做事而无力帮助他人时,要学会适当且礼貌地拒绝。
由此可见,在融入体现“共情教育”主题的绘本童话阅读中,学生基于故事提供的问题语境与故事人物产生了共情,能设身处地站在他们的视角思考问题症结,拓宽了问题思考的方式。在深入品味故事内容、体会故事内涵的过程中,学生与故事人物的行为与心理产生共情,从多维角度思考问题处理的方式,拓宽了问题解决的思路。这样,既夯实了知识基础,又培养和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深化了情感认知,促进良好价值观的形成。
二、融合“科学教育”,在“实验求证”中活化学科思维
课程综合不仅需要以各种整合的形式来挖掘不同知识和技能间的练习,使它们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还要强化课程协同育人功能,注重关联,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孙兴华等,2023)。
译林版《英语》六年级上册Unit 7 Protect the Earth中的环保措施之一是保护水资源,了解水的特性有助于学生对水资源保护行动的落实。在单元拓展课中,教师将体现科技主题的绘本“Sink or float”融于教学,引导学生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形成发现问题的探究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经历探究过程,优化学科思维
对核心问题的认知与把握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在读前导入环节,教师抓住导致物体sink/float的本体water开启话题:Do you like water? What do you do to play with the water?并以学生喜爱玩水这一特性激发其对绘本的阅读动机,初步建立英语学科、科学学科及生活之间的多向关联。在读中环节,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封面解读对文本中与沉浮相关的物品类词汇进行初步整理,以此建立旧知与新问题之间的关联。之后,教师以问题“What things can float/sink?”引导学生对实验对象开展初步预测:I think... can float/sink. 在课堂实录中观察到,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科学知识对绘本中提及的大多数沉浮现象进行分类。但在具体操作中,他们对部分物品的沉浮性质存在疑惑,由此形成认知冲突。因此,教师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进行观察验证,并以结构化语言汇报实验结果:This... sinks/floats. These... sink/float.
由此可见,围绕核心问题“Sink or float?”的探究为英语学科与科学学科的融合建立了思维起点。学生立足绘本阅读的逻辑体系,着眼于科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通过图文解读、信息扩容和动手实践的方式将英语学科和科学学科内容相融合,使诸要素之间彼此联系、相互作用。在此环节中,学生有机会像学科专家那样思考,用双手、双眼、头脑与知识对话,与问题相遇,经历问题探究的过程,拓宽英语学习的认知途径,达成语言知识在跨学科方式下的有机统一。
(二)联想创新应用,活化学科思维
学会举一反三是学生关联实际生活开展创新应用的重要思维能力。在案例绘本的读后环节,教师设计了多层次的语言输出引导学生开展从基础性的应用到创新性的应用,实现思维的活化与创新。首先基于“What things float or sink?”这一核心问题,学生整合绘本中的图文信息进行了结构化表达:
Some things float. The feather floats. The flowers float.
Some things sink. The shells sink. The rocks sink.
Some of my things float. The plastic toys float.
Some of my things sink. The medal things sink.
在以上汇报中,学生根据绘本中涉及到关于水的沉浮这一科学现象进行了归纳与整理,将思维逐步引向概括与整合、表达与阐述,在突破学科边界的问题解答中加深对英语学科知识的理解。之后,教师借助问题“Why do things float or sink?”引导学生突破文本传递的科学现象,揭示其背后的原理,以此点明绘本传递的科学知识。由于学生对影响沉浮相关因素的认知及语言储备具有局限性,于是教师创设模拟场景,采用场外求助的方式拓展相关知识:物体的沉浮不仅仅取决于材质,还应考虑mass、 shapes、 materials等方面的因素。由此,学生也领悟到为人处事的道理: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我们要在洞晓事物本质的基础上,从多维角度思考问题,以此拓宽解决问题的思路。
最后,教师设计了“What do you learn from the book?”这一拓展性问题,并借助解救落水儿童的任务,引导学生有机整合课堂与生活中所学的英语知识和科学知识提出观点和建议:I can give him a ball/a ring/a safeguard vest/... 在此环节中,学生立足英语学科视角整合科学学科知识,在核心问题及关键问题的推动下,在动手操作实践、撰写观察报告等多元指向的活动方式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由此可见,跨学科绘本阅读的融合创设了学科间相互关联的探究语境,打破了英语学习的教材化与文本化。学生通过富有创造性和趣味性的跨学科实践活动,在动手实践、深度参与问题的发现与解决的过程中,通过学科知识和跨学科知识的融合实现自身知识体系的建构与运用,从多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促进综合素养的提升。
三、融合“数学概念”,在“多元思维”中优化问题解决
由于单一学科教学的影响,通常学生都会在特定学科范围内思考问题。但是现实问题所在的情境都比较复杂,学生必须跨学科思维,才能把握问题的本质和要点(韦学飞,2021)。
译林版《英语》五年级上册Unit 7 At weekends的单元主题为“了解同学周末生活现状问题,引导学生合理安排自己的周末生活,培养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Checkout time板块设计了以核心问题“What do you do at week-ends?”调查学生周末生活现状的活动。为凸显板块中的跨学科思维,教师融合《儿童英语阅读魔盒》第二级中的“We can make Graphs”, 尝试运用数学统计等跨学科思维拓宽问题解决的方式。
(一)引入跨学科思维,确定问题探究多维起点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真实问题就是引导学生打破单一课时的学习,将核心知识和概念进行系统化,建立起知识与知识间、知识与真实问题间的关联。在本案例的融合教学中,教师从教材单元主题出发,设计了基于真实问题调查与分析的挑战性任务链,使教材板块的学习功能突破英语学科的范畴,体现了跨学科思维参与下的英语学习新样态。
首先,依托下图(见图2)中的调查表格,教师将全班同学分成8个组,每组由1名学生运用本单元核心语言“What do you usually do at weekends?”向另7名组员提问调查。因调查获得的信息不足以生成数据分析的证据,因此,教师引导学生再次合作:由8个组中的其中7名学生分别负责一个周末活动项目的统计,以画竖线的方式获得本组同学的相关信息(见图3),负责采访的学生做数据的记录与统计。
根据统计获得的数据,学生就小组内成员周末生活现状进行了整体式的汇报:There are eight students in our group. 2 students sometimes watch TV, 2 students often watch TV, 1 student usually watches TV, no one always watches TV at weekends. 之后,学生就数据进行提炼式的总结性汇报:From the report we know, many students have lessons at weekends. Most students don’t have time to do what they like. 以此确立问题探究的起点。
在上述连续性任务的驱动下,学生运用单元核心语言开展数据统计与分析,调动不同学科知识、能力、品质等分析同学周末生活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体现了语言学习在真实中运用、为解决真实问题而学的素养要求。
(二)融合跨学科知识,探求问题解决多元方案
联结多个学科,围绕学科学习和真实复杂且有意义的问题情境进行实践探究,能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养的协同发展。继提出探究任务之后,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绘本“We can make graphs”来拓宽问题解决的思路。首先,教师以问题“If you want to know the information about all the students’ weekend activities in our class, what should we do?”激发学生阅读期待。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在“How many graphs are mentioned in the book? What graphs are they?”两个事实性问题的引领下,以制作bubble map为任务驱动开展信息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填写、信息汇报等合作活动。学生通过概括理解、分类整合的方式了解到绘本中关于5种统计图的名称、功能意义,并将其进行分类整理。其次,为深入理解绘本传递的跨学科思维,学生以合作方式开展探究活动,如信息搜集者负责
观察、单词大师负责查阅绘本传递的跨学科知识、信息整理者负责填写阅读单、文化关联者负责知识与单元话题的链接。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有效提取了绘本的显性信息,提升了阅读技能,还学会了像专家一样开展学科调查,探索到不同图表的结构和类型,掌握用不同色块、图形区别数据的统计方法来表示数据差异的方法与策略,拓宽了英语学科思维。最后,教师将问题回归到导入环节,引导学生借助在绘本中学到的统计表分析全班同学周末活动信息并提出改进意见:We make a graph about our weekend activities. It is a...chart. It has... parts. There are eight students in our group. ... students... at weekends. We should...
从上面的案例可以得知,教师聚焦教材中的跨学科主题,结合真实生活提出探究问题,激发了学生关联个人的跨学科学习经验,突破英语学科思维思考问题的意识。将绘本中所学到的跨学科知识还原到生活实际,体现了英语学科与数学学科助力下的真实问题解决,学生能以更宽阔的视角和思维规划、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困惑与问题,促进运用所学语言和跨学科知识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的形成。
四、结语
跨学科融合,不是对各科知识的简单堆砌、给予、灌输,而是通过学科联姻、学习方法的融会贯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最大可能地促进自我建构,获得最大的发展(董一红,2017)。它强调将知识蕴含于情境化的真实问题中,调动学生跨越学科界限,主动积极地利用各学科的相关知识设计解决方案,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英语教师要善于捕捉、发现和运用教材中的跨学科元素,引导学生以真实场景中的问题发现为引导,通过多学科之间思维的彼此交叉渗透、互动交流、交互反馈、吸收融合等,达成对知识的灵活掌握和应用,全面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关键能力,形成综合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梁溪区教师发展中心)
本文原载于《小学教学设计》(英语)2023年第8期
转自:“小学教学设计”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